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中华传统(中国礼乐文化丛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史记精读》《沈周年谱》《诗画合璧史丛考》《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等。
内容简介
孝的历史 1 追根寻源:孝与祖先崇拜 中国的汉字,是极有意味的文字。就拿“老”这个字来 说,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它写作“”,是个龙钟 的老人拄着根拐杖。到了稍后的青铜器铭文上,这老人又 时常把拐杖扔在一边,换上个后生小子背着他,于是汉字里 便多了个“”字,就是“孝”。 “孝”字最常用的意思,照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 著《尔雅》的说法,是“善父母为孝”。这话译成现代汉语, 便是:“待父母好就是孝。”至于怎么个好法,青铜器铭文上 那个背着老人腰也直不起来的儿子,便是榜样。 但是“善父母”的解释,似乎还不是“孝”字最初的意思。 在甲骨文里,“老”字跟“考”字有时是写成同一形状的,而 “考”字后来专指死去的父辈祖辈,所以那行孝的后生小子 身上背着的,也可能是自己已死的祖宗,因而“孝”字的意 思,又似乎与对祖先的崇拜相关联。 口说无凭,我们不妨去看看先秦的文献典籍里,最早写 有“孝”字的那些篇章段落,是怎样地与先民的祖宗相牵扯。 《诗经·小雅》的《谷风之什》里,有一首《楚茨》,是描写 西周贵族祭祀祖先的盛大场面的。其中讲到丰收之后贵族 们用洁净的牛羊肉供奉祭庙里的祖宗神位时,有如下亦真 亦幻的一幕: 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 无疆! 浪漫的文辞,说的是祖宗们晃晃悠悠地回到人间,接受祭司 们献上的供品。而那对祖先有一份难得“孝”心的贵族子 孙,因此被告知将有神的赐赏:给他们大福,让他们万寿无 疆。当祭礼正式开始时,诗中又写道: 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那是说司仪宣布祭礼开始举行,祖宗便把福音传给主祭的 贵族子孙:以“孝”为宗旨的祭祀充满了芬芳,神就喜欢饮食 这种馨香。 同书的《周颂》里,又有一首《闵予小子》,是周成王告祭 他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的诗歌,其中写到动情处,有“於 乎皇考!永世克孝”的感叹句,“皇考”自然是指成王已故的 父祖,而那一辈子都要尽的“孝”是指什么呢?想来大约就 是《楚茨》里“孝孙”们举行“孝祀”来表示的那份对祖先的崇 敬之心吧。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三百零五篇,有十一篇里出现了 “孝”字。这十一篇都属于《雅》《颂》的范围,又均诞生于西 周那个辉煌的时代,而它们的性质,则大都是祭祀祖先与为 贵族祝福的歌辞。这与西周青铜器上镌刻的诸如“用享孝 于文且(祖)”“其用享用孝于皇祖帝考”等等众多句式相似 而又含有“孝”字的段落,正好相互印证,反映了殷商时代所 没有的、出现于西周的“孝”的观念,最初更多地是用来表示 子孙对祖先的一种崇拜意识的。 “孝”在西周时代自然也有用作“待父母好”之类的意 思的。比如殷商被西周灭掉以后,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受命 去殷商故都管理前朝遗民,曾作过一个题为《酒诰》的报告, 其中就告诫殷民要“用孝养厥父母”,而莫学他们的末代君 王纣贪杯奢侈(《尚书·酒诰》)。《诗经·小雅》的《六月》篇 里,讲到周宣王时有一回举行庆祝战争胜利的宴会,应邀参 加的来宾中,有一位名叫张仲的,又以“孝友”而著名—— “孝”是“善父母”,“友”是“善兄弟”,《尔雅》对此这样解释。 但从文献记载的总体看,“孝”在当时表示对在世父母的奉 养,远不如表示对祖先崇拜追思那么多见。这种情况直到东 周春秋时代才有所改观,在《左传》和儒家经典《论语》里,对 生身父母的“孝”与对列祖列宗的“孝”,不分轩轾,同样受到 了当时人的推崇——孔子对于“孝”的最简洁的解释便是 “无违”二字;而当学生樊迟问“无违”二字怎样讲时,他就从 生死两端作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孝这种观念最初产生时更多地与祖先崇拜相关联,是 有其现实的背景的。尽管从逻辑上讲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但在上古蒙昧时代,具有人格意味 的祖宗神由于被视为是保祐氏族繁衍不绝的救星,其地位 远比氏族成员的生身父母要高——更何况在相当一段时期 内,存在着氏族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西周时代 社会组织方面逐步出现了家族个别化的趋势,但政治组织 方面仍遗留了氏族制的不少内容,因此为了维护贵族统治 的形式,强调部落同宗民众在血缘上的联系,保存被统治者 对祖宗神的敬畏,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孝”的观念—— 首先表示对同宗祖先的崇敬——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以 后随着个体家庭的诞生,单单强调对已逝同宗祖先的崇敬 已不能维持人心的稳定,于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又 标举出那本于人的天性的子女对父母之爱,上接流传已久 的对祖先崇拜心理,由此形成一整套“孝”的伦理,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讲究“孝”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而且是中国人最鲜明的国民性。中国的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道德高尚的第一目标是拥有“仁”。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所以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