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20.80
折扣购买: 中国古典哲学导论(上下册)
ISBN: 9787516428122
罗利建,男,1940年3月生,成都都江堰市人。曾就职于重庆理工大学,行为科学副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行为科学导论》《现代基础管理与大同文化》《巫歌》《弱变强》《人本教育》《奔月记》《探险少年》《哲学之子》《探索未知》《答钱学森之问》《追寻远古巫文化》(电视文献片解说词六集,重庆电视台摄制并播出)《文化大国之希望》《解放儿童》《运动哲学》《情感美学》《中国人的美德塑造》《个性化教育》《创新策》《中国远古文化探源》《中国古典哲学导论》。
14.1? 大禹治水与中国精神之形成 中国精神之源头,要追溯到七千年前神农尝百草和教耕。神农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砍伐树木做成犁铧,并把这些农具的使用方法教给所有老百姓;他还亲自品尝很多野草和水源,让人们知道哪些能吃喝,哪些不能。神农做这些事时,一天要遇到 70 种毒。神农的事迹开了中国精神之先河,但还未完整地形成中国精神。 中国史前长期洪水泛滥,威胁百姓生存,洪水成为当时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炎黄时期,共工氏居地的 2/3 被洪水淹没;尧舜之时,洪水涨到山腰,淹没了丘陵;禹之时,十年九涝。在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下,才产生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在农业社会,“五害之属,水最为大”(《管子·度地》)。在上古农业社会尤其如此,因为那时的田土集中在河滨江畔,一旦洪水大作,就会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在农业社会之前,与水灾的斗争是上古农民与河川湖海的主要斗争,治水的佼佼者则是先民心中的英雄。共工就是以治水而受人尊敬的,“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采取筑堤拦洪之法,改变了过去洪水一来人们便逃到山陵高地的被动局面,这是上古人民杰出的创造。但共工族势力强大后“侵陵诸侯”(《国语·周语下》韦昭注),严重地威胁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夏(禹),故共工族由正面英雄败落为反面角色。上古洪水横流,泛滥天下,后人传称“禹七年水”(《墨子·七患》)、“禹之时,十年九潦”(《庄子·秋水》)、“禹十年水”(《荀子·富国》),此“七”“九”“十”乃泛指,泛言其多。如此长久的滔天洪水,快要把天下淹 没了,只有那些高高的山岭才能浮在水面上:“万亿万岁,有一大水,昆仑飞浮”(《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真人关尹内传》)。“尧时大水,此山浮于水上,时有人缆船于岩石间,今独有锁存焉”(《寰宇记》),“山曾尧代浮洪水”(《韦庄集》卷一)。洪水滔天,多么触目惊心,洪水日久,人的生命只在旦夕!共工在如此持久而惊天的洪水面前束手无策,大禹挺身而出,率众治水。大禹不顾汹涌的波涛、狂泻的洪峰,在山头指挥疏通来洪;洪水对土地、田野、财物及生命无情吞噬,“食于九土”“食五谷”。大禹率众治水,三次到桐柏山,每次只见那里刮着大风,打着炸雷,石头号叫,树木呼啸,山崩倒塌填塞河川。禹大怒,率众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疏通河道,开辟水道,洪水淹没之地变成了米粮川,民众生活有保障,安居乐业,大禹成了民众心目中真正的民族英雄,历来受人称赞。 大禹治水的所作所为,为中国精神的形成起到直接作用。长期的洪水侵扰、破坏、泛滥、成灾,修筑的疏导工事又屡次被洪水破坏,大禹率领的治水队伍绝不停息,一次次地与洪水抗争,以自强刚毅之精神对待洪灾。另外,大禹在抗洪斗争中,着力自胜,也就是克服自身的弊端去与洪灾抗争,发现前辈用“堵洪”的办法根治不了洪水,改用“疏导”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这种自强,还包括团结合作,而不是只靠自己单打独斗,治水最终得到了各部落通力配合。舜继位以后,禹为司空(掌管工程和内政),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弃为后稷(掌管农政),益为联虞(掌管山林薮泽)。四岳也通力合作,炎黄族系联手治水,水患终被制服。后世《周易大传》首卦清楚、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精神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颛顼以来,炎帝族系与黄帝族系发生过激烈的冲突,而禹治水时,不但益和弃奉命佐之,炎帝氏之四岳也受命佐之。所以说,大禹治水的成功是炎黄两大族系放下私利、团结奋斗的胜利。特别是禹有顽强奋斗、公而忘私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肯入”(《史记·大禹本纪》),身先民众,辛苦劳作。此种高尚道德情操被后世《周易大传》坤卦清楚、明确地阐述为中国精神之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故,大禹治水之精神对中国精神的形成有着直接、关键的作用,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品格,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 21.1? 厚德才高,方有精彩人生 人生最不能丢的东西有两件,一是德,二是才。有德无才,想为国为民做点贡献也会力不从心,爱莫能助;有才无德,自然会走上邪路,若才高而无德,还会害国害民,中外历史不断证明这个道理。只要有一大批厚德才高的人,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就是一批厚德才高的人。“钱学森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众多网友在网上用这句话缅怀科学家钱学森。作为新中国科学和工业的奠基人之一的钱学森,冲破美国政客的层层阻碍,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回国后,国家百废待兴,一穷二白,钱学森是怎么成为新中国科学和工业的奠基人的呢?就其本人来说,靠的是他厚德才高。据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回忆,钱老做人坚持“四原则”,一是做老实人,二是做事严谨,三是做事要有毅力,四是做事要坚持客观公正。1964 年,钱老曾经在当时的《力学学报》上写过一篇关于土动力学问题的文章。文章发表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年轻人郝天护,发现其中有个公式的推导有误,他就写信给钱老,指出错误。过了些日子,他竟然收到了钱老亲笔回信。在信中钱老不仅承认了错误,而且表示要在学术界公开这个错误。这就是一个科学大家的坦荡胸怀。另外,他在生活中不为名所累,坚持低调做人。坚持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退出一线工作以后不去外地出差、不出国、不参加任何应景活动,不担任何荣誉职务、不搬家、不要别人吹捧。故钱老的人生十分精彩。 我们再来看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也是厚德才高者。美国的巴来伯格在他的《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袁隆平 1952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来到边远荒凉的湘西当老师。论条件,他仅是个偏远山区的农技师,科研条件甚差,与那些分到京城和省城的同学比,科研条件有天壤之别,但他并没有自卑,而是心里憋着一股劲。这是什么劲?袁隆平在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讲:“我为什么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年轻的时候,我曾亲眼看到 5 个人饿死,倒在路边上、田坎上。那个场景真叫惨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类啊,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这一点对他触动很大,让他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于是他横下心来,一门心思研究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这句“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虽然朴素,却振聋发聩!袁隆平直至晚年仍忙于田间野外,率领他的科研团队研究海水稻。这个科研项目攻下了,每年可多养活 2 亿人。此等厚德才高的科学家,他的人生自然十分精彩。 这些厚德才高的科学家是我们的时代楷模,让我们一同起立鞠躬,向他们学习、致敬。 《中国古典哲学:上册》罗列了四十个古典哲学范畴,分别以短论阐述,内容丰富多彩,涉猎极广,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谈古论今,同时又紧密结合当下实践和生活,深入浅出,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小故事中,让人在轻松阅读中体会深层哲理。作者结合自己80多年的人生经验和所见、所思、所感,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全书在哲学范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搜罗了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从大的范畴看,在阐述人与自然、国与国、国与民之间的关系;从小的范畴看,在教我们爱国、做人的道理。是一本能让作者读完收获颇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