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祝想吃的都梦到
ISBN: 9787559414137
林特特,本名杨颖,安徽合肥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做过教师、编辑。选择性失忆患者,仅记住所有快乐。
一个员工,入职十天,消失了。 几天后,他微信我:“觉得在老家,做微商*有 前途,不如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那是半夜,我被手机的提示音惊醒。我怒从心来 :不靠谱的人怎么这么多?又感到惭愧:为什么面试 时,我竟判断他是靠谱的? 黑暗里,我披衣起*,摸索糖罐,酝酿着严厉批 评的措辞。 “为不靠谱的人大半夜吃颗糖,值得吗?”就要 撕开糖纸,我却悬崖勒马,“该咋办咋办,明天再办 ,对我来说,这也是个教训。” 我竟单纯因为怕胖,节制了怒气和表达欲,第二 天醒来,感觉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生气,除了继续招 聘,无须烦恼其他事。 悬崖勒马的经历不止这一次。 一*,丈夫打游戏至凌晨三点半,久唤无效,我 打算好好发一场火。 糖纸已经撕开,拳头已经捏白,想想还是不值得 一为任何人半夜吃颗糖都不值得,于是,我走过去, 把糖挤进他的嘴里,也算是一种报复,而他惊恐莫名 ,**对此摸不着头绪,吃完糖,就洗洗睡了。 以此类推,好几次,我想发火时,干脆向对面的 人说:“先吃颗糖吧。” 对方反而先缓和下来。 有时,即使没缓和,因吃糖停顿、冷却的片刻, 双方也仿佛变得冷静了,继续谈或不谈,都不会因此 争吵。 还有好几次,我有足够的理由支撑怒火,烦躁得 想横扫桌面,已经开始剥糖吃。 但当巧克力汁液“噗”地在舌尖流出,糖软了, 人也不由得变软:“算了吧。” 令人愉悦的甜也在呼唤:“没那么糟糕…‘何苦 呢?何必呢?” 这些声音一再提醒我,拯救我。 于是—— 要不要吃糖,成为一种衡量。 决定剥开糖纸,像一个仪式。 咀嚼,是给自己*后一次思考的机会。 凝视糖罐,复习每一颗糖的耗损,成了吾*三省 吾身的方式。 年底结算,我的糖罐里还剩四十六颗糖,全年共 计动怒、生气、不高兴三十四场,其中一些坏情绪, 在吃糖的过程中,就决定算了,*终没爆发。 我还为此统计了类别,因公的,因私的,因某个 具体的个人,冈误会的,因观点的,因维护权益的… … 一些事,必须表明态度。 一些愤怒的宣泄,有助于我的健康。 一些人,老让我不舒服,那就say goodbye吧。 只是,无效的、**的、纯粹的负面情绪请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