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引诱(精)/大家读大家

诗的引诱(精)/大家读大家
作者: (美国)宇文所安|总主编:丁帆//王尧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诗的引诱(精)/大家读大家
ISBN: 9787544777124

作者简介

宇文所安,美国**汉学家,1972年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后应聘哈佛大学,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研究兴趣主要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比较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初唐诗》《盛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诗与**的迷宫》《中国文论》《他山的石头记》等。

内容简介

王维:简朴的技巧 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调六气于终编,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 代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七六三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王维《酬张少府》 高度文明的社会有一个重要的、近于普遍的特征:那些已经获得财富和权力的人,却向往抛弃曾经热衷追求的一切。在八世纪,人们开始认真地在高官和隐士或狂士之间建立格外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一直以各种形式在其后几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着。 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来看,仕宦**与个人生活的冲突,是文学传统中一个已经长久建立的主题。但是只有到了盛唐,弃官的企羡才成为上流社会文人生活的普遍主题。在东汉,张衡可以写出《归田赋》,但皇帝所赏识的却是他的《二京赋》。在唐初,太宗所喜爱的仍是上官仪,而不是王绩。但是到了八世纪中叶,我们发现代宗过度地赞赏王维的诗,其中较大部分与厌弃朝廷和官场生活相关。王维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表现了同样的社会地位与个人价值之间的矛盾。 王维一生的确切*期引起了许多学术争论。他生于六九九年或七〇一年,卒于七五九年或七六一年。几种主要的传记资料相互矛盾,不过六九九年至七六一年的*期似乎*有根据。王维的父亲和祖父虽然只任过中级以下的官,但他们是强盛的太原王氏的成员,因此很难说清他们在朝廷的官位是否反映了他们在地方上的势力,或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声望。王维的母亲来自博陵崔氏,这是另一个声望卓著的旧家族。这样,从社会声望方面看,王维的家庭背景是盛唐重要诗人中*显赫的,他在诸王府中*到热烈欢迎就不足为奇了。 王维在十几岁时赴京城,表面上是去参加府试,但*可能是去获取某位皇子的扶持。很久以来,这已经是名门出身的年轻人寻求进身的一条**道路,而青年王维并不可能知道,诸王的权力和靠诗歌进身的旧模式即将无可挽回地被改变。在十年中换了四个统治者之后,没有人能够预见到玄宗将牢固地控制皇室,并统治了四十多年。 王维的文集包含了一些少年作品,根据原文中可能是王缙或王维本身所作的注脚,这些作品可以系年。收入少作在唐人文集中是异常的特点;在王维的集子中,这些作品可能用来证实记载作者文学早熟的传记惯例,或代表使王维年轻时在京城获得声名的作品。这些少作在王维生活的后期可能经过修改,但有几首确实洋溢着青春气息,另一些则代表了流行于八世纪初的七言歌行风格。有数首少作列于王维***的作品之中。王维十七岁时在长安写了一首这样的诗,其时间背景是重阳节,在这个节*里,按习俗要登高并思念远在他方的亲友。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句的语词重复,以及异乡、加倍及缺席的巧妙构思,显示了诗人对宫廷诗人修辞技巧的熟练掌握(王勃《临江二首》,杜审言《春*京中有怀》)。然而,少年王维已经在修辞技巧中注入某些*深刻的东西,这就是心理的真诚和想象的能力,这些明确地属于盛唐。 王维在七一七年通过府试,成为京兆府解送的贡士,这是一种有声誉的身份,在进士试中有相当肯定的成功把握。其后他在七二一年登进士第。在这一期间,王维得到了几位皇子的扶持,*突出的是李范。现存有关王维和李范关系的几则轶事在真实性方面都很可疑,但从中可知,除了诗名外,王维还以音乐家身份而著称。当然,他还是一位画家;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在此时期之后的音乐兴趣,但他作为画家的声名却*益扩大和持久保留。王维诗歌或绘画的批评家,很少有人不引用这一对句: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虽然王维承认了此生的真正职业,大多数研究其诗歌的人仍然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 可能是在李范的王府,王维遇见了崔颢,并成为终身的朋友,他们被并称为那一时代***的两位诗人。他们和岐王府的较年长诗人一道,采用旧的宫廷风格颂美皇子的游览,比皇帝的诗人所能描绘的还要雅致优美得多。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第四句可能写的是湖中或池中的倒影(沈佺期《兴庆池侍宴应制》第四句“秦地山川似镜中”),但也可能暗示了窗户的取景空间。结尾比较仙人的居处,这是旧宫廷诗体的实际要求:既然在地面的宫殿可以找到胜过仙家的快乐,为何还要像王子乔那样求仙? 考中进士之后,或许是由于他的音乐才能,王维得到一个太乐署的小官职。其后不久,王维就卷入政治麻烦,其真正起因还未**清楚:他的罪名是允许乐师表演本应禁忌的舞蹈,但这大概仅是解职的借口。王维的麻烦可能源于他与诸王的过往,因为那时玄宗已经决定控制诸王对皇位的不断威胁。 无论真正的缘由何在,王维被贬任济州的一个低职,济州在现代的山东。在东行的旅途中,王维转向了贬逐诗的**传统,写出了**批可系年的严谨简朴的典范诗,后来正是这一风格为他赢得声誉。这些诗的语言相对不讲修饰,沿袭了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及张说贬逐诗的风格。但王维的贬逐诗远远超出了语言的简朴:这些诗的深度和复杂性显露了大诗人的手笔。 许多因素促成了这些诗的成就,其中之一是对感觉过程的认真关注:事物如何被看到,实际世界如何控制事物被看到的过程,以及感觉的形式如何具有内在的意义。下面所引作于济州之行的诗中,诗人几乎**不出现:他的作用是移动和观看。但景物的演替及其隐含的视点形成了人的旅途感*的基本模型。 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空间的两点界定了旅程:出发点和目的地。无论哪一点吸引了旅行者的眼光,都揭示出一种心理状态,故只须描绘出视觉的方向,就能表现这种状态。同样,当诗人的眼光从目的地转回家乡,这一行动就说明了一种突然的心理变化。 然而,视觉不是自由的:诗人的所见取决于地形的不同特征,这些特征在河景中呈现出戏剧性的、变化多端的形式。河景或隐或现,自然而然地在人的头脑中引发兴趣和期望:它掌握了视觉的不足和消失,这是**的必要刺激。河景引发了对隐藏于前方远岸的事物的预期兴致,然后展露了这些事物,使兴致消失。诗人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于是他回过头来,遇见了第二种戏剧性展露,但这回他看到的不是某地,而是某地的消失。这首诗是富于视觉形象的,但没有一个读者会说它是描写诗;关注的中心并不在所见,而在观看着的诗人的内心活动。但是,这首诗还超出了应景抒情诗的内心关注,体现出*为一般性的兴趣:对感觉的相对性及感觉和人的反应之间关系的关注。 王维诗的简朴语言阻挠了一般读者对修饰技巧的兴趣,迫使他们寻找隐含于所呈现的结构中的*深刻意义。王维力求某种真实性—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使得读者的眼睛重复诗人的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在反应。客观的结尾成为避免直接陈述感情的手法,促使读者体验诗人的感*:当他回头瞻望家乡,看到的仅是浩渺河水时所产生的情绪。 《诗的引诱》收入丛书“大家读大家”(第二辑),该丛书邀请当今人文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名家名作,让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中走进文学的殿堂。本书集中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研究唐代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心得,作者主要研究唐代一些*具代表性的诗人,如李白、王维、杜甫、李贺、杜牧等人,兼及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创作方式和写作特征。作为一个美国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学者,他一方面注重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式方法及规律,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创作规律中寻找解读唐诗的密码,另一方面他又跳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窠臼,运用西方现代研究方法、理念和西方人的视角解读唐代诗人的生活轨迹、生存境遇、人生遭际以及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及影响,同时注重研究唐代诗人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注重分析文本本身,试图以西方人的视角多方面解读唐代诗人和他们的创作,从而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