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高级篇)
作者简介
杨敏,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全国舞蹈审美教育联盟主席、新加坡国际舞蹈大赛评委、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获得者,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获“2016年中国舞蹈教育年度人物”。从事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三十年,并长期投身于中小学舞蹈教育事业,连续多年担任“北京市中小学舞蹈展演”“小荷风采”“荷花少年”以及“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展演”等比赛评委。 代表著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道具研究》《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民族舞蹈技能训练——单元课示例》等。 代表奖项:获得六届“桃李杯”比赛贡献奖、园丁奖以及“十佳”奖项;获得四届新加坡“中国舞蹈国际大赛”最高教师指导奖及优秀教师指导奖等。 代表论文:《试论“舞蹈教育心理学”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的作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及其服饰》《让陈露不再寂寞》《论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l练课程在教学与创作中的价值》《论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及保护》《深化中小学舞蹈教育改革推动舞蹈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关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等。
内容简介
第三章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原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带的回鹘人,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大批回鹘人向西、向南迁徙。其中向西迁徙的两批回鹘人分别到达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地区,并分别建立了西州回鹘汗国和喀喇汗国。移居此地的回鹘人同原来居住在新疆南部地区的民族,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族。现今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容易混淆的小常识 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 新疆舞: 新疆整个地区的舞蹈,包括维吾尔族舞、塔吉克族舞、哈萨克族舞等。 第一节民俗文化 一、 民族服饰 (一) 男装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男装外衣统称为袷袢,并将其作为男装的主要款式,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多为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纽扣,一拢腰巾束系,紧身连体,式样典雅大方,显得别有一番风度,再配上青色长裤、皮靴,全身穿着融汇着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 (二) 女装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维吾尔族妇女最喜欢用专做衣裙的艾德来斯绸制作服装,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图31所示。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衣服上缀有铜、银或金质的圆球形、圆片形或橄榄形扣袢,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 图31 穿外衣或坎肩,在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然后在裤角绣花。维吾尔族妇女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辫梢散开,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 (三) 传统帽子 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皮帽主要用于冬季佩戴,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花帽的工艺精湛且选料精良,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以男花帽显著,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以优质的丝绒面料,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吐鲁番地区的花帽以色彩艳丽著称,多以红色配翠绿色花纹。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同时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练概括。 (四) 鞋、靴 维吾尔族先民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窝子)、“买赛”(软靴)、“开西”(皮鞋,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维吾尔族人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买赛”(软靴),外面加穿“喀拉西”(套鞋)。 二、 饮食 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以面食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如馕、包子、拉条子等,这些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同时,维吾尔族喜食肉类、乳类,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鱼等,特别是吃羊肉比较多,如图32所示; 乳类主要有牛奶、羊奶、酸奶、奶皮子等。新疆出产哈密瓜、西瓜、杏、无花果、桃、香梨、苹果及葡萄等各种水果,一年中有近七个月的时间能吃到新鲜水果。维吾尔族人夏天常以瓜果代茶饭,冬季常吃核桃、杏干、杏仁、葡萄干、沙枣、红枣、桃干等干果。 三、 居住环境 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如图33所示。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 图32 图33 维吾尔族的建筑装饰多用虚实对比、重点点缀的手法,廊檐彩画、砖雕、木刻以及窗棂花饰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门窗多为拱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风格。 四、 礼仪风俗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人们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 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 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 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维吾尔族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爱清洁。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否则就是对主人或身边人的不尊重。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例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 维吾尔族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古典音乐”)相结合,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中进行,如图34所示。木卡姆的演奏与麦西来甫的活动都是新疆的传统习俗,木卡姆使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 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本族,本地区风俗、礼仪以及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 图34 第二节舞蹈常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地域辽阔,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人口约占全区的2/3。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后,西域地区逐渐成为沟通欧、亚贸易往来的商路,中国丝绸也经过西域运往西方,故有“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与发展,使西域各国可以广泛地吸收各地区优秀的乐舞文化。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现今的新疆歌舞尤其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依然有不同程度的遗存,并演变为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 一、 维吾尔族舞蹈种类及节奏 维吾尔族常见舞蹈种类如表31所示。 表31维吾尔族常见舞蹈种类 常见舞蹈种类 自娱性民间舞蹈礼俗性民间舞蹈表演性民间舞蹈 赛乃姆多朗舞手鼓舞 夏地亚纳舞盘子舞 纳孜尔库舞顶碗舞 萨玛舞 维吾尔族舞蹈的伴奏音乐中多用切分和附点的节奏,常在弱拍上做动作,突出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韵味,如4/4拍: 咚·哒—咚 哒|咚 咚 哒 哒哒|咚·哒—咚 哒|咚 咚 哒 —|| 二、 维吾尔族舞蹈体态 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有它独特的姿势,即拔背、立腰、提臀。这几种体态具有维吾尔族舞蹈特殊的曲线之美,由此形成其特有风格——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形态和热情、典雅、优美的神韵。维吾尔族舞蹈体态又包括站态、蹲态、跪态和坐态。在体态训练中挑身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动作之一,挑身又有里侧挑身、横挑身和正挑身三种,各种变化更使舞蹈别有风味。 三、 维吾尔族舞蹈常用手形与代表性动作 维吾尔族舞蹈的手形非常自然且独具风格,常用手型为基本手形、握袖形、提裙手、平掌等,常用手动作为绕腕、弹腕、挑腕等。 绕腕托帽手、垫步和移颈点颌是该民族固有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性动作,也是维吾尔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风格的关键动作。绕腕托帽手、垫步和移颈点颌动作作为维吾尔族舞蹈的基础训练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提炼关键动作,从脚部、腿部、肩部到头部进行分解练习,可以准确地向学生教授维吾尔族舞蹈。 四、 审美特征 维吾尔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如表32所示。 表32维吾尔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赛乃姆 舞蹈特点刀郎 舞蹈特点手鼓舞 舞蹈特点盘子舞 舞蹈特点 韵律柔韧韵律重沉韵律轻脆韵律哏顿 感觉悠扬感觉提升感觉跳跃感觉抻展 情绪饱满情绪激昂情绪活泼情绪高涨 动作舒展动作潇洒动作敏捷动作流畅 第三节中高级舞蹈教学 一、 维吾尔族舞蹈常用教学方法介绍 (一) 动作示范法 教师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示范,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中教师示范时,由于动作的多样性,动作示范要注意示范面(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的问题。除示范面外还应考虑示范的速度和距离。 (二) 音乐感受法 反复进行音乐试听,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的熟悉程度,随之引导学生熟悉歌词,独立歌唱,最终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三) 情景教学法 教师根据舞蹈动作所描绘的情景,设计形象生动的投影图画片,辅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出舞蹈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 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情感、扩展思维、发挥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四) 动作练习法 动作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与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练习法一般要在掌握特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对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顽强意志和认真负责的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 分组练习法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舞蹈教学中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和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培养学生社会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 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着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互启发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在讨论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 问答法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运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利于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 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通过问答,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和问题,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并弥补学生学习上的缺陷。 二、 参考教学步骤 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的参考步骤如图35所示。 图35 拓展阅读 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流传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一种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狭义则指散板形式的维吾尔木卡姆,它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维吾尔源于民间,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数量最多,艺术形式完整,为世界所瞩目。十二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十二木卡姆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十二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今天的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的第一次规范,在公元16世纪。这一时期,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的拉失德汗在位,他的妃子阿曼尼莎罕精于维吾尔音乐艺术。她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喀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一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区分; 第一次确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规模; 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三部分结构; 还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 第二次规范,是在19世纪清代光绪年间,由当时喀什噶尔的著名木卡姆艺术家艾里姆·赛里姆和莎车的民间艺人赛提瓦尔共同完成。他俩对流行在喀什噶尔的木卡姆加以整理、规范,形成了规模更大的音乐舞蹈套曲,产生了喀什十二木卡姆。 每一套木卡姆演奏时,琼乃合曼苍劲深沉,蕴蓄无穷; 达斯坦流畅欢快,抒情优美; 麦西莱甫则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工作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录音、记谱、出书,并将歌词记录、整理、出版,一方面使十二木卡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另一方面使其继续发扬光大。由木卡姆改编的《拉克歌舞》,令人耳目一新; 用木卡姆音乐演唱的《艾里甫与赛乃姆》,被人们誉为维吾尔族的《红楼梦》; 移植的歌剧《红灯记》,引起了巨大反响,还被拍成电影。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了专门研究十二木卡姆的机构。用五线谱出版的十二木卡姆,为它的探索和研究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每个木卡姆由于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图36 第四节中高级特色组合——《铃鼓舞》 组合《铃鼓舞》是以维吾尔族鼓点为节奏基础,提取恰当的、典型的和传统的舞蹈动作,并衔接上一阶段中初级教学内容,使之整体升华。该舞蹈组合形式感强烈,以“对舞”(双人对舞、小组对舞、群体对舞)的形式将维吾尔族的动作和节奏特点融入其中,该组合以丰富的趣味性和训练性深受学生的喜爱。组合以音乐为启蒙,结合舞蹈的方式,寓教于乐,符合“中高级·民情篇”的特色定位,同时符合小中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融入空间和方位概念,为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铃鼓舞示意如图36所示。 一、 教学对象 中高级: 初中二、三年级 二、 教学时长 共10课时(1课时/45分钟) 三、 参考教学进度 1—6课时单一动作教习、组合队形编排 7—8课时解决问题 9—10课时完成组合,复习、巩固、提高 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 四、 教学目的 1. 学生通过维吾尔族舞蹈《铃鼓舞》鼓点节奏的学习,了解维吾尔族舞蹈节奏、掌握节奏规律和特点,能够口头独立完成该节奏。 2. 学生经过道具铃鼓的练习,如单手执铃鼓手、双手执铃鼓绕脸手等,能够灵活地运用肢体表现维吾尔族舞蹈韵律和风格。 3. 以学生之间的各种对舞形式为依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同学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中完成该组合的教学目标。 五、 教学提示 1. 教学前期,教师必须查阅资料,熟悉维吾尔族舞蹈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思路,认真备课。 2. 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将该组合重难点知识融入其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灵活控制课堂。 3. 教学之后,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查漏补缺,完善教学过程。 六、 动作名称解析 (一) 基本手位 1. 单手执铃鼓 做法: 一手大拇指扣住鼓面边缘,其他四指扣住鼓边,另一手手指或手掌击奏。摇动鼓身,可以使小钹发出响声,如图37所示。 2. 双手执铃鼓绕脸 做法: 双手同时握住铃鼓。大拇指扣住鼓边,四指扶住鼓面。 3. 碰腕手 做法: 双手提腕,手背相对,两手腕部在二位或三位的手位上做碰腕,如图38所示。 图37 图38 (二) 基本步伐 1. 前后点地步(以右脚为例) 做法: 左脚小八字步,右脚前后交替做点地动作。注意重心放于主力脚。前点地步是右脚脚掌踩地,放于主力脚正前方。后点地步是右脚脚掌踩地,放于主力脚后方。 2. 磋步(以右脚为例) 做法: 左脚小八字步准备,右脚绷脚前点地; 右脚向前绷脚上步,左脚快速跟上,双脚在五位脚并立基础上微微离地; 随后落回准备位。 注意双膝伸直,绷脚。 七、 教学重点、难点 1. 本节课着重强调道具铃鼓的运用,学生只有在能够准确把握道具运用的基础上,才能够调动起肢体的应变能力,因此道具的灵活运用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 手执铃鼓拍肩磋步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由于该动作需要手、眼、身、四肢协作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附点节奏于弱拍做动作,需要教师有耐心、勤讲解、多示范地进行授课。 3. 对舞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所谓“对舞”就是相对而舞,其中涉及方位、空间以及时间等问题。 八、 《铃鼓舞》组合跳法 特色节奏范例: 2/4拍 快速 活泼地 XXXX XXXX | XXXX XXXX | XXXX XXXX | XXXX XXXX |…… 【注】18表示一个八拍 前奏(共两个八拍): 18上场口准备。 28斜七位手,右手执铃鼓,碎抖铃鼓,快速跑成一横排。 间奏(共两个八拍): 18面向三点,前二位手拍铃鼓,交替跺踏行进步,变成两横排。 28面向五点,单手提裙,碎抖铃鼓,下胸腰,交替跺踏行进步,变成四横排。 第一段(共八个八拍): 18面向一点,三位拍铃鼓; 四位穿手,左脚在前踏步站立,目视八点; 挑腕四次。 28面对二点,托肘摊绕腕,点颌,左脚在前踏步站立; 双手执铃鼓绕脸。 38面向五点,交替跺踏行进步,叉腰摊手绕腕手,两拍一次,正反各四次。 48面向一点,目视三点,三位和七位碰腕手,二位和七位碰腕手各一次,同时左脚做前后点地步; 目视七点,左边手位重复一次,脚部动作不变; 目视一点,三位和七位碰腕手,二位和七位碰腕手各一次,脚部动作不变。 58面向一点,左手叉腰手,右手执铃鼓拍肩磋步; 右手向上碎抖铃鼓,半脚掌行进步; 再重复做面向一点,左手叉腰手,右手执铃鼓拍肩,做磋步。 68面向五点,二位至六位摊绕腕,三步一踢,两拍一次,正反各四次。 78向二点,斜七位划手,磋步; 五位手,下旁腰,旁点步; 向八点重复一次。 88向二点,二位手双手拍铃鼓,磋步; 托帽手,下旁腰,旁点步; 向八点重复一次。 结尾(共一个八拍): 18面对三点,小八字步,二位双手拍铃鼓,一拍一次,拍四次; 目视五点,三位拍铃鼓; 四位穿手,左脚在前踏步站立,目视八点。 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高级篇附有11个教学示范视频扫描二维码轻松观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项目成果,入选2016年度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