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须由今日塑形

明天须由今日塑形
作者: 蔡永春|译者:金莲兰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明天须由今日塑形
ISBN: 978752120464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蔡永春,1951年生于延吉,毕业于延边大学朝文系、中文系。历任延边州委《支部生活》杂志总编、延边电视台台长、延边州新闻出版局局长、延边州***常务副部长、《延边晨报》顾问、延边美术家协会名誉**等职务。 现为《延边*报》评论员、《支部生活》评论员、延边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朝鲜文报刊审阅委员。曾获《延边*报》海兰江文学大奖、华新文学奖大奖、金达莱文艺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风筝明天还要飞上天》《深泉之水》,随笔集《岁月情》等。 译者简介: 金莲兰,1984年加入延边作家协会,历任协会理事、翻译分科主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中韩·韩中翻译。毕业于延边大学汉语系,在延边电视台供职多年,历任新闻译制部主任、电视剧译制部主任等职务,现为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曾获全国“骏马奖翻译成果奖”、全国翻译家协会“翻译一等奖”、延边州**“金达莱文艺奖”、“金达莱荣誉奖”等奖项,曾被韩国文学翻译院选定为“ID翻译家”。系中国放映的**部韩剧《爱情是什么》的翻译。

内容简介

**辑 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们需要思索和苦恼的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十二岁那年读的,算起来还是我读的**部外国文学作品呢。 当然了,知道这部作品摆脱了18世纪初**英国文坛的一味鼓吹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的妥协与调和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勃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等等,还是在大学学习欧洲文学的时候的事情。可是,在懵懂的童年,鲁滨逊勇敢的探险精神和顽强开拓的毅力,挑战大自然积极求生的传奇,还是令我深深着迷。 少年好动,我居然不满足于看看书,冲动地想亲自体验一把了。说干就干,在一个秋雨淅沥的*子,我甩掉了一直一起胡闹的邻居的小伙伴们,独自一个人爬上了公园后山,用松树枝搭了个简陋的“窝棚”钻了进去。听着雨打树枝的声音,我仿佛顿时成了“小王国”的主人,心中那个爽,简直无可名状。现在想来有些不可理喻,但当年的那本书,把我“**”到公园后山,却是不争的事实。 经历岁月沧桑,如今回想起来,笛福让鲁滨逊放弃舒适安逸的王公贵族的生活,甘愿做个普通人投身航海,甚至让其流落到荒岛,度过无衣缺吃的野蛮人生活竟然长达二十八载,真是用心良苦,其用意不谓不明显。那就是跟当时无病**、描绘华丽**的贵族生活的古典主义叫板,宣扬崇尚个人的个性自由和尽情发展的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作者这样标新立异、苦苦追索的文学精神,在当年古典主义占**地位的英国,该激起多大的波澜,给人多大的冲击,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了吧。 文学之所以能贴近读者,拨动读者心弦,无非是缘于作品带给人的刻骨铭心的感动。而所谓的感动,只有作家用富有个性的真实情感,开启读者思维之门,令其窥见本人尚未领会或发现的时代本质时才有可能萌生。 契诃夫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因此,应当跟其他一切社会人士一样*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时代精神可令文学创作成功,从而成为激发作家潜力,让其大显身手的源泉。而那些远离或背弃时代精神的作品,对读者可谓毫无魅力,它所孕育的只能是并非文学的怪胎。 林元春的短篇小说《亲戚之间》之所以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还光荣入选“1983年全国**短篇小说”,正是得益于作者扎根在朝鲜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时代色彩鲜明,从带有浓郁乡土色彩的延边人*常的家庭生活当中寻找素材的缘故。作者描绘的是我们在*常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身边小事,可作者却**慧眼,探微知著,用时代眼光塑造出“铜佛寺嫂子”“朝阳川媳妇”等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朝鲜族女性形象,用亲戚关系的镜头透视那一时期朝鲜族社会的人际关系,用*接地气的方式折射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生在我国农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托尔斯泰说过,文学作品想要创造出感动,作家本身先要具备能够体味感动的能力。笛福和林元春,用自己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和《亲戚之间》展示出能够体味感动的自己的心灵能力。 当然,作家体味感动是需要前提的,比如贴近人类所有正面的精神价值及人类的积极的情感啦,不是照葫芦画瓢从别处借用而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喷吐出火热的**和情感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作家能够从生活中感*和体味感动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代共呼吸,作家就要当一个弄潮儿,站在时代潮流的排头。置身时代大潮的岸边,无动于衷隔岸观火的人,是不配当作家的。 倘若一个作家没有从现实生活中喷发的真实而强烈的情感,没有对现实生活的透彻的了解与深刻的体会,他的创作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能写出一些东西也只能是无病**或扭曲生活的残次品。 郑世峰的中篇小说《布尔什维克的映象》可说是诠释这个观点的生动例子。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这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悲喜剧的深刻反思的力作,皆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亲历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时期的农村生活,同时做到把自己经历数十年政治风云体会到的强烈的情感和苦恼,加以理性化,并用犀利的笔调予以再现的缘故。 作者称,自己在“漫长的数十年间,用铁铧犁着满是沙砾的瘠薄坚硬的土地”,挣扎在“生活的*底层”,一点一滴培育出“对饱*压抑或穷苦的*民发自心底的爱、对社会邪恶的抵抗姿势”。努力将“对社会与人间百态的知性的洞察及冷静的思考”、描绘“**”伤痕的犀利的目光升华为挖掘“**”的历史根源,做出时代“反思”的一种精神,而这种成熟的作家精神才是孕育出如此名著的土壤的吧。 对我们的作家而言,中国朝鲜族的生活及生存环境,应是永远值得关注和反映的沉重话题的吧。特别是目前饱*城市化、产业化、海外劳务输出大浪冲刷的我们农村的现状,堪称是重中之重的时代内容了吧。 带着这种沉重,翻阅一下这两年的《延边文学》,虽然为数不多但也有一些作品显示出我们的作家带着一种时代责任感与历史的使命感,描述我们民族根干的追求和尝试,这点应说是令人鼓舞的。 代表性的作品有描述我们的农民深*其他民族的冲击,因城市化、产业化而沦落为边缘人的现状的短篇小说《某个夏*》(崔国哲,2008.11);对无法守护浸透着血汗的家乡热土的现实,表示深深忧虑的短篇小说《长孙》(朴玉男,2008.12);抒发寻觅到新的故乡却无法安居,只得再次漂流的丧失的悲哀的随笔《破碎的家乡的半边脸》(李泰根,2009.7);慨叹虽然土路变水泥路,*屋变砖房,家乡却成了流失“青春”的衰败的地方的诗《回了趟老家》(朴秉大,2008.5);尽管衰败尽管零落,我们还有决心、有能力将我们农村建成美好家园,给人希望的中篇小说《南瓜沟的大面瓜》(洪天龙,2009.2)等。 上述作品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程度不同的瑕疵,但关注我们民族的生存与出路,有感而发的作家忧患意识,想来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眼下,中国的主流文坛正呼吁文学去掉泡沫。希望克服目前滋生的一种倾向,即背离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学作品**源泉的基本准则,将文学作品当作纯粹寄托个人情感的小众享有物的倾向。 文学作品理应包含的“精神钙”,不应被落伍于时代潮流和需要的苍白观念、基于低级趣味的无病**和扭曲的自我发泄、怪异的哀鸣所异化,切不可闭上“发现精神的慧眼”。 衷心期盼我们的作家圈子能够推出*多*好的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接地气、贴近我们民族读者的心灵的魅力四射的文学作品。 《延边文学》2009年**0期 该书对关注朝鲜族历史,现状,未来的每一位读者,提供朝鲜族生活现场的**手资料,令其有所感兴和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