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幕:美国在阿富汗的终结(译文纪实)

第五幕:美国在阿富汗的终结(译文纪实)
作者: [美]艾略特·艾克曼 著 刘瑞新 译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第五幕:美国在阿富汗的终结(译文纪实)
ISBN: 978753279531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艾略特?艾克曼,前美军特种兵与CIA干员,曾深度参与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2011年退役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出版过多部小说与战争回忆录,作品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与安德鲁?卡内基奖提名。 "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 “美国人有表,塔利班有时间。” 阿富汗有句俗语:“美国人有表,但塔利班有时间。”早在2003年,布什总统决定将军队从阿富汗转移至伊拉克,作为入侵行动的一部分,从那时起,美国就一直是一只脚踏在门外。我们从未说服过我们的盟友或对手,让他们相信我们既有表又有时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导致我们在阿富汗花了更多的时间,如果我们采取不同的姿态,也许不至如此。十九世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延续。”拜登总统宣布美国从阿富汗全面撤军,在阿富汗人中间引发了信任危机,这种危机导致了政治崩溃,随后是军事崩溃。阿富汗安全部队可能拥有数量和物质上的优势,但当美国和北约撤掉其政府和军队所依赖的政治和物质支持时,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也消失殆尽。 “崩溃” 挂断电话后,我妻子转过身来。她睡意朦胧地问:“谁打的电话?” “艾伦将军。” “中央司令部的艾伦将军?” “是的,”我说,然后开始给更多人发短信,更新情况。“他将致电一些老同事,让他们为我们开门。” “这太糟糕了。”她说。 “什么糟糕?他说他会帮忙的。” “他不应该帮忙。这不是艾伦将军的责任,也不是你,或者尼克、伊恩的责任。你难道还不明白吗?”她很生气,她的语气就像我们在进行一次干预治疗,她试图让我看清我一直陷入其中的一场虐恋的本质。她说:“看到你们所有人都在努力完成这个任务,却几乎得不到什么帮助。这太令人心酸了。这是一种彻底的崩溃。”她的身体向我靠过来。 崩溃是个很贴切的词。过去几周,不仅是我们国家能力的崩溃,我们无条件地输掉了一场二十年的战争,而且还是时间、空间和等级制度的崩溃。 时间崩溃了,因为我们这些多年前在阿富汗作战的人,发现自己重新被卷入了那场激烈的冲突中,就好像我们从未离开过一样。 空间崩溃了,因为我们这些协调撤离行动的人分散在世界各地,比如尼克在法国,伊恩在弗吉尼亚,我在意大利,更不用说像马特这样在喀布尔公交车上的那些人了。 等级制度也崩溃了,因为上至美国总统,下至普通百姓,我们都在经受着这场灾难性撤离所带来的煎熬。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现在已经是早晨了。 “无条件投降”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只有两次战争是源于对我们祖国的袭击。第一次是二战,那场冲突以我们的敌人无条件投降而告终。第二次是阿富汗战争,随着我们的无条件投降而结束。我们的敌人,那些为我们的撤离设定条件的人,不是纳粹德国或日本帝国,而是7万5千名塔利班分子。他们在向世界上规模最大、兵力最强的军队发号施令。这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也是一种耻辱。更具讽刺的是,有理有据地说,我们的另一场战争,即伊拉克战争(基于错误的前提),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输掉。我当然不会说我们赢了伊拉克战争,但我也不会说我们输了,尤其是这个国家已经成功地连续举行了四届议会选举,且没有发生任何重大暴力事件。是的,伊拉克政府功能失调,但我们自己的政府也是如此。美国在伊拉克喜忧参半的结果,加上我们在阿富汗的明确失败,让人感觉这不仅是对国家的控诉,也是对一代人的控诉。 一个预言 疲劳似乎是反恐战争的“软”成本,却是一种明显的战略负担。一个因战争而疲乏困顿的国家很难对对手构成可信的震慑性威胁。这在冷战时期已得到证实。在1968年越南战争处于白热化时,苏联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在战争结束后的1979年,苏联入侵了阿富汗。第一件事发生时,美国正陷入战争的漩涡,第二件事发生时,美国正处于战后的混乱之中,所以无法有效阻止苏联的军事侵略。 美国目前面临着类似的局面。美国的对手明白这一点。当美国的实力减弱时,其他国家就会填补这个真空。 过去与现在 今天,我很难记起美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的。我忘记了在飞机起飞前仅仅20分钟到达机场是什么感觉。忘记了穿过火车站时,没有武装警察徘徊在站台附近的情景。也忘记了相信美式民主会永远占据优势,以及世界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的感觉,尤其是在冷战后那些令人兴奋的岁月里。 就像“最伟大的一代”能回忆起日本偷袭珍珠港时自己身在何处,“婴儿潮一代”的人能回忆起肯尼迪遇刺时自己在哪里,我们这一代的标志是“9?11”发生时你在何地。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但是,每当回忆起那段时间,我常常想到的却是“9?11”事件发生前两天的事情。 我当时是一名大学生,因为家庭影院频道(HBO)正在首播一部新剧《兄弟连》,我霸占了公寓里的电视机。作为一名预备役军官训练营的海军学员,我相信自己的整个未来都将在兄弟连度过。我刚在沙发上坐好,标志性的片头便开始了:棕褐色的伞兵在解放欧洲的征途中从天而降,怀旧的配乐高亢激昂。整部连续剧中没有一丝讥讽或愤世嫉俗的意味。我无法想象今天有人能拍出这种效果。 二十多年来,随着美国人对战争和军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我常常想起《兄弟连》。它是一个很好的标尺,反映了“9?11”事件之前美国的地位,以及之后美国所经历的情感路程。如今,美国已经改变,它对自己在世界中的角色持怀疑态度,更明确地认识到战争的代价,尽管对那些代价的体验大都是以间接的方式。我们向国外输出理念的欲望也减弱了,尤其是当我们在国内勉力维护这些理念的时候,无论是围绕2020年总统大选的暴力事件,还是那年夏天的内乱,抑或是反恐战争因阿布格莱布监狱事件和爱德华?斯诺登泄密事件等丑闻对国家造成的损害。《兄弟连》中那个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美国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 "【编辑推荐】 “在我们国家(美国)的历史上,只有两次战争是源于对我们祖国的袭击。第一Yi次是二战,那场冲突以我们的敌人无条件投降而告终。第二次是阿富汗战争,随着我们的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作者艾略特·艾克曼如此总结那场让他付出了十年青春、汗水与鲜血的战争。2021年8月,当塔利班攻陷喀布尔的消息传来时,这位前特种兵正在罗马与家人一同度假。这注定将是一场不平静的假期。往事的幽灵纷至沓来。艾克曼猛然意识到,他可以选择退出战争,但战争永远也不会真正从他的人生中退出。清剿、突袭、伏击,路边炸弹与“黑鹰坠落”,道德煎熬与两难抉择——他经历了这一切,为之付出了太多,而那一个个他曾经在阿灵顿公墓送别的战友,更是献出了他们的全部。然而,所有的付出与牺牲,都不足以改变眼前这个苦涩的结局,这个在他看来几乎从一开始就已注定的结局——为什么?而这场延续了整整二十年的“最漫长的战争”,又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社会,乃至美国的精神内核?这些问题,值得他思考一生。 不过眼下,艾克曼没有太多时间沉溺于思绪之中,因为他还有最后一个任务要执行,而且是刻不容缓。对于搭乘最后一架直升机撤离喀布尔大使馆的美国政府官员来说,战争已经结束。然而,对于千千万万被困在身后的塔利班与前方的铁丝网中间的阿富汗人而言,噩梦才刚刚开始。这群逃亡者的构成五花八门:有阿富汗前政府雇员及其家眷,也有阿富汗的第一支全女子机器人团队;有曾经为美军效力的本地翻译,也有热播儿童布偶剧的女木偶师。这些人的共同点只有一个:他们都是不见容于阿富汗新当局的人。如果他们不能在卡尔扎伊国际机场最终关闭之前搭上最后一趟航班,等待他们的将是无以言述的命运。但美国政府的撤军计划中,并没有为这些曾经的盟友和同路人安排一条生路——官僚机器是无情的。然而,曾经参与战争的个人却都有着自己的记忆、情感与心结。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像艾克曼这样的前美军官兵、前政府官员乃至前四星上将的肩上。一个“辛德勒名单”式的救援故事就此展开。只是这一次,辛德勒不只有一个,而是有许许多多个,遍布全球各地,通过社交app链接成一张网络。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份份名单,然后动用自己毕生积累的全部友情与筹码、关系与人脉,说服把守机场高墙的现役美军给名单上的这一车车囚徒打开一扇求生之门。“撤军计划表”滴答作响,时间所剩无几。大门终将关闭,绝大多数囚徒注定无法逃离,问题仅仅在于,他们能够救出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