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白宫(美债从哪里来往何处去)
作者简介
康涅狄格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他目前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公司治理项目研究员。在此之前。他曾是一位管理咨询专家和一家软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西蒙·约翰逊,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罗纳德A.库尔兹特聘)企业管理教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会士。他与郭庾信合写了主要的经济博客——“基线场景”,保罗·克鲁格曼称其为必读之作,比尔·莫耶斯称其为“博客圈内容最为翔实的新闻网站”。
内容简介
尽管说美国货币建立在金银基础上,但并不是说 我们现在的货币供应量是 受贵金属数量来制约的。与货币并存的,是各式各样 的信贷,使得即使没有任 何货币存在也能进行交易,而现代金融体系则保证能 大规模系统性地制造出信 贷。在私营商业银行业务方面.美国起步较早,部分 也是出于市场的需要。” 对美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商业至关重要,无论在这个 偌大的国家内部运输货物 还是向海外输出商品,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卖方希望 尽快收回资金,买主也不 愿意现在交款而几个月后才能收货,商业汇票(商业 信贷的一种形式)就应运 而生,其后诞生了现代意义的银行体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银行靠的是创造货币。银行通 过释放出政府发行的货币 (当时是政府铸造的金币或银币,现在是政府印刷的 纸币),收回部分货币:银 行股东缴纳的资本金、储户存人的存款或者回收的贷 款。当银行对外放贷时, 就把这些钱交给借款人使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新货 币产生。但更常见的情形 是,银行为借款人开立一个账户,并将贷款款项贷记 在该账户中。举例来说, 如果你今天从银行获得1万美元的房屋净值贷款,银 行有了一张经你签字承诺 到期偿还1万美元的借据(这成为银行的资产,因为银 行可以将其卖给别人换 来现金),同时,你的支票账户就会增加l万美元(这 是银行的负债,因为你可 以随时到银行把这1万美元提走)。你支票账户里新增 的货币就是银行在发放贷 款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在19世纪早期,没有电子记账 ,银行交给你的可能是 “银行券”——银行印制的一种纸币,可以随时随地 兑换成金银。”当时人们愿 意接受银行券,其程度不亚于当今人们同意银行贷记 自己的支票账户:用起来 比携带沉重的金银币更方便,而且广为通用(尽管不 是世界通行)。”在正常情 况下,很多人都愿意持有这种能换成金银的纸币,而 不愿意持有金银本身。正 因为此.银行券就成为一种货币形式(银行存款也同 理)。 虽然说银行券能随时随地兑换金银,但银行一般 都不在自己的金库里储存 足够数量的金银币以备银行券被全部同时兑换。例如 ,1832年,美国第二银行 只储存700万美元的金银币,但实际发行出去的银行 券却高达2140万美元, 此外公众还在银行存了2280万美元的存款。”其他银 行也多按此操作。所以 说,尽管美国的货币是构建在金银的坚实基础之上. 但货币供应取决于私营的 商业银行愿意承担多大的经营风险。这就是说,银行 容易受到金融恐慌的打 击,特别是在19世纪早期缺乏监管的环境下。一旦存 款人或纸币的持有者担心 银行无法将纸币兑换成硬通货,他们就会争先恐后蜂 拥至银行窗口,把自己的 钱提走,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经营稳健的银行也会抗 不住挤兑而倒闭。在美 国立国早期,各州存在各种各样控制单个银行风险的 制度,但银行倒闭还是 经常发生,比较严重的是1819年、1837年、1857年、 1860年和1861年。 银行对付挤兑的一种做法就是暂停本银行的纸币兑换 金银.这在1812年战争 (火烧华盛顿事件之后)和内战期间曾经发生过。换句 话说,银行发行的纸币 可以兑换成金银——直到不能兑换为止。 长期以来.一部分人认为造成过度冒险和金融危 机的根源是政府的干预。 但是,似乎19世纪的银行恐慌更倾向于得出相反的结 论——政府增加其在金融 体系中的作用可以降低波动的发生。银行挤兑不仅发 生于私营银行发行的银行 券,即便内战之后纸币已经标准化了,银行危机在 1873年、1884年、1890年、 1893年和1907间仍频繁出现。1873年,英国记者白芝 浩(WalterBagehot) 提出,为了在危机期间支持金融体系,需要一个“最 后贷款人”(Lander of Last Resort)机制,否则就连经营正常的银行也容易被挤 兑给摧垮。“美国1907年发 生的银行危机,直接导致了1913年联邦储备体系的诞 生,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 所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至今仍)拥有在银行 危机期间提供资金保护金 融体系的职责。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在货币政策制定 方面的权力也大为增强。 几个世纪以来,银行在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的 公共财政体系中发挥着核 心的作用。尽管最初银行的主要功能是集中众多储户 的存款、再贷放给私人部 门(企业和家庭)使用,银行还是需要保留一些安全资 产,以备急需时能卖掉 换来现金。政府债券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无与伦比— —只要政府的信用好,而 且债券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强。银行可以将手头富余 的现金(旧时代是富余的 金银币)投资于政府债券,确保在需要现金时能以合 理价格迅速变现,同时还 能从投资中赚得利息。经过这种方式,银行将集中起 来的散户存款贷给政府使 用,使政府筹集资金更加方便。在美国,正如第1章 所称,亚历山大·汉密尔 顿重组了国家的债务,恢复了美国的信用,使美国政 府借款成为可能,并促使 美国国债成为安全资产。为了强化美国国债的作用, 他还要求“美国银行”的 投资者以政府债券形式缴纳其承担的资本金份额。 在内战开始之初,联邦政府严重依赖于私营商业 银行向财政部发放贷款。” 随着战事铺开,靠银行资金帮助国家筹资的做法又进 了一步。当时,约1500 家银行发行有大约7000种银行券(还有5000多种假币) ,均处于流通中,导 致贸易受阻,货币供应量大幅波动。”为了满足筹资 需要,联邦政府自己也发 行法币。即背面为绿色的美钞(称为“绿背钞票”), 刚开始这些法币还能换成 国债,到后来就什么都换不到了。基于此种乱局,财 政部长切斯呼吁构建一 个全新的银行体系.由国民银行(national bank,仅 由联邦政府发牌照,州政 府不能发)发行“国库券”——一种新型的、统一的 银行货币。这种新货币 由政府债券提供担保,而不是直接由金银币支撑。这 就是说,要想发行新货币, 国民银行就必须购买国债(切斯财长估计至少有2.5 亿美元)。幸亏有战争激发 起来的爱国热情,切斯财长的计划以《1863年国家货 币法》和《1864年国民银 行法》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这种安排有效地强制银行 购买并持有国债,为南北 战争提供了所需资金,并把银行与联邦政府紧密联系 到一起。最后到1865年, 国会对州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征缴税收,迫使这部分银 行券退出了流通(但州银 行仍持续存在)。P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