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10
折扣购买: 列子说:御风而行的哲思(导读注释版)
ISBN: 9787020170876
蔡志忠 生于1948年,台湾彰化人,著名漫画家。十五岁起便成为职业漫画家,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已有一百多部作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言出版。 1999年获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奖,以表彰他“通过漫画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2011年获“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导读 冲虚的道家哲人列子 赵蔺璧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位古代哲人——列子。 列子,原名列御寇,或作列圄寇,先秦时期郑国人。一说他生活在郑穆公时期,郑穆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第九位君主,公元前628年至公元前606年在位,距今2600余年。但是《列子·说符篇》里有一则故事说,某年收成不好,有人跟郑国大臣子阳说列子是个有道之士,应该拿些粮食接济一下,子阳照做了,但列子没有接受这份馈赠。这个子阳就是郑国的权相驷子阳,公元前398年被郑公杀死。因此有人相信列子与郑公同时,果若如此,那也是2400多年前了。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不容易说清楚,列子的生平事迹很模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庄子之前一位很有名的道家人物。因为,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虽然认为列子无法跟最高境界的“至人”相比,但他仍是是略低“至人”一等的高人。 《列子》一书的特色就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讲道理。很有意思的是,列子本人往往是这些故事的重要参与者。所以,这些故事应当是列子之后的人虚构的,但综合书中有关列子的故事,有些信息可能还真有一定的根据。比如列子住在郑国东边的圃泽,还有多次出现的他的导师壶丘子林(又称壶丘子,或许也称老商氏),朋友伯昏瞀人(又称伯昏无人,或许也称伯高子),这些或许跟列子真实的事迹有一定的联系。在这些故事中,列子有时候是得道高人,向人阐说大道,但有时候则像是一个懵懂未悟的小徒弟。例如书中说列子早先喜欢游玩,导师壶丘子就问他:“你那么喜欢玩,玩里边有什么名堂呀?”列子估计是怕导师批评,就卖弄玄虚地说:“我跟人家玩的不一样!一般人玩,就喜欢看这看那的,他们只是看他们所能看到的而已,我看的是‘变化’!”导师说:“哦哟!御寇看的,到底跟别人一样呢,还是跟别人不一样呢?——凡看见的,没有不是变化的。外物无不在变化,殊不知我们自己也在时时刻刻地变化着!……”导师接着又说:“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视。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在这个故事里,列子自夸“高明”,谁知还是被导师点破,训了一顿。本来神气的列子这时候想是有点丧气吧!不过,这反而让我们觉得列子有一份人间烟火的可爱。 列子这个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下面我们来说说《列子》这本书。 在介绍《列子》内容之前,我们要先略微介绍一下列子其人与《列子》一书的关系。《列子》一书并不是列子本人的作品,但它是反映列子学说的一本书。根据当代一位非常渊博的学者余嘉锡先生研究,先秦的古书多单篇流传,后来汇编成书大体都是门弟子或后学所为,其书名则“推本其学之所自出,以人名其书”(余嘉锡《古书通例·古书书名之研究》)。《列子》一书也不例外,它应该是列子的后学编次的。列子后学最初编次的本子是什么样,现在已经完全不可知了。西汉后期,刘向受命整理皇家藏书,对该书做了整理,他说当时他看见的篇目非常多,但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于是他去其重复,定为八篇,《列子》的内容就这样基本上固定下来了。 不过,刘向编好的《列子》命运也不好,它在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残损了。东晋张湛说他爷爷在西晋末年携带此书逃到江南,后来发现也不全了,于是张湛就从亲戚朋友家努力搜寻,才又重新拼成了全书。张湛重新编好该书后,又为该书做了注释。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够追溯这本书的最早源头。 由于今本《列子》有些思想不像是先秦时期的,倒像是魏晋时期的(主要是书中的有些思想与佛教的一些思想很接近),因此,当代有些学者认为这本书是“伪书”,作伪者就是张湛,并且进而否定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这种推论不尽合理。虽然《列子》的全部内容不能毫无疑问地断定为先秦时期的作品,在排列思想演变的链条时需要审慎地对待,但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仍是一本既有趣又有启发性的佳作。 《列子》是本“哲理故事集”,由八篇文章组成,这八篇文章分别是:《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每篇文章又有若干则故事组成。至于每篇命名的根据,除了“天瑞”“说符”外,其他六篇都是从篇首的一句话中提取的,跟内容的主旨没有关系,这在先秦诸子是常见的现象。与六篇相比,“天瑞”“说符”的命名显得有些特异。第一篇为什么叫“天瑞”呢?第八篇为什么叫“说符”呢?第一个为《列子》作注的张湛解释了该篇的主旨,但没有说明命名的缘由。这个问题直到唐代卢重玄才做解释,但是他的解释其实也是在绎说主旨,不能算是对篇目命名缘由的解释。根据其他先秦诸子篇题命名的例子推测,“天瑞”“说符”估计是后人取的,那么晚到什么时候呢?刘向曾说《仲尼第四》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极智”,《杨朱第七》又叫“达生”,所以,这些篇名应该是在刘向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列子》是反映列子学说的作品,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该书的一些主要思想观点,为了陈述方便,我们仍将相关内容的解说系在列子的名下,毕竟列子是该派学说的祖师,后学的贡献也主要在于对其学说的复述或生发。 列子最有特色的主张是“贵虚”。秦国权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中就提到: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审分览·不二》) 这篇文章讲治国的主张,列子“贵虚”的主张与老子、孔子、墨子等人的思想并列为十家之一。这里虽然说的是治国主张,但是在先秦时代,治国与修身的思想是相通的,《列子》里也有“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说符》)的说法。 “贵虚”之说,在《列子》中也有相关的文字: 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 列子曰:“虚者无贵也。” 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列子·天瑞》) 有人问“贵虚”到底是什么意思,列子回答说:“贵虚的意思就是什么也不‘贵’!”“贵”就是推崇的意思。什么也不“贵”,为什么还叫“贵虚”呢?他说这是不得已的说法,勉强给安了个名词而已。后面他又做进一步解释:“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据此,“贵虚”是一种拒绝向外索取的思想。世道变坏才会有人宣扬仁义、利用仁义,一旦高张“仁义”,人们就再也无法回到淳朴的状态了。很显然,“贵虚”是与“仁义”针锋相对的一种主张,有点像《老子》里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第十九章)。《庄子》里也曾说:“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庄子·在宥》)根据这个关联点来看,老、庄、列的思想倒是若合符契。可见他们都被视为“道家”也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我们很难确认,这种思想在他们三家这里到底孰先孰后,因为这种思想也有可能是道家的后学们发挥的,这些后学又晚到什么时代,也很难说清楚(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我们应该破除线性发展的思维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