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作者简介
董丽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视觉文化、跨文化艺术学、当代艺术理论等。出版专著《西洋图像的中式转译》。近年在《文艺研究》《美术》《艺术设计研究》《装饰》《美术研究》《文艺理论研究》,Glob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项目三项。曾获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艺术设计研究》和《国学与西学》国际学刊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内容简介
新观众:清末新政与慈禧肖像预设受众的转变 1900年以前,慈禧也常常命宫廷画师为其制作肖像 ,这些肖像的政治功能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它们从 未流出宫外,不具有公共展示和流通功能。从这些传统 肖像的图画语言和绘画媒介来看,慈禧的预设观众更多 的是可以有资格瞻仰其“御容”的皇室和宫人,着眼点 在于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未考虑国际文化差异,也 不会将不可能接触到这些肖像的外国人作为潜在观众。 而这一切,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 变。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把慈禧赶出了紫禁城。 慈禧携光绪一路西逃,美其名曰“西狩”,实则风餐露 宿,“无被褥,无替换衣服,亦无饭吃”。在贸然向八 国宣战而惨败出逃的这次教训中,慈禧痛定思痛。1901 年,在西安颁布新政改革上谕,重拾曾被她中止的戊戌 变法诸措施,明确提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 ”,着手实施西化改革。虽然关于清末新政的性质仍有 争论,但无论是出于皇室自保亦或是国家自救、走上发 展资本主义的自强之路,还是献媚西方、为自己的权势 争取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慈禧在这次改革中,不仅多 次强调要开眼看世界,还提出“中国今当自醒……得在 世界列强之中,占一优胜之位置”,要以向西方看齐的 实际行动赢得国际话语权。这一系列西化改革,在教育 上体现为废除科举、派留学生、兴办西学和女学。就在 两三年前,在义和团运动中,通晓摄影的中国人曾一度 被当作汉奸、卖国贼,学习洋人的摄影术被认为是这些 人通敌卖国的证据,民间许多影楼和摄影器材都被拳民 捣毁。而转眼进入20世纪,在新政扶持下,教授摄影课 程的工艺传习所,作为西学之实业救国之道,在全国各 地纷纷设立起来。 法国知名周刊《画报》(L’illustration)曾刊 登一张慈禧在1902年回銮途中拍摄的照片,并将其命名 为《中国皇太后的特殊时刻》 (uniqueinstantanedelafeueimperatricedouairier edechine)。在这张照片中,穿着宽袖氅衣的慈禧太后 ,被一群太监和男性官员簇拥在中央,正在朝镜头挥手 。据《泰晤士时报》(TheTimes)报道,1902年1月7日 ,慈禧和一众皇室贵族重回紫禁城,在鸾轿经前门拜谒 宗庙时,她抬头看到在城门上的外国公使团,于是朝这 群向下观望的外国人“躬身致意”(bow)。在法国报 刊上刊登的这张照片中,大多数人都明显在咧嘴微笑, 慈禧也嘴角上扬,脖颈微缩,左手按住镶边坎肩中间系 着的领巾,似以手抚心,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手绢, 将它举到与大拉翅头齐高的位置,整个动作看起来确有 “躬身致意”之感。 从时间上看,这张图片是留存至今、慈禧拍摄的第 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全无事先摆布的“抓拍”照片。在 照片中,慈禧并没有制止外国摄影师拍照这一举动,一 改以往对外国人直面拒斥,而是微笑着向高高在上的外 国人挥手致敬。后来,有西方外交界人士认为,慈禧的 ★独特装帧设计,让历史探索充满惊喜:封面之上,肖像被“刮刮乐”轻轻覆盖,如同历史尘埃静待拂去。轻轻一刮,瞬间穿越百年时光,“真容”跃然眼前。刮开此层,不仅是图像的显现,更是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历程的深刻审视。此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辅以创新的呈现方式,引领读者步入一段既真实又引人深思的文化探索之旅。 ★珍贵第一手史料,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本书广泛引用了丰富的文化史文献,包括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如清宫档案、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记录,以及早期摄影艺术的文献等。在坚实的历史事实支撑下,书中生动再现了众多引人入胜的历史场景,使其成为一部既具学术价值又富有阅读趣味的佳作。 ★中西文化对比与融合,视觉文化转型的全方位探讨:书中不仅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肖像艺术的发展脉络,还将其与西方视觉文化进行了深入比较,揭示了中西文化在近代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从“御容”的跨国塑造到民间图像的跨国制作,从摄影术的传入到摄影观念的流变,本书全面探讨了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转型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