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芝如兰(女数学教育家高扬芝)

如芝如兰(女数学教育家高扬芝)
作者: 于正
出版社: 南京师大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如芝如兰(女数学教育家高扬芝)
ISBN: 9787565140334

作者简介

于正,1963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办主任、民盟江苏省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南京师范大学原科技处从事科技管理工作10年,1998年起在数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办公室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20多年。在《中国科学基金》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江苏省文化厅项目“高校人才信息挖掘与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负责完成的《流年珍影——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专科毕业生合影集(1952—2012)》获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奖。

内容简介

一、宣武门外 故事要从清末的北京城说起。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废科举,兴学校,已成大势 所趋,在内忧外患中,清王朝开始了立宪准备。清政府终 于要对自己君主专制的祖宗章法进行改良,为此派出载泽 (1868一1929,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等五 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也就是这一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 了“同盟会”,同年,爱因斯坦以崭新的时空观阐述了相 对论基本原理。民主和科学的大潮正在向古老的国度涌来 。 初冬时分,京城笼罩在傍晚的炊烟中。宣武门外斑驳 的城墙下,坐落着一些会馆。早年清王朝的汉族官员多居 于此,后来逐渐成为各地来京汉人的聚居地。由于多元文 化融合,这里是晚清新文化产生、交汇、碰撞最为活跃的 地区,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一些重大事件大多发生于此 。民国时期曾统计北京共有402所会馆,其中江西会馆就有 65所,而江西会馆中又以江西南昌府新建会馆为最多,这 与当地的科举之风兴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农历十月廿十八傍晚,一个中年人急匆匆地从刚成立 的学部所在的大木仓胡同走出来,在西单的街铺里买了几 两芝麻糖,急匆匆地向宣武门外江西新建会馆的家中走去 。这个人就是高扬芝的父亲。他个头并不高,30多岁的样 子,面容白皙,体态微胖。他是江西南昌新建人,姓高, 早年在家乡考中了秀才,平时大家都称他“高秀才”。高 秀才和同乡一起来京城谋生,不久将家也安到这里,目前 在清朝学部衙门里当差,薪水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此时街上尽是些穿长袍、拖长辫的清朝百姓,偶尔可以 看到几个穿洋服的外国人。 妻子毛淑娴及3岁的儿子高扬华暂住在江西新建会馆的 一个小院落内。内秀端庄的妻子虽不识字,却通情达理, 一家人过着和谐平静的生活。妻子又有了身孕,高秀才只 想多找点事来贴补家用。这天和往常一样,一早高秀才就 出门当差去了。 高秀才冒着凛冽的风雪,走进了胡同。一个街坊从他 身边路过,招呼着:“高秀才,才回来呀?”他回头答道 :“啊,回来晚了。”然后继续低头往家赶去。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在家的妻子焦急地向窗外的大 门望去。就在这时,她突然感到肚子痛起来,赶忙叫邻居 到胡同中叫来了接生婆。又是一阵阵痛袭来,接生婆将她 扶到了里屋床上。儿子扬华帮助找东西,接生婆里外不停 地忙碌,屋里传出一阵阵呼痛声。 风停了,雪住了。这时屋里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 。 伴随着这啼哭声,高秀才快步跨进了门槛。他将手中 的芝麻糖递给儿子,抖落外衣上的雪花,急匆匆向屋内走 去。接生婆大声说:“恭喜秀才!家里添了个姑娘,秀才 您儿女双全了!”高秀才快步上前,从接生婆手里将这个 胖乎乎的女婴抱起。(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