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
作者简介
连达 新浪微博、公众号:连达画古建。 定居大连的黑龙江人。自1999 年起自费徒步考察明长城和寻访山西各地古建筑和古村落、古民居。用写生的方式记录那些鲜为人知、倾颓濒危、行将消逝的乡野古建筑, 常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在偏远山乡奔走,以干粮凉水充饥,以速写的方式记录乡村古建筑的现状,人称 “破庙专业户”。著有《寻访山西古庙》《斗栱飞檐画古建:图解古建形制与写生》等。事迹多次被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报》、《中国青年报》、凤凰网、一条等多家媒体报道。
内容简介
|城隍庙| 汾城镇上现存规模*大的两组古建筑群就是城隍庙和 文庙了,两座庙一前一后都建在西城墙附近,城隍庙位于 文庙后身,两庙间被一条狭窄的小巷隔开。 在这条小巷上有东西相对的两座木牌坊,都是面阔三 间歇山顶的四柱结构,下部建于左右分列的石台基上,只 有明间可以通行,前后设抱鼓石和戗柱以稳固。明间顶上 覆以巨大的歇山顶,好似张开了苍老的伞盖,把两次间的 小悬山顶也遮蔽于下,檐底的斗栱繁复炫目,精巧的做工 令人叹为观止。在正中央都镶嵌有巨大的木匾,东侧牌坊 上为“鉴察坊”,西边的是“翊镇坊”,这是在阐述城隍 老爷的作用,既是人间道义的鉴察神,也是黎民百姓的保 护神。两座牌坊的造型古朴敦厚,周身不施彩画,**出 凝重的原木本色,与城隍庙的牌楼式正门以及对面破败的 琉璃影壁相呼应,把这条狭窄寂静的小巷点缀得古香古色 ,置身其间,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遥远的明清时期,如 果没有那些无处不在的电线,这里真是个拍摄历史剧的* 佳场景。 城隍庙创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重修于天启七 年(1627),现在布局保存完整,由庙门、倒坐戏楼、献 亭、正殿、东西配殿、厢房以及钟、鼓双楼等建筑组成。 城隍的本意是指旧时保护城市的城墙和城壕,在冷**时 代,一座城市想要得以保全,基本上都会高筑墙,深挖壕 ,这在战乱时期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全城人民生命和 财产的*后保障,城墙的修筑传统从夏、商时代起一直延 续到清末,民国时期仍然有许多地方在对城墙进行修缮, 这几乎是相伴于中国历史始终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修筑城 墙的同时自然也倾注了人们对于平安的渴望,于是逐渐将 城隍演化成了一座城市的保护神。早在东汉末年时就已经 有了城隍神供奉,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城隍神逐渐被道教 吸纳和完善,尊为保佑一方安宁、消除水旱灾害和疾病、 惩恶扬善、阴司鉴察的大神,后来就演化为一座城市的阴 间*高长官,通常都由本地的名宦先贤或者忠烈之士来充 当。 历朝历代都曾修建有城隍庙,但*为隆盛还是在明代 ,明**朱元璋认为“(城隍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 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于洪武二年(1369)下明旨将 天下城隍按都、府、州、县分为四级,城隍神的爵位则依 王、公、侯、伯列为四等,各县城以上都必须设有城隍庙 ,由各级地方的主管官员岁时祭祀,希望通过此举达到“ 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的教化目的,于是天 下城隍庙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加,留存至今的也为数不 少。县级城隍神被封为四品显佑伯,至今汾城城隍庙正门 上“显佑伯”的巨匾仍然保存完好。 城隍庙的正门是一座高耸的木牌楼,左右向外伸出八 字歇山顶抱厦,因为身处狭窄的巷子里,想看山门雄姿只 能极力仰视,却只见檐下斗栱如花,昂头层叠,木雕装饰 极尽奢华之态,给人以惊艳之感,*增加了这组建筑的神 秘气息。 庙门内是一座高大的三开间悬山顶穿心殿堂,下部建 1)125 处晋南土木华章,157 幅精美古建手绘图,带你一窥巍巍华夏之木构匠心、窟寺烟云和历史浮沉。 2)一本不容错过的古建筑读本,知识与旅行趣味兼备,专业制图与野外写生创作的**结合。 3)看一个人对理想20年的坚持,*爱山西的东北人、“破庙专业户”连达晋南野外奔走、匠心妙笔再记录。 4)行迹与心迹相辉映,读者不仅能从中获得美的享*,也可以给当下的建筑业人士和建筑系学子提供丰富的养分和借鉴。 5)文艺锁线裸脊装,汉风黑、烫金封面,颜值爆款。 6)随书附赠两幅12.7CM×17.8CM精美手绘图,可藏可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