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
作者简介
艾勒克·博埃默 Elleke Boehmer | 1961— 作家、编辑、学者,生于南非德班,毕业于南非罗德斯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曾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皇家霍洛威大学任教,现任牛津大学世界英语文学教授。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遮天的帷幕》(1990)、《一个道德清白的人》(1993)、《血脉》(2000)、《尼罗河宝贝》(2008);学术著作有《殖民与后殖民文学》《后殖民诗学》《女性故事:后殖民国家里的性别与叙事》等,主编有《转换状态:南非写作》与《帝国写作:殖民文学选集1870—1998》等。 曾获得欧洲英语研究学会(ESSE)2015—2016年度英语文学图书奖、南部非洲英语文学最高奖“奥利弗·施赖纳奖”2015—2018年度散文奖等重要奖项。
内容简介
不能再这样了,她是受害者的女友,我是爆炸案犯罪嫌疑人的母亲。朵拉瞥了她一眼,从她身边走了过去,一股强烈的厌恶之情涌上心头。这个白人姑娘,受害者的女友,光明正大地坐在这里—她不明白吗?她就像一个见证者,提醒着朵拉约瑟夫被指控了。不,很明显,她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没什么好说的。历史对他们三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女孩第一次打扰她是在星期一。昨天在法院大楼门前的台阶上,丹尼尔·穆迪和蔼地低声告诉朵拉,女孩的男朋友就是受害者之一。朵拉告诉这个白人女孩,不停地重复着,她将永远支持自己的儿子。我知道有人在这次爆炸中逝去,能感受到你们所经历的痛苦,我每天也做着噩梦,但约瑟夫是我唯一为之悲伤哭泣的人。 我的儿子害死了你的男朋友,我们只是代表了各自的立场。朵拉看了看手表,还有十五分钟。女孩做了一个绝望的小手势。她面前的面包卷已经被捣成了碎片。她和朵拉一样没什么胃口。 “该回去了,”她苦笑着,“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哈迪小姐,这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今天我们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不想太残忍,你明白的。我看得出来你很痛苦,很明显。我只是想让大家明白我的观点。我能说的只有我对律师和记者说过的那些话。我儿子的所作所为是政治破坏行为。也许他是单独行动的,但他没有个人动机。他认为这里的种族战争还没有胜利,但他不是种族主义者。这些人的死是一场悲剧,你男朋友的死也是一场悲剧。约瑟夫卷入了这件事,但这些话不该由我说。在这个国家,每天都有黑人死去,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只不过是白人一直拥有的东西。” 女孩向前倾了倾身子,除臭剂和她的汗水混合在一起,朵拉闻到了煎熬和痛苦的味道。刹那间,一种被压抑的渴望取代了女孩先前颓废而迷茫的眼神。 朵拉战栗了一下,被女孩的表情和她身上的变化弄得心神不宁。她毕竟是个母亲,不是吗?她刚才说的话中有某种力量可以转移女孩的悲伤,虽然只有一瞬间,这是毫无疑问的。她突然发现,这个女孩太年轻了,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这太沉重了,太沉重了。朵拉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被炸得粉碎的购物中心,她心里一凉。这是个严重的错误,她提醒自己,约瑟夫才是我现在应该为之哭泣的人。 “我同意你刚才说的,迈肯夫人。是的,我发自内心地赞同你。”朵拉意识到女孩正在说话。“在极端压迫的情况下,报复行为是正当的。但最近发生的这些事,让我的感情受到了伤害。这枚炸弹炸毁了一个平静的日子,造成了大量的死亡,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且是真正的变化。我有些无法接受这些现实,不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态度,所以我想进一步了解爆炸案。我想知道这次爆炸的具体情况。” ………… “但这意味着要给出解释。这怎么可能呢?哈迪小姐,我们不可能把这个国家发生的所有事情都看作特例,即使是最新的事件,许多非白种人在爆炸当天都支持投弹者,所有白人都受到冲击。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是的,总有一天它会反咬人的。的确如此。我总想起爆炸发生的那天。就是那天而不是其他时候。为什么呢?为什么是这些人?这些黑人和白人,为什么是他们为留下来的人牺牲?为什么选择这个购物中心?是什么让约瑟夫·迈肯选择南克莱克顿海滩的?是什么在驱使他,是愤怒还是厌恶?” ………… “哈迪小姐,”她声音极低,为了听清楚,女孩凑得更近了些,“我再重复一遍,你我立场不同,看待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把它看作一个普遍的问题。我的悲伤与你的悲伤无法等同。这个国家的正义一直是属于白人的。约瑟夫可能仍然会因为所谓的罪行受到严重惩罚,但就算是无期徒刑,你的男朋友也不能死而复生。约瑟夫对于这些人的死亡感到很抱歉,但道歉并不能让遇难者复活。他为自己的黑人身份付出了代价。他抨击多年来的极端偏见,最后选择了使用炸弹。这就是我要说的全部。” 在这一瞬间,朵拉感到一阵悲哀席卷全身。她的肩膀和大腿都战栗着,变得难以动弹。她突然感到心情沉重,艰难地朝门口走去。 “我不是在反驳你,迈肯太太,求你了!”那女孩还在说话,几乎是用嘶哑的声音小声地说着。她仍然靠得很近,恳求着,浑身湿热,此刻抓着朵拉手腕的那只手已经湿透。 “我想说的是,如果我能更好地理解你儿子的动机,我可能不会把邓肯的离世当作意外死亡,而是伟大进程的一部分。他不是白白牺牲,而是为了更伟大的事业,为改变国家而牺牲。在维也纳酒店和流行歌曲中提到的秘密成真了,这种困境正在慢慢好转,就像你儿子一样。这才是我的意思,这就是我想说的。” ………… “哈迪小姐,你想得太多了。你太关注我儿子了。如我刚才所说,这件事挡在我们中间。你想利用我对你的同情来减轻我对我儿子的支持,是这样吗?我不知道,恐怕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我的同情只能停留在我儿子这边。” 但她们所做的事情和她所说的是背道而驰的。为了穿过人群,她们不得不挤在一起。她们同时抬头看市政厅的时钟,以确认现在是什么时间。差10 分钟就到2 点了。安西娅指了指她的白色菲亚特,扯了扯嘴角,夸张地表示,不如坐车吧。朵拉点了点头。她们坐在晒得发烫的座椅上,互相关照,“这里有纸巾。”“用这个围巾垫一下吧。”停车场里车太多了。朵拉将头探出窗外,又转了一下身子。“急转弯,再小转一下。现在好了。” 当四周只剩下汽车引擎的嗡嗡声时,她们又开始保持距离。身体上的距离把她们分开了,但也创造了偷看对方的机会,虽然只有安西娅会这样做。 1.《血脉》是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艾勒克·博埃默的小说代表作,她还是南部非洲英语文学最高奖“奥利弗·施赖纳奖”获奖作家,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也是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她的相关论文长期以来被学界广泛引用。 2.《血脉》原著一经出版便入围了国际三林奖(The Sanlam Prize)短名单。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库切评价《血脉》:“这是反帝国史上引人入胜、构思巧妙的一章。” 3. 小说以女记者安西娅的调查和约瑟夫家族历史两条主线展开,通过人物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多种叙事方式,揭示了种族歧视的社会根源、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历史创伤的复杂性;表达了人们为过去的痛苦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唯有和解才能面向未来的主旨。 4.《血脉》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结构,以独特的意识流写作风格和非线性叙事手法,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记忆,使小说充满悬疑色彩,突显了历史与个人、记忆与现实之间的交错和共鸣。 5. 小说还展现了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苦难中的女性惺惺相惜、守望相助的动人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