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开明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6.80
折扣购买: 零起点茶艺全书(从喝茶到懂茶)
ISBN: 9787513139137
蓝歌,新浪名博,知名美食和财经博主,诗人、投资人、茶文化推广者,畲族,出生于湖南炎陵,自幼承袭畲族客家人传统,喜茶和研习茶道,近年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长期在微博推广茶语言化,认为茶具跨界特性,茶和诗歌、绘画、财经、科学、户外等各个行业都极易融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茶的故乡:茶树与茶区 中国茶文化自汉朝开始就已向周边地区传播,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世界各国“茶”字的音、形、义,大多都是从我国演变过去的。“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其撰写的《茶树原产地考》中论证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在3000年前的古代就已开始栽培茶树,云南地区有世界上年龄最长的野生古茶树。 茶的普及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对茶情有独钟。俗语有“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的用处很多,可以饮用,可以药用,可以作为菜肴佐餐。上至宫廷,中至文人,下至民间,无处不在。 茶园面积宽广,茶区辽阔 我国茶园面积大约300万公顷,占全球茶园面积的63%。全国茶叶产量大约26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近50%。 我国茶区辽阔,目前21个省有茶叶的生产基地,根据茶叶的种类,地域特点以及制茶技术等,分成以下四大产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而西南地区是产茶的中心。 西南茶区——最古老的茶区 西南茶区又称“高原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古老的茶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西藏东南部。本茶区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不炎热,冬不寒冷。土壤多为黄壤和红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茶区丰富,更适合茶树生长。 西南茶区茶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主要为黑茶(其中最著名的是普洱茶)、红茶、绿茶等。 西南茶区名茶主要有云南省的普洱茶、滇红、南糯白毫等;贵州省的都匀毛尖、遵义毛峰、湄江翠片等;四川省的蒙顶甘露、峨眉竹叶青、蒙顶黄芽等;以及重庆的沱茶、西藏的珠峰圣茶、广西的凌云白毫;湖北省的恩施玉露;湖南省湘西的古丈毛尖等。 茶马古道 位于西南和西北地区,是一条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旅游线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是用马匹换取茶叶的贸易行为。在古代,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大量的骡马,但内地马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这些地区的人民有喝酥油茶的习惯,但却不产茶。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的交易便形成了。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滇藏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天的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川藏线,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普洱是云南省思茅地区的一个县名,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国和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华南茶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区 华南茶区又称“南岭茶区”,是中国四大茶区中最南部的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这里年平均气温高,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降水量之最,茶树生长期达10个月以上。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华南茶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主要出产青茶(也称乌龙茶)、红茶、绿茶等。 华南茶区主要的茗茶有福建的铁观音、黄金桂等,广东的英德红茶、凤凰水仙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六堡茶等,海南省的白沙绿茶等,台湾省的冻顶乌龙、白毫乌龙等。 江南茶区——茗茶最多的茶区 又称“中南茶区”,是历史最悠久的茶区之一,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的苏南、安徽的皖南、福建的闽北及上海地区等。茶区地域辽阔,茶树以灌木型为主,还有一些小乔木型。茶区基本上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夏两个季节雨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比较适合茶树生长。土壤多为黄壤,部分为红壤。 江南茶区的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主要出产绿茶,此外还出产红茶和乌龙茶。 江南茶区主要名茶有浙江省的龙井茶、安吉白茶等;湖南省的君山银针、高桥银峰等;湖北省的鄂南剑春等:江西省的庐山云雾娑源茗眉等;江苏省的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安徽省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福建省的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红茶、白毫银针等。 江北茶区——绿茶的主要产区 又称“中北茶区”,是中国四大茶区中最北部的一个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以及山东沂河以东部分地区。茶区以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为主,主要出产绿茶。年降水量较少,分布不均,茶树常出现干旱的情况,茶叶产量不稳定。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因江北茶区昼夜温差大,茶树自然品质形成好,适合制作绿茶,香味浓郁。 江北茶区的主要名茶有陕西省的午子仙毫、紫阳毛尖等,河南省的信阳毛尖等,安徽省的六安瓜片、舒城兰花等,甘肃省的碧口龙井等,山东省的日照雪青等。 茶区划分有助于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茶区自然资源,合理布局,科学地指导茶叶的生产和进行茶叶的研究工作。 中国人喜欢到茶馆喝茶,由此出现了茶馆风气最盛的城市。对应四大茶区,我国茶气极盛的四大城市,分别是东部杭州,西部成都,南部潮汕,北部北京。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老舍茶馆、太极茶道、圣陶沙、五福茶艺馆都出自这些茶气最盛的城市。 陆羽《茶经》:茶叶百科全书 在中国,最先发现和开始应用茶叶的是神农氏,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而茶艺最终形成的标志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学百科全书,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茶文化的专著,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等书籍,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 陆羽其人 陆羽生活在中唐时期,知识非常渊博。不但善于从书籍中学习知识,同时也注重社会实践,其涉猎非常广泛。陆羽不仅是一位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传记作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剧作家、书法家。陆羽一生著述颇多,但只有《茶经》流传下来,因为其他成就皆被《茶经》遮盖了。陆羽一边诵经吟诗,一边深入各地考察,历经二十七年,终于完成《茶经》著述。 《茶经》——茶学之集大成者 《茶经》归纳了唐代中期以前几乎所有的茶事,内容丰富,记述翔实,共七千余字,分为三篇,十章,分别是: 一之源(茶的起源),介绍了茶的特性、生长环境、地理分布情况及茶的功能。 二之具(制茶的工具),介绍了采茶和制茶使用的十九种工具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三之造(茶的制造),介绍了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四之器(制茶的器具),详细介绍了二十九种煮茶和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等,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五之煮(茶的煮法),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饼茶茶汤的调制,重点介绍了烤茶的方法、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以及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 六之饮(茶的饮法),叙述了饮茶方式的起源,提出了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茶的历史),是整部《茶经》中篇幅最长的部分,以人物为线索,介绍了唐代以前的茶事活动,并评出各地茶叶的优劣。 八之出(茶的产地),主要介绍茶的产地。 九之略(茶的概略,分类),论述了茶具、茶器和制茶、煮茶的简略情况。 十之图(茶的挂图),是指把《茶经》内容做成素绢挂在墙上。 在茶文化发展史上,陆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总结了前人的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把茶有关的经验总结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有了陆羽和《茶经》,茶文化进一步较快地发展起来。 …… ★2018年全新入门级茶书宝典,从新手到高手,从入门到精通,一册在手,全部拥有。 ★数百幅精美彩色图片,内容完备、详尽实用、简洁易懂,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易懂易学。 ★实用性、趣味性、知识性兼具 实用性:着重讲解有代表性的名茶品牌,分别从茶叶的产地、条索、香气、色泽、滋味、汤色、叶底作了翔实地描述 趣味性:有茶博士对古今文人轶事、茶的保健功能、饮茶的禁忌人群、传说故事等茶文化的延伸,使本书别具趣味性。 ★数十位制茶大师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