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5.00
折扣价: 58.90
折扣购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专题教学讲义
ISBN: 9787522526331
金雪飞,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天津市第十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天津市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各级教学奖项10项;获2020年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荣誉称号6项。为教育部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和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程主持人。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任何一场伟大变革必然建立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之上。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理论的产生不只源于个体的主观创造,更是现实环境的反映、规定,是现实需求的刺激,是对时代提出的历史任务和要求的回应。如没有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地的开拓,就不会有亚当?斯密强调自由市场的《国富论》;没有现代资本和金融的扩张,就不会有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没有互联网的发展,就不会有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的基本判断;没有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等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矛盾的暴露、激化。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大生产已相继成为英、法、美、德等国的主要生产方式,这些国家呈现出新的状况:(1)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工厂中大规模出现,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为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服务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现实性和合法性依据,也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推翻资本主义的物质武器。(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同阶级尖锐对立。无产阶级日益成为资本与机器的奴隶,陷入悲惨境地,却具有强烈的革命热情。在资本主义早期,付出劳动、创造价值、规模庞大的工人阶级,生活却极端贫困,就像马克思指出的:“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能,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要想改变自身命运,就必须起来革命。除了面对国内阶级矛盾外,早期资本主义还面临着国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各种矛盾交织下的资本主义无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无法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占有,无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理想社会,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合目的性。(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使得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破坏力越来越大(1825年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根源时发现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不断探索建立新社会。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合规律性。 综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充分暴露和集中显现的时期,使得其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揭露、批判是彻底、深入的,以致今天的资本主义在遇到危机和困境时依然习惯从马克思主义中查找原因、寻觅对策;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所看到的是资本主义最混乱、最丑恶以及矛盾最尖锐的时期之一,是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或“原始形态”,不是其整体形态或成熟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判断、观点、结论可能与后来的资本主义和当今现状不完全匹配,我们不能固守某些结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是需不断丰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斗争对科学理论的需求。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但生活境遇悲惨、生存环境恶劣,革命愿望却始终强烈,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曾爆发上百次工人运动。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共同理想和力量的凝聚,这些大大小小的革命、起义、斗争屡战屡败。包括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的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也都是“过程热闹,结果惨淡”。这一现状被长期关注欧洲工人运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关注,1844年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我在科伦逗留了三天,我们在那里所开展的巨大的宣传工作使我惊奇。那里人们非常活跃,但也明显地表现出缺乏重要的支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必要的支点。”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为工人阶级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可见,马克思主义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它顺应了时代,顺应了人民。正如中国古人所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批判吸收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的回应,还来自其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批判吸收、继承发展。 1.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人文思想的批判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三部分: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产生了直接影响;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丰富养料。 (1)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产生重大影响的德国古典哲学首先是黑格尔哲学。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述成一个不断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并企图总结这种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把辩证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一个本原——“绝对精神”(类似于中国哲学中的“道”,无法言说与证实,却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自然、逻辑和精神都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和实现。然后认为自己的哲学是“绝对精神”发展的顶点,是一个穷尽了一切真理的最终的绝对体系,德国制度是“绝对精神”的现实呈现,是最优秀和最完美的制度。可见,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性是建立了开放发展、具有强烈革命性的辩证法;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一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二是在遇到自身哲学和要维护的制度时,又变得封闭和保守,失去了革命性和先进性,陷入自我矛盾。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革命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但批判了其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和建立于“绝对精神”之上的自我闭环,实现了对黑格尔的超越。 其次是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最大功绩是打破了唯心主义对德国的长期统治,驳斥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创立了自然唯物论,恢复了自然和唯物主义的权威。其认为哲学的最高对象是自然人,强调自然和人互相依赖、互为根本,自然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自然产生人,自然是人类产生发展的基础。恩格斯后来回忆说:“这部书(指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8.但由于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且对黑格尔全盘否定,使得其理论有两大缺陷:一是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连其辩证法一起抛弃了;二是他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如其把爱这种精神力量看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说明其没有找到决定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要吸收了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唯物论,批判了其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剩余价值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主义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素材。正如马克思所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几乎接触到事物的真实状况,但是没有自觉地把它表述出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2.,“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