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案例实用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 快,特别是工作压力的与日 俱增,现代人普遍存在一定 的心理障碍,这不仅直接影 响心理健康,而且还严重威 胁生理健康。研究发现,那 些实施自虐、自杀行为的人 绝大多数都没有看过心理医 生,做过心理评估的更是寥 寥无几。究其原因,社会对 个体的心理障碍缺乏足够重 视,片面地认为生理健康的 意义要远远大于心理健康, “重生理、轻心理”的医疗卫 生局面长期存在。除此以外 ,无法正确识别自己的心理 障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它 致使个体错失接受心理治疗 的最佳时间,直接导致其心 理和行为出现异常。瑞士心 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心 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 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 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 种面对苦难的耐心与坚定。 ”由此可知,心理治疗并不 能让心理障碍患者变得幸福 ,但能够促使其树立对抗“ 心病”的信念,并最终从中 得到解脱。对心理障碍患者 而言,识别自己的心理障碍 、区分自己的心理问题,是 接受心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 个体做出一些被社会评价为 不适宜的行为,其后果具有 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心理学 界把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纳 人心理障碍的范畴,具体表 现为焦虑症、强迫症、抑郁 症、躁狂症、恐惧症等。需 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严格 区分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绝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混 为一谈。所谓“精神疾病”, 是指患者的大脑机能开始发 生紊乱,其情感、认知、意 志等心理活动出现持久且明 显的异常,不仅无法正常地 学习、工作、生活,甚至伴 有自虐、自杀和攻击他人的 行为,具体表现为精神分裂 症、更年期精神病、抑郁性 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等。 从某个角度而言,精神疾病 实质上属于严重的心理障碍 ,虽然某些器质性病变也会 导致精神疾病,但早期心理 障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 ,就极易引发精神疾病。因 此,我们应该准确识别以下 几种心理障碍: 第一,焦虑症。即焦虑 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体验 为主要特征,是心理障碍中 最常见的一种,通常表现为 精神紧张、坐立不安、功能 失调等。研究发现,性格与 环境是诱发焦虑症的主要因 素,前者多见于性格内向、 为人腼腆、社交羞怯的人, 而后者则与竞争激烈、脑力 劳动、超负荷工作的环境有 着直接关系。除此以外,心 理学家还发现那些过于神经 质的人更容易心存焦虑,会 对一些尚未发生或将要发生 的事情反复忧虑、担心、恐 惧。不可否认,焦虑本身是 人类对情境中的特殊刺激产 生的正常心理反应,比如考 生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因 为担心成绩不理想,而持续 性忧虑、烦躁、紧张,甚至 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失眠。这 时候,家长和教师应及时发 现并耐心疏导,促使考生的 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现实中,每个人焦虑的 时间和程度均有所不同,只 有焦虑的时间和程度超出一 定的范围,并开始影响正常 的工作、学习、生活时,才 有可能患上焦虑症。对此, 心理治疗显得极为必要,患 者可通过精神分析治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法、系统脱敏 治疗法和放松训练治疗法来 改善内心的焦虑情绪。当然 ,一些社交技巧和自我调适 方法对治疗焦虑症也有着显 著作用.它可以使患者领悟 心理冲突的根源,在改变认 知方式的同时,缩短焦虑时 间、降低焦虑程度。 第二,强迫症。通常以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心理障碍,属于 焦虑障碍的一个类型。研究 发现,患者在首次发病前通 常都遭遇过一些“不良事件” ,诸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 感情考验、工作学习受挫等 。与他人相比,追求完美、 凡事力求做到极致的人更容 易患上强迫症,他们原本就 属于强迫型人格,工作上责 任心强、交往时敏感度高, 在生活中也更容易否定自我 ,处理“不良事件”时往往缺 乏灵活性,其内心的冲突和 矛盾最后只能以强迫症的形 式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强迫症的危 害是巨大的,在有意识地强 迫和反强迫的作用下,患者 的大脑介于一种清醒与模糊 的“混沌状态”,其无法控制 和抵抗某些违背自身意愿的 想法或行为,从而做出一些 在正常人看来毫无意义的异 常举动,比如患者对细菌和 疾病极度敏感,担心自己的 双手会沾染病菌,为此经常 性地反复冲洗双手,并且超 出一般人洗手的时间和正常 次数。除此以外,强迫思维 还使患者陷入一种极端痛苦 的状态,即某种联想、观念 、回忆等反复出现,无法加 以控制。以强迫联想为例, 患者在登上民航客机前,反 复联想恐怖袭击、极端天气 、电线短路等引发空难的小 概率事件,其虽然明知这些 事故不可能发生,却无法控 制自己,进而产生紧张、焦 虑、恐惧的不良情绪。P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