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易卜生传/大师传记馆
ISBN: 9787300259239
汪余礼,1979年生,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易卜生、现代戏剧与文艺理论。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戏剧艺术》、《戏剧》、《戏曲艺术》、《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学术》、NORDLIT(《北欧文学》)、CONFLUENT(《对流》)等**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三部,先后主持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社科基金项目,多次获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和湖北省文艺评论**成果奖。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忆及与易卜生有着相当才 智的蒲柏时,我们发现,其童年的愿望也是成为一 名画家,并一度在画架前忙活了好几个月。他生硬 地模仿杰瓦斯和克内勒③的画作,枯燥无趣,而易 卜生勤勉认真地追随着挪威**的浪漫主义艺术家 们,一丝不苟。尽管两者的画作都不能确保进入国 家美术馆,但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是,这些认真的 学生在艺术的其他领域表现出杰出才华之前,就已 努力解决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色彩等问题,经过各 种训练而具备了精准的观察力。 1843年,易卜生15岁。此时,他已行过坚信礼 ,离开了学校。在那个年代,这标志着一位年轻的 中产阶级挪威人青春期的开始。对他而言,未来生 活中的任务没有比接*当地校长提供的教育*复杂 的了。易卜生曾说起过他想要成为一名专职艺术家 的心愿,然而这一心愿却无法被满足。后来,挪威 的艺术家们都被迫出国完成必要的技能训练。作为 一种规定,学生们去德累斯顿,因为当时达尔在那 里。但也有很多人在杜塞尔多夫安身,那里的教学 吸引着他们。不管是哪种情况,培训一种有创造力 的专业技能意味着长期的大笔开销,并且也无法保 证*终能得到回报。法恩莱伊(Fearnley)这位挪威 的天才画家,刚于1842年离世,年仅40岁。他几乎 还未开始出售自己的画作。毫不奇怪,境况大不如 前的克努德·易卜生甚至都没考虑一下就断然拒* 迈向一条需长期承*沉重经费负担的生活道路。 易卜生在家里闲荡了几个月,等到快满16岁时 ,给一名叫做马恩(Mann)的药剂师当了学徒。这家 药铺位于格里姆斯塔这座小镇,在挪威海岸线的东 南狭角上,阿伦达尔和克里斯蒂安桑之间。在这里 ,易卜生一住就是五年多;在这里,他成为一名诗 人;也是在这里,他形成了自己奇特的气质。如果 说伟大的天才*其环境及其在环境中的身体状况的 影响,那么正是格里姆斯塔和位于其中的这家药铺 的气氛铸造了易卜生的性格。他像扔掉一件旧衣服 一样将希恩和他父亲的房子抛在脑后。他离开了几 乎并不了解的父母,离开了令他憎恶的小镇,离开 了那些似乎总把他当做十足傻瓜的老师和同学。然 后,他系上围裙,手握研槌,在这家格里姆斯塔的 小药剂师店铺里开始了**捣药的生活。《布莱克 伍德》杂志①曾卑下地讽刺济慈②:“约翰先生回 到店铺,继续和那些膏药、药片和软膏盒黏在一起 。”这话对《恩底弥翁》的作者③并不合适,却恰 恰道出了《培尔·金特》的作者④的实情。 人们曾一度将对易卜生的好奇与崇拜归因于格 里姆斯塔。这真是个天才成长的不可思议的地方!在 将近六年间(从1844年到1850年)——这些年也是铸 造易卜生性格与才能的*重要的一段时间——欧洲 目睹了一位*富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的人被封闭在 这里,与这些膏药、药片和软膏盒为伴。格里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