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历史

讲述中国历史
作者: 魏斐德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85.88
折扣购买: 讲述中国历史
ISBN: 9787553811963

作者简介

魏斐德(1937—2006),美国历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长。代表作有《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中华帝国的衰落》《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等。

内容简介

我出生于1937年12月12日,即日本帝国主义下令在南京城烧杀淫掠三周的第一天,我最早的童年记忆,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下午,我正在一幢俯视纽约市乔治?华盛顿大桥的公寓大楼下一个沙箱里玩,突然四楼的一扇窗户飞快地打开了,一个人伸出头来朝着楼下在看管我玩耍的父亲大声叫喊: “弗雷德,珍珠港挨炸了!” 后来我才知道,此人就是威廉?罗杰斯,是当时汤姆?杜威的助理起诉官,后来当了艾森豪威尔的司法部部长,还当了尼克松的国务卿, 虽然儿时记忆会缩短时间距离,但我的确记得,仅几天后,在纽约的中央火车站,身着一身粗糙的蓝色海军上尉制服的父亲把我搂进怀里,吻别了我,就直赴圣地亚哥,参加太平洋战争了。 虽然人们习惯把美国在1898年对菲律宾的征服看作是美国霸权在亚洲的开始,但在20世纪50年代成熟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切身体验却是: 美国霸权是在二战中和二战后逐步上升的,那是个美利坚军事和经济全面强盛的时代,前后持续了50来年,显然是世界历史上寿命最短的霸权之一。 二战后,我们全家迁居古巴,在哈瓦那,父亲把我送进一家名为巴尔多学院的综科学校, 作为极少数的北美外来户,生活在一些喜欢欺负人并为自己国家传统骄傲的古巴学生当中,并不容易,每当我们在酷热的大操场上立正全神贯注地聆听1898年的退伍军人慷慨激昂地回忆他们在卡马圭平原上击溃西班牙的胜利时,我就知道,放学后在学校大门外老师看不到的地方,高年级男生的拳击套会等着我,这对我这11岁的小美国佬来说可不是那么好受的, 所以,当1949年年初我听到父亲宣布要将我领出学校,因为我们全家将乘一艘56英尺长的双桅船“夏伦娜”号,沿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轨迹旅行时,那种如释重负的解放感,真是无以复加。 其实这次旅行也并不完全出乎意料,我的父亲崇敬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他读完莫里森的哥伦布传《汪洋大海上的舰队司令》后,就把书传给我并按惯例叮嘱: 全家期待能在一周内听到我在晚餐桌上发表对这部书的感想,这项任务有时候,尤其是当我被布置要对卡莱尔、吉本和斯宾格勒等著作进行评论时,会令我厌烦,但是莫里森对哥伦布四次航海经历的描写文情并茂,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把这本书读了好几遍,对其中的有些章节流连忘返,比如书中关于哥伦布于1494年沿着一个被误为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半岛南岸的航行,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那个“半岛”就是我们当时所在的地方古巴。 哥伦布在1492年11月份驶离那个假想的“中国半岛”返回西班牙,在第二次航行回到伊斯帕尼奥拉岛后,他率“尼娜”号和另外两艘葡萄牙式的三角帆船于1494年4月24日从伊莎贝拉岛出发,欲沿古巴岛南岸一直航行,最终找到能够“证明该地确实是亚洲大陆的确凿证据”,并且若有可能的话,和那位隐蔽的蒙古大汗取得联系,四天后,平稳的东北信风使哥伦布驶过“风关”,到达了古巴岛的最东南角,而哥伦布却误认为这是亚洲大陆的边缘。 455年之后,我们一家乘“夏伦娜”号,又绕过了古巴这同一个东南角,并继续循哥伦布的航线,沿东海岸越过了大岭南坡的荒芜植被区,我记得曾读到过这个细节: 哥伦布的船队抵达被哥伦布称为“大港”的关塔那摩海湾时,这些西班牙人上了岸,发现了巨型鬣蜥,这是“他们所见过的最丑陋不堪、令人作呕的生物”,被印第安人拿来烘烤食用,当我们在1949年抛锚上岸时,发现这种大蜥蜴仍然盘踞在那里,向西继续航行40英里后,我们也进入了那同一个狭窄的、梭鱼滋生的海峡,来到了当年哥伦布发现的“圣地亚哥湾”,1514年西班牙殖民统帅维拉奎兹正是在那里选择了名为“巴嘎替奎”的重要印第安人城市,作为古巴的第二大西班牙殖民地都市。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数十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讲述中国历史,讲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现代演进! ◇从全球范围解析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的独特性! ◇以诸多历史关键问题重现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追寻之路! ◇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如中西方关系演变、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等等。 ◇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机构和人物的入微考察,作者对中国的国家功能、社会冲突、现代化转型、民族主义和革命等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深入阐述。 ◇史景迁、傅高义、裴宜理、周锡瑞等汉学家联袂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