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社会工作流派译库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社会工作流派译库
作者: (美)William R.Miller//(英)Stephen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71.20
折扣购买: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社会工作流派译库
ISBN: 978756283755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当你觉察到一个人所声称的目标或价值跟他或她 的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的时候,最好的回应方式是什么呢?翻正反射(就像 在第一章中所讨论 的)会是把它指出来,也许甚至以此对质这个人: “难道你没有看到你正在做的事情在怎样伤害着 你的家庭吗?” “当你表现得这么虚伪的时候,你怎么还可以说 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呢?” “如果你继续保持现在这样,你将会摧毁你的健 康的。” 然而,这样的一种直接挑战很可能会激起自我防 卫意识而不是改变。 我们的经验是,当人们被邀请在一个安全和非评判的 氛围中去反思他们的 价值观和行为时,他们通常对这些差距心知肚明。当 然,这种对差距的自 我对质可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而咨询师的任务是帮 助这个人继续关注和 反思它们,避免防卫心理再次出现。在前面的章节中 描述过的OARS工具 对于解决此种问题来说是很好的工具。 自我对质的潜在影响在一项由Rokeach(1973)主 持的经典系列研究 中被论证过,这项研究是在美国民权运动的高峰时期 针对三所不同大学的 新生进行的。那些参与了一项关于一种教育性的“积 极参与的方法”的研 究的学生,被要求从一份有18个选项的清单中辨认他 们的价值观并对其 进行排序。这个研究以分组方式完成,每个人私下都 有机会完成他或她自 己的答卷。 然后,Rokeach对实验组描述了来自他前一项研 究的一个发现:学生 们平均来说趋向于把自由排名为最重要(#1),但是把 平等排名为不太重 要(#6),观察认为学生们“大体上对他们自己的自由 远比对他们是在为 其他人争取自由更感兴趣”(1973,第237页)。他邀 请他们私下反思他 们自己的价值观排序,并跟同一所大学里一般学生的 答案比较有何不同。 他进一步描述了一个发现,即前面的学生的排序预测 了他们自己对公民权 的态度:那些促成和参加了民权行动的学生对自由和 平等的排序差不多一 样,而那些反对民权的学生,相比于对其他人,对他 们自己的自由给予了 更高的优先级。在进一步的测量之后,他解散了实验 组并且说:“我请求 你们每一个人去想想你们自己——关于你们珍视的东 西。这样做的一个收 获,可能是使你对你周围的世界的看法有一个改变。 但是那要取决于 你……没有老师可以告诉你该怎么想或者该相信什么 。”(1973,第239 页)那些被随机分配到控制组的学生也做了同样的价 值观排序,但是并没 有给他们提供任何这样的附加信息,没有把任何注意 力吸引到可能的价值 观差距上。 虽然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研究开始以前没有显示出 态度上的差异,但是 后来在好几个测量项上他们的回应相当不一样。当他 们重新对这个价值观 进行排序时,实验组的参与者在第三周时显著地提高 了平等的排名,而且 在研究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月和第十五个月时又更高, 而控制组的参与者则 没有。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行为上的改变。三到五个月 之后,信件被寄到全 部的参与者手上,当中没有提及跟这项研究的联系, 只是邀请他们加入一 个民权组织(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NAACP]),由这 个组织的主席在 NAACP的信笺上签名。在三项分开独立的研究中,来 自实验组的学生比 控制组多两倍,且询问更多的信息并更有可能加入。 在一项研究中,学生 公告的主修专业是在二十一个月时才确定下来的。实 验组的学生(28%) 是控制组的参与者的两倍(14%),更有可能注册主修 种族关系专业。在 另外一所大学,对于改变了他们的主修专业的学生, 如果他们曾经在实验 组中(55%)而不是在控制组中(15%),则更有可能从 自然科学改为社 会科学或者教育学。 这样的一个小干预,即使在多年以后,怎么还会 有这样的涟漪效应 呢?这些人只是被邀请私下去反思他们曾经在一项价 值观排序任务中给予 的两个条目的相对重要性。任何发生的对质都是自我 对质,当中并没有个 体的互动。那些学生并没有将他们长期的行为改变关 联到或归因于那个新 生年所做的研究,而那个实验性干预是对这个组间差 异唯一的明显解释。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简短干预取得长期行为改变的 事例(Bien、Miller。 和Tonigan,1993;Daeppen、Bettholet和Gaume, 2010;Erickmn、 Gcrstle和Feldstcin,2005;Miller,2000),但是 这是一个反思一个人的 价值观的潜在影响的好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它不是 发生在一个治疗的背 景中,而参与者也不是在寻求改变。 那么,对质是什么呢?在语源学 中,‘对质”的意思就是要面对面。在 MI中,对质不是跟其他人,而是跟一 个人自己。在一种支持和肯定的背景 中,没有威胁或评判,人们被邀请跟他们自己面对面 ,反思他们自己的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他们被邀请去看镜子里的东西并 且让他们看到的东西 来改变他们。没必要“摆到面前”才能使它发生。实 际上,这种策略更有 可能适得其反,并激发防卫心理而不是改变(White和 Miller,2007)。 MI这种方法推崇人们的自主性,信任他们自己固有的 智慧和朝积极方向 成长的愿望。P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