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
作者: 文心工作室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00
折扣购买: 论语
ISBN: 978751171856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名句的诞生 冉有日:“夫子为卫君乎1?”子贡日:“诺2, 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3何人也?”日 :“古之贤人也。”日:“怨4乎?”日:“求仁而 得仁5,又何怨?”出,日:“夫子不为也。” ——述而·十四 完全读懂名句 1.为卫君乎:为,帮助的意思。卫君,卫出公 。卫灵公驱逐太子蒯聩,灵公死后,卫国人立蒯聩的 儿子辄为君主,即是卫出公。晋人接纳了蒯聩,并协 助他攻打卫国夺取王位,卫国人奋力抵抗晋兵,形成 父子争国的局面。当时孔子正住在卫国,弟子不知道 是否要帮助卫君以子抗父。2.诺:承诺,即“好” 的意思。3.伯夷、叔齐:两人皆为孤竹君的儿子, 孤竹君遗命立叔齐为君主,叔齐想要让位于哥哥伯夷 ,伯夷为了遵从父亲的遗命便离去,叔齐也不当国王 而逃走。最后两人因为改朝换代,不想吃新朝代的东 西,双双饿死于首阳山。子贡透过借问伯夷、叔齐是 何等人,来探试孔子对于父子争国的立场。4.怨: 埋怨,悔恨。5.仁:此章的“仁”,可解释为“心 安”。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 ,我去问他。”子贡走进屋见孔子,问道:“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道:“他们是古代的 贤德之士。”子贡又问:“他们心中会有悔恨吗?” 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仁,也终于得到了仁,怎么 会有悔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 君的。” 名句的故事 孔子不只一次称赞“伯夷、叔齐”,司马迁在《 史记·伯夷列传》也记载孔子称两人“不念旧恶”, 朱熹解释此章时说,伯夷、叔齐连国君都不愿当了, 怎么会有什么抱怨。 根据《史记》,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 在今天河北省的卢龙县西)国君的长子与三子,孤竹 国国君在遗嘱中表示要叔齐为王位继承人。但在父亲 死后,叔齐认为伯夷是大哥,要把王位让给他,但伯 夷认为不能违抗父亲的遗命,于是从孤竹国逃走,而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于是也逃走了。 于是,孤竹国百姓就推孤竹国国君的二儿子继承 了王位,史称“夷齐让国”。后来,伯夷、叔齐隐居 在渤海之滨,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道 德之士,于是长途跋涉来见他。但来到周时,文王已 死、武王继位,武王派弟弟周公迎接,并承诺给他们 俸禄与职位,但他们却不悦地走了,因为他们希望武 王不要讨伐商。 后来,周灭商,伯夷、叔齐为了表示气节,便不 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天山西省永济县 西),采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下山, 他们仍拒绝下山到周朝做官,最后双双饿死。 历久弥新说名句 有不少学者认为,伯夷、叔齐的“求仁而得仁” 带有失败者的悲剧色彩,接近亚里士多德悲剧使灵魂 升华的观点,而最适合诠释悲剧理论的人物,其实正 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公”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普通法院,被指控他的学说有 “不敬国神”、“另立新神”等罪,可以选择喝毒酒 、流放与“易科罚金”。后两者虽然可以保性命,但 却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因此他选择了喝毒酒而死,舍 弃生命追求真理。 虽然在现实中遭到失败,仁者是毫无怨言的,因 为他“求仁得仁”。晋代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中有 :“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诗句中流露出对伯 夷、叔齐求仁得仁的钦羡,’同时也感叹自己只能在 乱世中“苟且偷生”。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首,生性放荡不羁,有时 兴致一来,独自游山玩水,迷路了便放声大哭,哭的 不只是迷路,更是哭人生的“穷途末路”。阮籍行为 荒诞,世人皆以为狂人,但当时掌握朝权的司马昭却 不如此想,他使尽各种方法要阮籍当官,阮籍只好“ 装疯卖傻”地应付,不免羡慕起“求仁得仁”的伯夷 、叔齐,甚至觉得“不得好死”的李斯也比自己强。 “求仁而得仁”常引申为无怨无悔的作为,或等 同于“舍生取义”、“义无反顾”,例如戊戌六君子 中谭嗣同之死便属“求仁得仁”精神的体现。清末光 绪皇帝百日维新,拔擢谭嗣同等年轻书生为官,不料 慈禧太后反扑,维新土崩瓦解,谭嗣同本可以逃脱朝 廷的逮捕,但他却不走,并表明要用自己的血唤醒国 人的爱国意识。在牢中他捡起地上的煤屑,在墙上写 下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献身,慷慨 激昂,对后代学子影响甚深。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