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绩效管理(第3版)
ISBN: 9787300330310
方振邦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专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性绩效管理、领导干部选拔与考核、平衡计分卡理论与应用、管理思想的演变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委托课题40余项;著(编)有《管理百年》《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专著和教材30余部。
冉景亮 管理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泸州老窖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主要从事战略管理、战略性绩效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咨询。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著(编)有《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理论与实务》《公共服务项目评价体系:基于创造公共价值视角的研究》《数字化管理:理论与实务》等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回溯管理思想发展的百年历史,从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以来,管理丛林各个学派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无一不是指向绩效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学的历史就是绩效管理的历史。
20世纪末,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无形资产在组织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时期有关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业务流程、知识、文化、团队以及领导力的创造性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组织用以改进与提高绩效的手段和工具。绩效管理的研究及实践也愈发与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和战略紧密联系,使绩效管理真正成为组织化战略为全员行动的系统工具和推进组织战略有效落实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绩效管理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们开始全方位地思考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使之充分体现战略性、平衡性及协同性。如何实现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外部绩效与内部绩效、滞后性绩效与前置性绩效的平衡,如何有效协同组织绩效、群体(部门)绩效以及个人绩效,如何兼顾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以及绩效反馈等,已成为管理者在绩效管理领域无法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