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15/02/20221015022035507.jpg)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管仲
ISBN: 9787218140063
张浩洪 河北省滦南县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有长篇历史读物《曾国藩智慧微博》,长篇历史小说《套路》《千古枭雄曹操》,个人文集《文海弄潮》等出版。有各类作品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燕赵都市报》等中外五十多家报纸杂志发表,获数十次各级文学奖励。
一、时运不济,唯有奋力 |齐小白惊险登基| 公元前685年的春天,齐小白在鲍叔牙的扶持下,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成了周朝东部沿海一个诸侯大国的国君——齐桓公,这年他三十一岁。 齐桓公坐在王位上,面对着案台下面跪拜的众卿,心中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自己在鲍叔牙、隰朋、高傒、国子、王子成父、东郭牙、雍廪、宾须无等众臣的拥戴下,终于坐北面南,成为齐国的国君了;忐忑的是,自己那个二哥公子纠,正疾驰在鲁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他也觊觎着国君之位。齐桓公心想,过不了多久,一场夺位之战就要开始了。 齐桓公正沉思之际,忽听见下面的鲍叔牙喊道:“各位上卿、大夫,今日新君即位,众人跪下拜见!”随即,众人一齐跪在地上,高呼之声不绝于耳。 齐桓公满脸带笑,伸出手面向大家说:“众卿请起,你们都是寡人的股肱之臣,今日寡人之所以能坐上此位,完全仰仗各位的鼎力相助!” “谢新君!”众人齐声致谢,而后起来,分列在堂下两旁。 见大家恭恭敬敬的样子,齐桓公接着说道:“承蒙诸位上卿、大夫的拥戴,今日寡人继承君位,由衷地表示感谢。齐国这些年内乱不止,国力大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大齐的君臣,咱们都应该好好反省,从中汲取教训。咱们一定要使齐国强盛起来,让各诸侯国刮目相看。齐国的强盛依靠谁?就靠诸位!希望诸位上卿、大夫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不负国民的期望!” “国君所说十分有理,臣等定当肝脑涂地,竭尽全力把齐国建设好。”齐桓公话一说完,众人马上接口答道。 正如齐桓公自己所说,他完全是在齐国战乱不止、烽火连天的情况下才坐上齐国国君这个宝座的。而就在齐国上下欢庆齐桓公登基之时,公子纠已经到了宫门口。公子纠从哪里来的呢?怎么晚了一步呢?详细的情况,我们且看下文。 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诸儿,也是齐僖公钦定的日后王位继任者,被留在身旁教养;次子,名纠,人称公子纠;三子,名小白,也就是日后的齐桓公。为了让他们长大后能成就一番事业,齐僖公分别为他们聘请了老师,辅导他们的功课,并传授他们各种治国之策。次子公子纠能说会道,为人机灵,深受齐僖公喜爱,齐僖公就安排了两个谋士——召忽和管仲,对他精心辅导;三子小白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齐僖公并未将他放在心上,就请了一个谋士鲍叔牙当他的老师。 鲍叔牙是个聪明之人,对于这样的安排,他十分不满。鲍叔牙觉得不公平,既然都是亲生儿子,为什么两种待遇?公子纠有两个老师,而小白就只有自己一个老师。于是,鲍叔牙一气之下,假托生病,闲居在家。管仲和鲍叔牙自幼是挚友,且现在又同殿称臣,听说鲍叔牙生了病,于是就约上召忽一起上门探望。 管仲进入鲍叔牙家的院中,见他正在屋中看书,虽然面色有些憔悴,但精神状态还不错,根本不像生病的样子,便上前问道:“鲍兄,好自在呀,目前朝中事情繁多,你为何称病不出,安于赋闲?” “哎呀,二位驾到,有失远迎,望恕罪!”鲍叔牙赶紧站起身来,请二人入座。鲍叔牙也知道管仲刚刚说的话似有责备之意,于是,待二人落座后,马上又说:“夷吾贤弟想必知道,叔牙自幼熟读诗书,明晓诸多事理常规,君上为什么偏偏让我去辅导愚昧的小白,而让你们做了公子纠的老师呢?这不明显说我才能不济吗?” 管仲听了,刚想劝解鲍叔牙几句,站在旁边的召忽立即接口道:“鲍大夫所说有理,按说以鲍大夫的才能就是做谁的老师都够格啊,为什么偏偏做了小白的老师呢,我也觉得实在不公啊!” “那你说怎么办?”坐在旁边的管仲问道。 召忽一向直率,管仲的话语刚刚落下,他就直言不讳地说:“既然大夫不想去,那就把病装下去,让君上为小白另选老师好了!” 鲍叔牙听后,默默点头,很是同意召忽所讲。接着,他把目光投向管仲,似在征询管仲的意见。他对管仲一向敬重和钦佩,相信在自己困惑之际,管仲定会替自己出一良策的。 管仲注意到了鲍叔牙的表情,也深谙他的用意,想了一会儿说道:“对于召忽大夫所讲,仲深有异议。依我之见,此事不容推辞。” 鲍叔牙和召忽诧异地问:“为什么?” 管仲接着说:“从齐国社稷的角度来说,辅佐各位公子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所以君上才对我们委以重托。鲍兄身为齐国大臣,就得听命于君上,岂能因存有偏见而加以推辞?再说,君上的几位公子,将来谁更有出息,现在尚无定论,你又怎能对小白弃之不管?” 说到这里,管仲看二人都在静静地听着,又接着说道:“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我观察三位公子,诸儿骄横自负,品质卑劣,缺乏君王的风范;纠虽能说会道,但遇事缺乏主见,在争杀不休的当今乱世,恐也难有作为;小白年纪尚幼,但从平时的言行来看,气度不凡,有成就大事之相。我虽然知道公子纠的缺点,但君上委我辅佐公子纠,我也不能拒之不受。现在君上让你鲍叔牙去辅佐小白,我认为正是小白之福、鲍兄之机啊!管仲斗胆作一假设,将来一日,不幸上天降下兵祸天灾于齐国,诸儿或是纠即使继承君位,也将一事无成,安定齐国社稷的,恐怕还得是鲍兄辅佐的公子小白啊!” 管仲推心置腹的一番话,清晰透彻,无懈可击。鲍叔牙心悦诚服,无话可说。他朗声一笑,说道:“夷吾贤弟所言极为有理,叔牙甚为惭愧,也是一时懵懂,方产生上述想法。既是如此,我马上去找君上,接受使命,尽心竭力地辅佐小白,日后也好对国人有个交代!” 在说服鲍叔牙时,管仲对公子纠“即使立为国君也无所作为”的评价,使得站在旁边的召忽很是不满。召忽脸上露出不快之色。 管仲见状马上问道:“召忽大夫,面有愠色,想必有话要说?” 既然管仲问到此处,召忽也就回答:“你我既奉君命,辅佐公子纠,你为何还对他加以贬低,说他难有作为?难道你对他存有异心?” 听得召忽一问,管仲未作正面回答,而是问道:“召忽大夫你如何想的?” “我是个直来直去的人,”召忽回答,“假设君上立公子纠为太子,他日奉纠为君,有人违背先君之命,谋划篡夺纠的君位,忽将以死相护,君位若失,忽将以死相殉。身为齐国之臣,接受君命而不更改,拥戴先君所立而不使废除,是我召忽做人所讲求的道义!” 管仲听后,微微一笑,不以为然地说:“我作为齐国的臣子,承受君上的恩惠,做事也要从有利于国家的角度出发,决计不能随意废黜成为新君的公子纠。但是,如果他实在迂腐无能,难以振兴齐国,被能人废除,也没必要为他轻生,到时候还得辅佐明君。当然,如果齐国的社稷败落、宗庙坍毁、祭祀断绝,为臣的不能使齐国富强,我也就无颜苟活偷生。到那时,管仲也情愿以身殉国!” 在说到齐国未来的前途命运之时,管仲和召忽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和志向,而他们的话也预言了齐国日后的去向和前途。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一病不起,最终不幸身亡。按照规矩,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按说,齐襄公做了国君以后,应当励精图治,好好治理齐国。然而,齐襄公上任以后,整天不理朝政,只顾玩乐,使得群臣无不怨气冲天。除此之外,齐襄公还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有染。 齐僖公在世时便发现两人有不正当关系,于是就给诸儿娶了三个媳妇,接着,又把文姜嫁到鲁国,做了鲁桓公的夫人。后来,齐僖公病逝,诸儿即位当了国君后便一手遮天,无拘无束了,又和已成鲁国国君夫人的妹妹文姜联系上了。 有一天,齐襄公因想念文姜便找了个借口前往鲁国办事,顺便和文姜见面,不巧的是,两人相处时被一个宫女发现。随后,宫女将两人的事情报告给了鲁桓公。 鲁桓公听了宫女的报告后,怒气冲冲地来到文姜的宫门处,发现两人还待在一起,本想发火,但左思右想,顾及诸多不便,还是将火气压了下去,只是在门外咳嗽几声便走了。屋中的两人听到外面鲁桓公的声音,知道事情败露,赶紧穿好衣服,没有和鲁桓公打招呼就仓皇地逃回了齐国。 齐襄公知道自己与文姜的事情败露了,于是更加恼恨鲁桓公。齐襄公又想,一旦鲁桓公把事情传了出去,他这个国君就不能安然执掌一国了。怎么办呢?要想不传出去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将鲁桓公灭口。怎么灭口呢?他左思右想,终于想了个办法。 齐襄公手下有个侍卫叫彭生,是从鲁国过来的青年,他出重赏让彭生去刺杀鲁桓公,并且承诺回来后让彭生官升三级。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彭生想到回来后能得到重赏,还能当上大官,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一个夜晚,彭生潜入鲁桓公的宫中,将他一剑刺死。为了回来领赏时能有据可查,彭生又从鲁桓公的尸身上割下两只耳朵带回了临淄城。 到了宫中,彭生把两只血淋淋的耳朵一放,刚要开口,只见齐襄公冷笑一声,手一招,来了几个侍卫,不由分说便把彭生绑上了。 彭生大喊:“君上这是干什么?不是君上叫我去杀人的吗?为什么不兑现诺言,还要绑我?”齐襄公把桌案一拍,厉声说道:“纯属胡说,寡人何时叫你杀人?”说着,让人将他推出去斩首。彭生边走边喊:“诸儿小子,我就是变成厉鬼也不会饶你!” 到了外面,彭生被一刀砍死。齐襄公命人割下他的首级,送到鲁国,并声称杀害鲁桓公的凶手跑到了齐国,现已经把他斩首,为鲁桓公报了仇。 鲁桓公死后,他的儿子姬同被拥立为国君,成为鲁庄公。鲁庄公听到齐襄公已经将杀害自己父亲的仇人斩首,碍于两国关系也未追究里面的细节,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而这个每日沉迷于酒色的荒淫之君——齐襄公,是不会把国人的苦乐哀愁放在心上的。鲁桓公死后,文姜经常回到齐国,与齐襄公鬼混在一起,两人过得非常潇洒惬意。 后来,齐襄公派两个臣子连称、管至父去戍守国都临淄西边的葵丘。在走之前,两人问何时回来,坐在桌案后边狼吞虎咽地吃着西瓜的齐襄公略微抬起头来,指着丢在脚下的一堆西瓜皮说:“看见了吧,等到明年再吃西瓜时,你们就可回来!” 看到国君这个样子,连称、管至父二人非常不满,但君命不可违,再不愿意也得去,要想回来,只有等着一年后再被人换回来了。然而,事情哪有那么顺利。到第二年瓜熟时节,齐襄公并未将二人换回来。二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找齐襄公。不料,齐襄公早已把这个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连称是个急性子,马上问道:“您是一国之君,哪有说话不算数之理?”管至父也附和着说:“君上去年答应我们一年后让我们回来的,想必不会忘记!” 此时,齐襄公听到二人如此质问,心中气恼,霍地从坐席上站起来,吼道:“寡人就是忘了,你们想怎么样?因为此事,难道还要反叛不成?” 见到齐襄公目露杀人凶光,二人马上退出,恨恨地说道:“这个昏君不亚于当年的幽王,迟早得将他废了,不然,齐国无望矣!” 其实,除了这两个人恼恨齐襄公外,还有一个人也非常恼恨齐襄公,这人就是公孙无知。公孙无知是齐襄公的堂弟,聪明伶俐,齐僖公在世时很是宠爱他,于是他平时的衣食住行都和当太子的齐襄公一样。当齐僖公去世,齐襄公即位后,他立刻把这个堂弟的特殊待遇给取消了,还将他赶出宫去。已经习惯享受优厚待遇的公孙无知怎能接受?故此,他去宫中与齐襄公大闹一场。 一天,齐襄公正在宫中同文姜嬉笑,这时心有怨气的公孙无知来了,见到这种情况气愤地骂道:“诸儿,你现已为国君,大庭广众之下如此放荡,岂不给齐国丢尽脸面,让地下祖宗唾骂?” 齐襄公抬头一看,见是这个堂弟到来,并且在宫人面前如此指责自己,心中十分不快,但毕竟是自己的堂弟,又是先君宠爱之人,故沉下脸问道:“公孙无知,你来做甚?寡人是一国之君,做事岂容你来干涉?” 公孙无知并不怕他,针锋相对地说:“正由于你是国君,你才更应当洁身自好,整衣正冠,不可做逾规越矩之事!” 见这个堂弟如此严厉,齐襄公低头不语。在齐襄公沉吟之时,公孙无知又问:“我的待遇是先君伯父所赠,你为何取消?” 听到这里,齐襄公心想,原来是为自己的事情前来找碴,随即冷冷一笑说:“先君已经故去,现在寡人当国君,规章制度由寡人来定,你没有资格享用太子待遇,应当废除!” “你……你是目无祖宗法纪的混蛋一个!”见这个堂兄以国君之势欺人,公孙无知气得不知说什么好了,最后只得破口大骂。 齐襄公见公孙无知对自己这样不尊,心中愈加恼火,他把桌子一拍,厉声喊道:“难道你还要反叛不成?来人,把公孙无知轰出去!”话音一落,几个侍卫立即上来,强行把公孙无知拽走。接着,齐襄公又说:“看在同宗同脉的份上,今日暂且饶你一次,日后如再这样,立即处死!” 公孙无知不仅没有捞到任何便宜,还被人强拉出来,头巾掉在地上,衣袍也被撕开一个口子。他恨恨地走回府中,口中不停地大骂:“这个昏君,不把你推翻,我誓不为人!” 这件事情很快就被连称、管至父所知,二人当天晚上就来到公孙无知的府上。 公孙无知此时正在生气,忽听到门外有人喊道:“公孙侯可在府上?” “谁呀?”公孙无知起身走出门外,一看是连称和管至父,忙说:“原来是二位大夫,请屋中坐!” 三人进入屋中,分宾主坐下后,公孙无知问道:“二位前来,有何贵干?” 连称是个急性子,见公孙无知一问,便快速地回答:“侯爷,我们二人有一事前来相商,就是这个诸儿当上国君以后,迷恋酒色,荒废政务,如此下去,齐国江山危在旦夕!” 连称也是个聪明人,在这里并未提起齐襄公不管他们二人换防之事,唯恐说他二人有挟私报复之嫌,故拣重要的事来说。 连称刚说完,管至父也说:“齐襄公又不听人劝告,这样下去,国将不国,齐国迟早会被他国所灭!” 二人的话如同一根火柴,点燃了窝在公孙无知心中的怒火,他愤愤地说:“二位大夫所讲正是无知所想。这个昏君任意妄为,毁的是齐国大业,害的是齐国黎民百姓,如此下去,后患无穷!” “这将如何是好?绝对不能让他一意孤行下去!”连称、管至父赶紧附和着公孙无知的话语说道。 公孙无知的火气越来越大,把脚一跺说:“如今,齐国的江山到个昏君之手,乃齐国之大不幸。若要振兴齐国,只有将诸儿推倒,另立新君!”一听公孙无知明确地说出换君之事,连称、管至父二人大喜。 连称忙说:“此言甚善,不可拖延,必须快速行事。” “此事只有这样来办,方能顺从民意。可是,要想将齐襄公废除,也非易事。”管至父担心地说。 “此话怎讲?”公孙无知问道。 管至父说:“齐襄公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少出宫门,就是出去咱也不知,怎么下手?” 公孙无知刚想讲话,只见连称双手一拍,说道:“这个好办,我有个堂妹是齐襄公的妃子,因为齐襄公整天迷恋文姜,对她非常冷漠,于是她逐渐心生怨恨,甚至和文姜针锋相对。因为争风吃醋,她曾闹到齐襄公面前,不仅没有获得齐襄公的爱怜,反而受到齐襄公的惩罚,于是她更加恼恨齐襄公和文姜了,恨不得将他们置于死地。所以,只要买通她,叫她帮忙传出齐襄公活动的消息,那么除掉齐襄公不就容易了吗?” “对,就这么定了!”三个人一拍即合。连称连夜去找他的堂妹。 连称的堂妹最初并不答应,唯恐以后背负弑君的罪名,遭到国人唾骂。连称马上对她说:“你不用害怕,公孙无知也是君王之后,齐襄公一死,由他担任新的国君,我们已经和他说好,日后你移驾他宫,成为尊贵的夫人,省得再受窝囊之气!”连称的堂妹听罢,很快就答应了下来。 过了没多久,连称的堂妹传来消息,说齐襄公下个月准备到姑棼的贝丘狩猎。连称、管至父立即来到公孙无知的府里,三人一商量,决定在齐襄公离宫入住姑棼后,马上动手。 此时正值寒冬,天气阴沉,空中飘飞着雪花,吹过来的西北风把人们冻得藏头缩颈。这么恶劣的天气,齐襄公本应在宫中好好地待着,可是他忽然心血来潮,非要出行打猎不可。 众人劝他等到天气好后再去也不迟,可是他吼道:“你们怕冷,都在宫中烤火闲坐,寡人自己出行!” 众人一见齐襄公如此模样,无人敢再劝,没办法,几个随从牵出马匹,套上花车,扶着齐襄公坐了上去,一路往南疾驰而去。众人正行走之间,忽然一个随从高喊:“不好,彭生来了!” 大家一听,吓了一跳。而齐襄公听见喊声,顿时一惊,恍惚之间看到前面确实有一个东西,也大声喊道:“死鬼彭生,这是前来找我寻仇!”齐襄公边说边挽弓搭箭,向着“彭生”射去。其实,这一个东西并不是彭生,而是一只肥头大耳的野猪。 野猪生性暴躁,要是激怒了它,别说是几个人,就是一头大象它也敢撞上去。见齐襄公准备放箭,野猪竟然嚎叫着冲了过来。齐襄公见状,大惊失色,箭还未发出,就吓得从车上掉了下来,跌伤了脚,把鞋也弄丢了,最后狼狈不堪地回到宫中。回宫之后,他无处撒气,居然把管鞋的官员找来抽了三百鞭子。 这个时候,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等人也从连称的堂妹那里得知了齐襄公受伤的消息,于是,立即率领手下兵士前来攻袭齐襄公,结果在路上碰到了出宫时管鞋的那个官员。 管鞋的官员虽然挨了鞭子,也非常恼恨,但他仍然保持着对齐襄公的忠诚。管鞋的官员看公孙无知等人的架势,立即猜到他们要兴兵作乱,于是上前欺骗他们说:“你们先不要进去,如果进去惊动了宫中的卫士,那就不好办了。” 公孙无知等人不信任管鞋的官员,准备杀掉他,管鞋的官员灵机一动,脱掉上衣,让公孙无知等人验看他身上的鞭伤。公孙无知等人这才相信了管鞋的官员,让他先进去打探消息。 管鞋的官员进宫之后,立即把公孙无知等人准备作乱的消息告诉了齐襄公,并让齐襄公藏到一扇门后面。 公孙无知等人在门外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仍不见管鞋的官员出来,知道情况有变,立即率众攻进了宫中。管鞋的官员与宫中的卫士、齐襄公的近侍等上前阻拦公孙无知的兵士,以保护齐襄公的安全,结果全部被公孙无知的兵士杀死。 要说这个管鞋的官员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齐襄公那样对他,而他仍旧效忠齐襄公,真是非常难得。只可惜,他的忠诚错付了人,为昏庸的国君送死实在不值得。 公孙无知冲到宫中,见床上躺着一个人正蒙头大睡,他走上前照着人身一剑刺去,只听到一声惨叫,掀开被子一看,竟然不是齐襄公,而是一个宫人。公孙无知猜想齐襄公应该还藏在屋内,于是在屋里找来找去,最后发现门背后有一只脚,走过去一看,正是齐襄公躲在门后。当看到目露凶光、满身血迹、提着宝剑的公孙无知等人时,齐襄公喊道:“你们要干什么?” 一脸杀气的连称冷冷一笑,说道:“你这昏庸之君,今天我们来取你的性命!” 齐襄公听后,吓得跌倒在地上,说道:“你们这是犯上作乱,已犯灭九族之罪!” “无道昏君,犯罪的正是你!”管至父举着利剑,指向抖作一团的齐襄公呵斥道:“你连年用兵,祸国殃民,是不仁也;违背父命,疏远公孙无知,是不孝也;兄妹宣淫,毫不顾忌,是无礼也;不兑前言,是无信也。‘仁孝礼信’四德皆失,怎么还能做人?”说完,连称和管至父二人上前一步,两剑齐刺,将齐襄公刺死在地。 就这样,在位仅十二年的齐襄公诸儿,由于背信弃义、疏远大臣、荒淫乱伦,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连称、管至父见齐襄公已死,立即带领兵马返回齐国都城临淄。此时,一心想登君位的公孙无知也马上张罗登临君位的事宜。等到连称、管至父回城,一切都已安排就绪。连称召集满朝文武百官,宣告公孙无知已成新君。连称的堂妹则做了新君夫人。既然堂妹成了国君夫人,连称当然也就成了国舅;而管至父助新君登位有功,也当上了有权有势的亚卿。三个人终成大事,一时心随所愿。然而此时,整个齐国已乱成一团,盗贼横行,匪患迭出,人人怨声载道。\\\\\\\\\\\\\\\\\\\\\\\\\\\\\\\\\\\\\\\\\\\\\\\\\\\\\\\\\\\\\\\\\\\\\\\\\\\\\\\\\\\\\\\\\\\\\\\\\\\\\\\\\\\\\\\\\\\\\\\\\\\\\\\" 1.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人物传记,融入战争、权力、谋略、合作等诸多元素。 2.长勺之战、北战山戎、葵丘之盟等战役贯穿全书,还原管仲智慧人生,再现争霸盛况。 3.楚国购鹿、金龟换粮、石壁之谋等历史典故贯穿全书,扩充知识面,增加历史文化底蕴。 4.管仲是新时代的职业经理人的代表和典范,其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