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

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
作者: 梁志刚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
ISBN: 9787559660480

作者简介

"梁志刚 1945年生,河北蠡县人,1964年至1970年、1971年至1972年两度在北京大学东语系求学,师从季羡林先生。主要著作有《季羡林全传(上下册)》(合著)、《我的老师季羨林》 《人中麟凤:季羡林》 《季羡林的朋友圈》 《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季羡林谈义理》 《千虑一得:学术大家季羡林论述人类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乐读国学》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家住山东 拾麦穗 话说一百多年前,在鲁西平原上,有一个叫官庄的小村子。村南住着两户人家,西边这家姓季,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小名叫 喜子。东边这家姓宁,有个十几岁的姑娘,喜子叫她“宁大姑”。农历五月初,芒种节气刚过,麦子地里一片金黄,该开镰割麦子 了。小喜子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家,不多的一点地种的全是高粱。宁家也很穷,没有种麦子。可是这天一大早,宁大姑就来叫喜子: “喜子,快走!跟大姑捡麦穗去!”喜子赶紧拎着一个小竹篮,跟着宁大姑跑向刚割过麦子的地里,去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太阳晒 得他小脸通红,满脸是汗;嗓子干得又痒又痛,可是他顾不上这 些。当他把满满一小篮麦穗拎回家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此后 七八天,天天如此,一个麦秋就算过完了。妈妈把麦穗搓成麦粒, 成绩不小,十几斤总是有的。麦粒磨成白面,这可是给孩子解馋 的好东西! 喜子馋“白的”可是有些日子了。因为家里没有麦子,饭桌上一年到头全是“红的”—高粱面饼子、高粱面糊糊,还有用土盐腌的咸菜。喜子两三岁的时候,就爱往大奶奶家里跑,目的就是让大奶奶给口“白的”吃。大奶奶是喜子父亲的伯母,老人家的亲孙子不幸夭折了,就把满腔的慈爱倾注在喜子这个侄孙身上。大奶奶家境较好,家里人常给老人家蒸几个白面馒头。一见喜子来了,老人家会眉开眼笑,变戏法似的从袄袖里掏出半个馒头来:“乖孙子!快来!你看这是什么?”小喜子接过馒头,迫不及待地享受着难得的美味。他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现在喜子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了。妈妈烙了白面饼,切成小块,摆在喜子面前。她自己一口都不舍得吃,还叮嘱喜子: “慢慢吃,一天只许吃一块。”喜子狼吞虎咽吃完一块,情不自禁又拿起了一块。妈妈一看,急了:“不行!快放下!”喜子哪里肯 听。他怕妈妈来抢,拿着饼子拔腿就跑。妈妈在身后紧追不舍。屋后就是一个大苇坑,喜子常在那里玩水,摸鱼虾。夏天,一丝 不挂的喜子跳进了苇坑,站在水里一边嬉皮笑脸地看着母亲,一 边小口细品白面饼的美味。妈妈站在岸边,望着儿子笑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仅仅夏天拾麦穗,秋收时节还要拾谷穗、拣豆子。他还是跟着宁大姑满地跑。再稍大一点,也就是五六岁的样子吧,他就“独立”参加劳动了。他钻进高粱地里擗高粱叶子,或者拿把小镰刀割青草,打成捆背到二大爷家,二大爷家有牛,高粱叶和青草都能喂牛。这时二大妈就发话了:“来吃饭吧!”二大爷家伙食比自家好多了,经常是“黄的”—玉米面饼子,还有小米粥。这在自家是吃不到的。 小喜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按说他长大了应该是一个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庄稼汉。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小喜子不是别人,他就是 20 世纪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本书的主人公季羡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官庄季家 季羡林 1911 年 8 月 2 日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官庄村。这里地处鲁西平原,曾经是黄河故道,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流过县境。1956 年清平县被撤销,官庄划归临清县,如今隶属于临清市康庄镇。因为临清有个同名的村子,于是季羡林家乡的村名前面加了一个“大”字,被称为大官庄。 清平季氏家族原来住在王里长屯,在季羡林祖父那一代搬到附近的官庄。季家不算名门望族,甚至说不上是书香门第,却也是耕读传家。季羡林的祖父名叫季秀,号老苔。季秀夫妇有三个儿子,老大季嗣廉是季羡林的父亲,行七,老二季嗣诚是季羡林的叔父,行九,因为家里穷,老三生下还没来得及起名,就送给一户刁姓人家做养子。三个儿子还没有成年,季秀夫妇就故去了。季秀这一辈兄弟三人,老大季汝吉曾经考中举人,在一个县里做过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是方圆数十里最有学问的人。季嗣廉和季嗣诚小的时候,跟他们的伯父读过书,有些文化。季汝吉兄弟共有子侄十一人。随着举人去世,家道中落,遭遇灾荒,无法维持生计,十一个兄弟中有六人去闯关东,只有老八曾经返回山东探亲祭祖,其余都杳无音信。举人有两个儿子家境殷实,每家有几十亩地。季嗣廉和季嗣诚兄弟在父母死后,成了孤儿,只好投奔到伯父门下,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伯父母虽然很可怜小哥儿俩,可是家里人多,是非也多,所以也很难照顾他俩周全。兄弟二人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有时候饿得实在难受,就到村边枣树林里去捡拾掉下来的烂枣子充饥。 季嗣廉兄弟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也想效法几位堂兄弟外出谋生。山东省会济南离官庄不算太远,约 200 华里。兄弟二人步行两三天来到济南。他们两手空空,举目无亲,身无长物,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他们当过警察,扛过大件,拉过洋车,做过苦力,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弟弟季嗣诚终于考取了武备学堂, 学习测绘。学校的行当虽属行伍,毕业后谋的差事却是文职,在黄河河务局得到一份差事,留在济南,挣些钱补贴家用,哥哥季嗣廉回到家乡,打理父母留下的半亩多地。回乡不久,季嗣廉娶了邻村王里长屯赵家的姑娘,以后就生了小喜子。 季羡林出生在辛亥年闰六月初八。这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这一年 10 月 10 日爆发了武昌起义, 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告退位。因为当了清朝皇帝几个月的“臣民”,季羡林戏称自己是“满清遗小”。 三个小伙伴 季羡林小时候是个贪玩的孩子,在官庄老家,杨狗和哑巴小是他形影不离的玩伴。杨狗大名杨继发,1910 年出生,属狗,比季羡林大一岁,因属相而得此乳名。他人很本分,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没有上过学,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官庄。哑巴小姓马,因为他的父亲是个哑巴,人们管他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家的孩子。 季家住在官庄村南,当时离村口还有一段距离,这里算是村外。现在村子扩大,季羡林的故居已经是在村里了。当年季家东边是一片枣树林子,西边不远处一株大杨树下是季羡林爷爷奶奶的坟墓,后来他的父亲母亲也长眠在那里。房后是一个大水塘, 水塘边长满了茂密的芦苇。水里有青蛙,有小鱼小虾。树上有鸟窝,鸟儿在树枝上鸣唱,夏天还有一天到晚尖叫不止的知了。那时候,季羡林要找小朋友玩,只能进村去找那两个和他要好的小伙伴。季羡林不进村的时候,他俩必定到村外来找他。三个小伙伴天天在一起。在一起玩什么呢?没有玩具,村里村外,枣树林里、苇子坑边、庄稼地里都有无限的乐趣。春天,在路旁、田埂采野花、挖野菜,还可以到水塘边掰苇芽、挖芦根。苇芽嫩嫩的, 味道像鲜竹笋,芦根有点甜味,可以嚼着吃,也能泡水喝。夏天上树摘杏子,采桑葚,捉蜻蜓,逮知了。树林里知了很多,他们就找来一把麦粒,放进嘴里嚼出面筋来。这东西很黏,粘在一根长竹竿的顶端,双手举着,对准树上的知了,一粘就是一只。晚上,逮知了就更容易了,只需在树下点一堆篝火,使劲摇动树干,那知了就噼里啪啦掉下来了。这种把戏,他们往往要玩到深夜。村子周围有好几个大水坑。他们在苇坑里摸小鱼小虾,捉蝌蚪,钓青蛙。如果早晨起得早,还可以在芦苇丛里捡到又大又白的野鸭蛋。最高兴的是玩水,他们经常在水塘里嬉戏、洗澡、打水仗,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游泳。秋天苇塘芦花一片银白。他们在苇丛中捉迷藏,在枣树林子里打枣子,在地里偷点地瓜、毛豆烤着吃,还可以在豆子地里捉到肥胖的蝈蝈和蚂蚱。冬天,他们打雪仗、堆雪人,在结了冰的水面上抽陀螺。在没有雪的时候,他们会到树林里拣拾被大风吹落的枯树枝,拿回家当柴烧,身手敏捷的哑巴小还爬上高高的大树去掏鸟窝。那年月虽然日子过得苦, 但是孩子自有孩子的快乐。 三个小朋友长大以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他们的心始终是息息相通的。季羡林六岁去济南读书,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只回过官庄四次,其中三次是奔丧。一次是为疼爱他的大奶奶,一次是为父亲,最后一次是为母亲。每次都来去匆匆,心情很坏,儿时的朋友再也没有机会相聚。有一段时间,季羡林因为反对北大那个不可一世的造反派头头“老佛爷”,被关进“牛棚”,“专案组”为罗织罪名,两次派人去官庄调查,企图把季羡林打成地主分子。杨继发和乡亲们仗义执言,说:“如果让全官庄的人诉苦,季羡林应该是第一家。他们家比贫农还穷,连贫农都够不上。”“专案组”的人只好悻悻而归。 1973 年 8 月,季羡林带着老伴和儿子季承、孙子季泓、孙女季清回到官庄,对仗义执言保护过自己的乡亲们表示感谢。他与杨继发久别重逢,两人十分激动。让季羡林感到意外的是,哑巴小的父亲八十三岁的马洪宝老人也来看望他。季羡林连忙站起来给老人让座敬茶。1982 年季羡林再次回到官庄,带着礼物去看望杨继发,杨继发已经是一位七十三岁的老人了。当年的小兄弟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兄弟。世事沧桑,白云苍狗,令人唏嘘不已。他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了共同的朋友哑巴小。哑巴小当年为生活所迫,成了一名绿林好汉。他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好功夫,蹿房越脊如履平地。用手指抓着椽子,把身体悬空,可以在大庙顶上“走”一圈。他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可是,“盗亦有道”,他懂得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从来不在家乡作案。后来被官府捉住, 打得皮开肉绽,十冬腊月,被扒掉衣服,泼上凉水,倒吊在外边, 过了一夜,居然还活着。真是一条好汉!最终还是被砍了脑袋。说起老话来,他们都为有这样的朋友而自豪。" "1.这本书是由季羡林先生的亲传弟子——梁志刚先生执笔。梁志刚先生与季老来往密切,对于先生的经历极为熟悉,使得本书内容兼具系统性和真实性。 2.本书采取故事串联的形式,将季羡林的人生经历等内容讲述出来,叙事性极强。目前市面上,关于季老的书籍,大多是将先生的散文、杂文、日记、学术著作等选编成册。而本书作者不仅以故事为叙述线索,讲故事时还会穿插季羡林的作品自述作为佐证,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文化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