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鸿烈

淮南鸿烈
作者: 校注:潘树仁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淮南鸿烈
ISBN: 9787508642932

作者简介

潘树仁,香港中知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座讲师,人文学会客座教授及课程部副主任,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客座讲师,济川文化研究会德育礼仪及生命教育课程总监。主要从事传统中华文化的现代应用研究,包括通识、生命教育、德育、管治学、水文化、文字学、气功等,并在两岸四地发表多种相关学术论文。著作有《济川·水的科学与哲学》、《历海笙歌·萧大宗师昌明传奇一生》、《容睿集之一·文字创意学之廿字漫画》等。

内容简介

自古读书人和学术界都把《淮南鸿烈》一书视为 道家哲学理论的总览,或者是一本记录杂家思想的百 科全书。对比《吕氏春秋》这部百科全书,《淮南鸿 烈》的内容独特,涵盖了天、人、地、神、万物等等 ,建构出一个相关而紧扣的系统,并且阐述了“道” 的核心、开展和应用三方面的状况。书中以天文、山 林、精神、兵略等事物来阐释大道,贯通天道与人事 ,有别于《老子》那样讨论道学,也不同于《庄子》 用比喻和故事来说明大道的哲学。“道”的哲理是远 古中华文化的开端,当时并没有道、儒之别。有一句 话说“推儒备道”,意思是推行儒家思想也要装备道 学的依据,故此读者们一定要理清这个基本点,才可 容易地掌握整个中华哲学的根源,这就是本书要特别 呈献的新视野。 本书会用修养身心的视野,助你寻找生命的意义 ,并且让你轻松地投入书内,游走于文字之间,与该 书的众多作者前辈进行精神交往。本书亦会发掘书中 的学问及现代实用的部分,让你感悟大“道”哲理的 思维方式及其核心,以此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甚至 应用在职场的管理工作里。 一、书名、作者及成书 《淮南鸿烈》成书于西汉,原名《鸿烈》,“鸿 ”是庞大、巨大的意思,“烈”是“明”及阐明说明 的意思。此书是先辈的伟大功劳,后世多称之为《淮 南子》或《淮南鸿烈》。至于“淮南”一名,乃源于 其编者淮南王刘安(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公元前一二二 年)。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与数千人的智囊 团(古称食客或方术之士)一起撰写编纂《淮南鸿烈 》,大约在吴楚七王叛乱至汉武帝登位期间成书。刘 安的父亲刘长在汉文帝时计划叛变,被发现后遭到流 放,最终自杀而死。有学者便认为《淮南鸿烈》编书 的时间应该早在刘长时代,乃刘长为了谋夺江山寻找 治国之道而编撰的。刘长死后,刘安及其兄弟没有受 到牵连,刘安更被文帝册封为淮南王。《汉书?淮南 衡山济北王传》一书形容刘安: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 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 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 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 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 刘安搜集秦始皇时代散失和秘藏的书籍,加以辑 录和整理。《淮南鸿烈》成书之后,刘安便把此书献 给汉武帝,以表明期盼国家昌盛和谐,当中《卷二十 一?要略》便明确指出希望达到“纪纲道德,经纬人 事”,“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 矣”,认为要以天地的大道为准则,来维持正确的社 会道德秩序,维系人们伦理关系的和谐,作为民众的 共同目标。该书编写整理的时代,正值西汉初年文景 之治,当时统治者以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统治国 家的指引,期望人民在战国和秦国的战祸后,好好休 养生息,于是大力鼓励社会各阶层研究及熟读道家书 籍。 《淮南鸿烈》原著有“内书”二十一卷、“中篇 ”八卷及“外书”三十三卷,内容庞大博杂。当中的 “内书”是现存流通的版本,讲解天地大道与社会人 事等哲思;“中篇”主要记录修炼神仙的技法,以及 驱神除鬼等法术;“外书”已佚,内容已不得而知。 清人茆泮林和叶德辉各自收集了一些片段,都是中篇 和外书的零星佚文。东汉的高诱曾进行注解,他在《 淮南鸿烈集解》的序言中说: 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 。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 其义也者,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 由此可见,《淮南鸿烈》不但论述了宏观的宇宙 ,还蕴含了皮毛纤小的事,以及奇异怪诞、精彩的事 物,而且文辞丰富瑰丽,因此被誉为“构思精密,构 想奇特,构造完备”的巨著。 二、历代研究 最早为《淮南鸿烈》做注解的有高诱和许慎,可 是后来文稿杂乱了,令人分不清哪些注解出自谁人。 不过,《淮南鸿烈集解》仍然是最重要的早期版本。 在宋明时代,虽然《淮南鸿烈集解》广泛流传,却没 有重大的校正。到了清朝,考据学鼎盛,研究者对《 淮南鸿烈》做了仔细的校勘,当中乾隆年间的庄逵吉 版本较受欢迎,而朴学大师王念孙对此亦有严谨的校 对,其文记载于《读书杂志》。清末则有俞樾的《诸 子平议》和孙诒让的《札》, 他们继承了王念孙的方法,再加以改进和补充。 现代学者于省吾的《淮南子新证》和杨树达的《淮南 子证闻》都做出了详细的考证阐释。至于刘文典编撰 的《淮南鸿烈集解》,勘对广阔,搜罗详尽,被胡适 赞扬为“总账式”,成为新中国建国初期研究《淮南 鸿烈》的重要参考书。至于较近期的出版有何宁《淮 南子集释》、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和顾迁《淮南子 译注》等,作品各有特色,如果合并起来阅读,则可 达到更深入的效果。此外,许匡一所著的《淮南子全 译》运用了音韵通转解释文字,理据有力,并提出了 具启发性的解读。要研究《淮南鸿烈》,也可以从其 他渠道获得思想内涵,例如徐复观的《两汉思想研究 》、牟钟鉴的《〈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 》和葛兆光的《中国经典十种》等。 历代对于《淮南鸿烈》的研究都有丰富而多角度 的观点,值得读者参考。例如宋代史学评论家高似孙 在《子略》中评论此书:“《淮南》,天下奇才也! 《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 《庄》、《列》;《淮南》之议论,出于不韦之流; 其精好者,又如《玉杯》、《繁露》之书。”至于研 究的主题,主要是研究当中的道家思想和先秦各种杂 说两大类。 三、心身修炼 基于开拓新视野,必须重提先秦时人们读书学习 的模式,而修炼就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部分,例如颜回 有“坐忘”的功夫,管子亦提到“动则失位,静乃自 得,道不远而难极也”。只有静虑、静观、平静,才 易于悟道。明代大儒王阳明教导学生半日静坐半日读 书,思辨和读书不能过于消耗体能,他认为修炼可以 提升体内的正能量,这样才有机会发挥智慧潜能。 《淮南鸿烈》书中有八十四个“静”字,数量颇 多,读者阅读此书时,可以心身修炼为切入点,在闲 静的状态下,直接感悟书中的道理。关于心身修炼, 看似道家最为注重,其实在上古至汉代初年,读书人 都会把修养功夫贯彻于书本的学问中,二者不会分割 开来;而且儒、道尚未分家的时候,中华文化便采用 “道”、“易道”或“大道”等词汇开展古人的哲学 理念研讨,并且会系统化地观察万物。一直以来,修 炼的技巧以导引术为主流,有外导引的“引体”动功 ,其次是内导引的“行气”静功。道家学者较注重修 炼的技术,多研究身体的健康和变化过程,墨家则侧 重个人生活上之刻苦修炼,其他诸子百家则以论述思 辨“心性之学”为主,“心斋”或“坐忘”的功夫则 放于次要的位置。在庞大的书库里,对于心性的哲理 探求,向来有不同的学说,人的心理变幻多端,可善 可恶,要修养心境,应多读善书经典,这必然对人有 所帮助,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心宽体胖”。 在《淮南鸿烈》一书中,亦多处提到修炼养神的 重要性及作用,例如《泰族》篇说:“治身,太上养 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这里 很清楚地指出修炼比治国更为重要。其实治理个人自 身,根本就是“养神”的气学精神修炼功夫,精神境 界的提升可使身体健康,提升智慧。有了健康的身体 ,便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在身心提升的过程中 ,也可以感悟变化的道理,对治事治国都有帮助。治 国的最高目标,是引导和教育人民修养道德及维护公 义,从而让每个人的气质有所变化提升,内化而达到 有道德修养,成为一位良好的公民。至于法律则较为 次要,只有罚戒的功用。这就是传统“身国同治”的 修炼方向。此外,《淮南鸿烈》对于修炼亦有一些见 解,如《齐俗》说:“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 ,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 云天。今欲学其道,不得其养气处神,而放其一吐一 吸,时诎时伸,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这里指 出如果“时诎时伸”,没有持久恒常修炼,便没有良 好 结果。 要读书追寻智慧,必须要内外配合,对外应避免 被事物冲昏头脑,对内要稳定自己的神气,炼神养气 ,这样才可以开通闭塞的窍门,明悟天地的真理智慧 。《精神》篇便重申修炼精神的重要性,并做出提示 。虽然《淮南鸿烈》看似没有具体的功法,但当中其 实有许多指导性的原则,是高层次的修炼方法,也是 内外相合的实践成果。 往后发展的修炼方法有“丹功”或“性命双修” ,而道家最后确立了“性命之学”,“性”是智慧心 境,“命”是身躯肉体。“性命双修”即是心身同时 锻炼,是现代养生文化和医学气功界普遍推行的方向 。这种身心并炼的理解,也切合于现代西方身心语言 学(NLP)的理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确实有共通的 地方。 四、主要思想内容 《淮南鸿烈》的内容丰富,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 哲学史、诸子思想、儒道思想的比较、政治主张、神 话的理解、文学特质、混沌与宇宙本体、阴阳哲理、 人事组织、管理学、天人关系思想、兵学策略等等。 当中以“道”为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文中“道”有 多种意义,且有不同的引申,读者可加以揣摩,以转 化为日常实际应用的道理。 (一)《淮南鸿烈》的“道”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及整体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 ,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 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卷一?原道》) “道”包罗了天地所有事物,是万物的本体及整 体。现代人在抉择人生道路时,不要只考虑个人的生 命本体意义和价值,还要顾及整体性,包括家庭和亲 友,以至社会和国家,甚至是人类和宇宙大历史的宽 广层面。 2.“道”是宇宙的创生源头,联系着天、人、地 的主轴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卷七 ?精神》) “道”是宇宙的源头,它生成了一,一是天,二 是地,三是万物。“道”又是联系着天、地、人的主 轴,人的精神灵性乃来自天的最完备能量,而人的形 体结构则符合大地;人类顶天立地,管理着大地的物 类,“道”可以在宇宙人间循环运行,生生不息。在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热烈地谈论环保的问题,提倡节 俭消费,其实当中的核心原则便是人与天地的关系。 天、人、地是互相联系的,人类的举措除了会直接影 响到天空和大地外,也会影响未来,因此人必须维护 宇宙创造时的自然生态,才不会破坏天、人、地的循 环 秩序。 3.“道”是宇宙和所有事物的运行规律、范围及 进行程序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 行喙息,蠉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 ,莫之能怨。(《卷一?原道》) “道”虽然衍生了万物,但却不是万物的拥有者 ,也不是物质的本身,它只是生产过程中所运行的规 律。然而一切生物都不能离开大道的范围,没有大道 的方程式,就不能有生生死死的循环系统。在道的运 行下,春夏秋冬四季活动正常,动植物的生长可得到 优良的培育,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的活动都 扰乱了大道的规律,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 污染物造成了酸雨,影响生态;又如人类大量使用化 学饲料、防腐剂等,导致肉类和蔬菜受到污染,人类 食用后便会影响健康和体质。这些都是人类自己惹的 祸,破坏了大道的活动 规律。 4.“道”是宇宙最高最终的哲理、真谛和真理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 不躁,推移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 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 侻而顺情,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卷八 ?本经》) 在宇宙的开始,“道”展示了最高最终的哲理状 态:它和顺、寂静、质朴,闲逸宁静而不急躁,任凭 事物自然推演。而圣天在内会配合大道的不变原则, 在外演化成仁义,少言而合于大道天理,顺应人情, 不做虚伪的行为,自然朴素而不用修饰。当人顺应这 种自然态势运动,必定会增加大智慧,获得幸福美满 的人生。 5.“道”是最高尚的道德规范 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 德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则几于道矣。(……)是故 得道者,穷而不慑,达而不荣,处高而不机,持盈而 不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 是故不待势而尊,不待财而富,不待力而强,平虚下 流,与化翱翔。(《卷一?原道》) “道”是最标准最高尚的道德规范,是人类修养 德行的规矩法则。这就像正确而无形的人生大路,人 如能走在此路,便是有道德的圣人。圣人不在乎坐上 高位管治人民,而是希望得到高尚的道德;他们不会 因为获得财富而快乐,只希望以良好的德行修养与大 众同乐。此外,他们明白修养高尚的道德才是正确的 人生大路,这比得到天下的名利更为重要,即使贫穷 ,他们都不会慑服于名利的诱惑和武力的威吓之下。 假如名利增多了,他们不会炫耀个人的光荣,反而会 在没有特殊势力的情况中获得别人的尊敬。即使没有 巨大的财富,他们仍能够运用充足的资源服务社会人 群。这种不为名利的人生目标,使现代人必须重新思 索自己应该选择和开拓哪一条人生新道路。 6.“道”是万物的自然活动力量和潜能 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 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靡坚,莫能与之争。 (《卷一?原道》) “道”是宇宙一切事情和物类的自然活动力量和 潜能,人如能守持着清静的大道,修炼着精神养气功 夫,不争先恐后,柔弱虚静,便能应变万事万物,有 强大的力量,并且获得胜利或达到目标。现代人只要 清楚了解自然活动的力量所在,好好培养及发挥潜能 ,便可在人生路上化险为夷,开拓生命的新道路,成 就非凡的功业。 7.“道”是主宰一切的最高力量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 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 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 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 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卷一?原道》 ) “道”是主宰一切事物的最高力量,人不能改变 天理道理,只可顺随。“道”这种巨大的能力无处不 在,天下人都信仰(类似宗教式的信仰),而奸邪的 人则会畏惧,没有人敢与这种权能争斗。“道”不是 简单的神性宗教,它的主宰力量统领着人间和天地的 事物。 (二)《淮南鸿烈》的“无为”观 1.不违本性,顺从自然 《淮南鸿烈》的“无为”观,并非一般人认为不 做任何事的想法,它其实是指不去阻挠身心的自然反 应,不去阻碍人性自然的美善,让日常生活更自在。 《卷一?原道》说: 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 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豪之末, 而大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 行。 意思就是要依从“道”、“和”,在没有目的及 压力之下做事,顺乎身心,让所做的事情合乎大道, 不使用做作的言语,发挥出人性自然的美善。因为顺 从天性,便会自然遏止不公平正义的事件发生,或救 济弱小社群,这种善良的行为便是真正的功德。 2.君臣异道,以“无为”驭“有为” “无为”同样用于治国,君主必须用“无为”的 态度做事和驾驭下臣的“有为”,《卷九?主术》中 说: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 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 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 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君主应实行无为之治,不须以言语说教,只须循 着自然法规来任用下属,以自己的言行做模范,教导 朝臣和老百姓,坚守不干扰方式。君主依法治国,选 用贤臣明士,避免动摇群臣依法行事的工作方针,各 人都负上应有的责任,国君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国家也会一片祥和融洽。 现代人开始明白返璞归真的自然无为生活,不过 部分人只明白外在的大自然,没有反观自身中的自然 天地,其实人们应顺着体内的小天地,配合大天地, 自然地活动起居,令生命舒畅,这样才是真正的无为 而为。本书将会提供这方面的解读,让人们从新的视 野阅读经典,找回自然无为的道理,从而兼顾内外合 一,天人合德,通达心身天人一体的大道。 P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