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精)/丛书
作者简介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宝祜四年(1256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书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20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20余种、600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字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修改或增加。关于版本变化,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本书在综合了大众普遍接受的版本的精华的基础上编辑而成,但是由于主体部分来源于南宋时的版本,故仍署名王应麟。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 讲述的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就可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 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注释 初:初生,这里说人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质、个性,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素质和性 情。 本:原本、本来。 善:善良。 习:学习,也指长时间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特性 。 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格 和脾气也是接近的。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 环境不同,性情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心解 人性本善 作为《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六 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关于人性本质的 探讨。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就这一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在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思想的核 心就是“原罪”。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 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在我国 儒家学派内部,主要存在三种观点:性善、性恶、有 恶有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 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证明。在《孟子公孙丑》中, 有这样一段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心 ;羞恶之心,觉得不好意思、害羞,是一种自省的心 态;辞让之心,彼此谦让、谦退;是非之心,要分清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孟子在这里主张,天赋人 性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认为这“四心 ”亦即所谓“良心”便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即 “四端”。如果没有这四种心,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 差别了。 性恶论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所倡导的理论。荀 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 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 人之生也固小人。”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揭 示了人性与教育、环境的关系,充分地肯定了教育、 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性问题上, 王充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 恶论”,而是提出人性有善恶之分。他认为,由于先 天禀气的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异的。他说:“ 实则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也就是说 ,人性有善有恶,就像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样。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 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 对立,又相辅相成。可以说,两者的思想内核是相同 的,只是孟子和荀子因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引发的 不同思考。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还认为人性不仅 是善良的,而且总是向着善的方向发展的。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正确的引导是关键。这也就是说后天的教育是很重 要的。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 “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主张以道德和礼 制来教化人们。这同样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观点,出自《论语 阳货》。孔子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相联系 。他认为人的天性相近,只是因为“习”的缘故而有 “上智”与“下愚”的分别。这里的“习”并不单指 学习,而更侧重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常说 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 “环境”几乎可以囊括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 一切。其中,父母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前几 年一则“妈妈,我为你洗脚”的广告感动了无数国人 ,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 。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 只是对子女严格要求,不注意自我修养,不仅教育的 效果不理想,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