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世界(刘仁与绿川英子的中日情缘)

绿世界(刘仁与绿川英子的中日情缘)
作者: 王重旭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90
折扣购买: 绿世界(刘仁与绿川英子的中日情缘)
ISBN: 9787205087296

作者简介

王重旭,辽宁凤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著有散文随笔集《读书献疑》《读史质疑》《中国历史的屈辱》《被流放的爱国者》《如斯悟语》《中国杂文·王重旭卷》,长篇报告文学《大庇天下》《周恩义的故事》等。有作品被《随笔》《同舟共济》《读书摘文》《书摘》《作家文摘》《杂文选刊》《杂文月刊》等杂志发表和转载。在《当代》《草原》《芒种》等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多部。

内容简介

1桥头这地方 我第一次到桥头是2013年。听说桥头要进行小城 镇改造,有些日本人留下的建筑就要拆除,若不赶过 去看看,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桥头位于本溪之南,四面环山,细河蜿蜒,白云 缭绕,一条铁路横穿小镇南北。远远望去,小镇安安 静静地卧在群山之中的那一片开阔的平地上。 桥头镇文化助理小荆是个热心的年轻人,对小镇 了如指掌,带着我们仅半天多的时间,就把小镇浏览 了一遍。 小镇有前街后街,还有一条当年日本人住的街叫 洋街,尽管已经百年了,日本的那些建筑依然成片矗 立着。每到一处,小荆都细心地为我们指点着,这是 火车站,这是和田旅社,这是邮局,这是松中洋行, 这是大慈洋行,这是日本小学,这片是日本侨民住宅 。在铁路的另一侧,小荆还带我们看了日本铁道守备 队的营房,里面有队部、宿舍、食堂、浴池、较场等 ,一应俱全。接着小荆又带我们看了“满铁”员工宿 舍,他说,这里既为日本人提供住宿,又驻扎一个当 时拥有最先进武器的日本机械化大队,这个大队在日 本投降前,不知什么原因,就秘密调回日本了。 日本人在桥头足足待有四十余年,他们居住的洋 街在当时已经很现代化了,他们修了自来水塔,在细 河上还建了一个大的游乐场。小荆笑着说:“这些日 本人一点都不见外,他们没把桥头看成是他们的临时 住所,倒像自己的家园一样精心经营着。” 是啊,你看那些房子,尽管至今已过百年,但依 然保存完好,墙的红砖依然坚实光滑,没有半点风化 的迹象,岁月的刻刀没能在它的身上留下多少痕迹。 现在,这些房子里面住的都是桥头的老百姓,当年能 住进这样的房子,还颇不容易呢。 没想到,这次来桥头我却有一个偏得。小荆问我 :“想看看刘仁的老宅吗?”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关于刘仁的话题。 小荆告诉我:“刘仁出生在桥头,是革命烈士。 早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和日本女作家绿川英子结婚 ,然后两人一起回到中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刘仁在 国民政府第三厅做资料编辑,绿川英子在国际广播电 台做对曰广播的播音员。抗战胜利后,俩人一起回到 东北,不久在佳木斯相继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很可惜呀。” 他还告诉我,“刘仁的父亲也是革命烈士,叫刘 汉臣,伪满时是桥头的大户,还做过桥头的镇长,因 为掩护抗联官兵被日本鬼子杀害。” 小荆的话让我立刻振奋起来:这里有故事。 小荆带我们来到刘仁的老宅。 刘仁的老宅坐落在临街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已近 坍塌,好在还没有被拆除。我颇有一点庆幸,因为我 看到了刘仁出生和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可是,说不 定哪天,这座老宅也会从桥头这块土地上消失,就像 刘仁和绿川英子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一样, 那时我们再想寻找烈士的遗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了。 我想,我应该写写他。 2我是谁 生活在哈尔滨保育院里的刘晓兰,不知道爸爸妈 妈是谁,不知道自己是谁。每到星期天其他孩子被父 母或父母的警卫员接走的时候,她只能孤零零地和阿 姨在一起。 绿川英子去世仅仅不到一百天,刘仁就去世了。 他们留下两个孩子,男孩叫刘星,年仅六岁,女孩叫 刘晓兰,才十个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们兄妹二 人从佳木斯被送到牡丹江市的一所幼儿园。当时刘仁 的弟弟刘维在牡丹江纺织厂工作,这样他就能照顾一 下两个孩子。不久,沈阳解放,刘维被组织上调去沈 阳,走时把刘星带走,而晓兰则因为太小,由组织安 排,把刘晓兰从牡丹江转送进了哈尔滨特级保育院。 对这些往事,当时还年幼的刘晓兰几乎没有什么 记忆了。只是后来才从二叔刘维那里知道了一点。哥 哥刘星被带到沈阳后,在育才小学读书。此时东北野 战军正在人关作战,二叔的生活也始终没有安定下来 ,他没有能力照顾刘星。于是,由政府出面,把刘星 寄养在一个没有孩子的人家里,所有费用由政府来出 。哥哥在那家人家生活得怎么样,刘晓兰从来没听哥 哥讲过。 刘晓兰的保育院在哈尔滨的马家沟。 说到哈尔滨马家沟,人们会以为那一定是一个偏 僻的小山村。其实,它就在哈尔滨市内的繁华地带。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