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执念:从童年缺憾中找回完整的自我

放下执念:从童年缺憾中找回完整的自我
作者: 周司丽|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放下执念:从童年缺憾中找回完整的自我
ISBN: 9787559484932

作者简介

周司丽 香港中文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国际认证沟通分析教师及督导师(受训中)、沟通分析师(心理治疗方向)。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中华女子学院应用心理学教师。

内容简介

当脚本中的禁令形成后,孩子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吗 ?并非如此。孩子会利用父母和老师教会他的知识,努 力用他小小的脑袋寻找解决禁令的办法。例如,一个孩 子感到自己不可以重要,但是每当他非常努力地学习时 ,父母或老师就会在其他孩子或学生面前大力夸奖他, 此时,他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慢慢地,他小小的脑 袋就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足够努力,就可以重要。于 是,他越想重要,就越努力。随着他逐渐长大,“努力 ”成了他的“瘾”,成为感受到自己重要的“条件”和 “策略”,并转化为潜意识的一部分。这时,“努力” 就成为他的脚本中的“驱力”,像鞭子一样驱使他必须 维持努力的状态:只要努力,他就可以感到自己是重要 的,而一旦松懈下来,他就立刻会触碰到禁令,感到自 己光环散尽,不再重要。 人们身上有五种常见的驱力,用以对抗脚本中的禁 令,分别是:要坚强、要完美、要讨好、要努力、要赶 快。 有“要坚强”驱力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足够强大, 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各种问题,不展示自己的情绪和脆弱 ,自己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活下去、变得重要、有归 属感、长大等。 有“要完美”驱力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能够把每件 事做好、无可挑剔,自己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成功、 重要、获得亲密关系、有归属等。 有“要讨好”驱力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能够让别人 高兴,受到他人的喜爱,自己就是有价值的,就值得活 着、重要、获得亲密关系、成功、做个小孩子等。 有“要努力”驱力的人不在乎结果,而在乎努力本 身,他们会认为如果自己表现出努力、坚持的状态,就 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成功、重要、做自己等。 有“要赶快”驱力的人,会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快速 完成所有的事情,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成功、重要、 感到放松和安全等。 为了应对禁止信息而形成的驱力会形成一个人的做 事风格。某种过度被强调的风格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人 的脚本禁令。 / 案例 / 一对夫妻约好一起出门,十有八九都会吵架。每次 出门前,丈夫经常都会快速收拾完毕,站在门口等待妻 子。然后不知何故,妻子就越收拾越慢,经常比约好的 时间晚十分钟才能出门。然后,两人就会因为出门晚大 吵一架。丈夫责怪妻子太慢,妻子责怪丈夫给她压力。 这种争吵反反复复好多次。后来妻子反思确实是自己有 点拖拉,就加快了速度,做到按时出门。可她发现丈夫 还是不高兴。她很奇怪,询问丈夫原因。丈夫说按时出 门并不会让他高兴,只有比预定时间提前,他才会感到 放松。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要一起出门,这次妻子动 作很快,提前十分钟就收拾完毕了。可令她惊讶的是, 这次她虽然提前了十分钟,丈夫仍旧在很紧张地催促她 ,并没有因为时间提前了就轻松惬意地与她一起出门。 ★人生是一场戏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情。童年时期潜意识中形成对自己一生的规划,即人生脚本,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反复使用自己的人生脚本所谱写的自传。 ★你相信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无数的执念掌控着我们的生活,觉察并放下束缚我们的执念,才能过上自由不设限的人生。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的遗憾,爱自己最好的方式,是重新养育自己。童年创伤并非我们的过错,但能否治愈它在于我们自己。 ★人生脚本是基于禁令、驱动力和心理地位完成的。书中详细介绍了12种禁令、5种驱动力、4种心理地位,深度觉察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找到自己总是陷入相同困境的根源。 ★理论和案例、故事、经历分享等同样的情景复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找回自己,重启人生。 ★书中方法均可跟练实践。掌握7大技能,改写人生脚本,逆转不幸的轨迹。 ★作为国际沟通分析师,作者将多年的研究写成此书,极具专业性且通俗易懂。 ★金话筒奖得主、双语节目主持人刘彦,国际沟通分析教师及督导师、瑞典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师托马斯·奥尔松,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诚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