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就好了

聊聊就好了
作者: (希腊)斯泰利奥斯·基奥塞斯|译者:陈桂芳//王雪靖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聊聊就好了
ISBN: 9787500178736

作者简介

[希腊]斯泰利奥斯·基奥塞斯 (Stelios Kiosses) 心理治疗师,爱迪生教育公司临床负责人,目前任教于哈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基奥塞斯是美国心理协会会员,英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协会和英国心理学会成员。他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精神病学系荣誉高级讲师,是伦敦国王学院客座高级研究员、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客座讲师、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成员,以及牛津大学罗宾·墨菲教授的计算精神病理学研究小组研究合作者。此外,基奥塞斯还是英国知名热播剧《隔壁的囤积者》的主持人。

内容简介

前言 接纳真实的自我,拥抱自己的弱点 对很多人来说,寻求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会让一些人觉得极度不舒服,我自己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有过这些体会,因此我能理解。这本书是想告诉大家,对心理治疗感到不自在,这很正常;生而为人,有这些感受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表露自己的脆弱。我想说,虽然脆弱有时是软弱的同义词,但脆弱其实也是我们得以淋漓尽致地活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相信,很多关系的建立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脆弱的成分,我们总需要在某些时刻向他人敞开心扉。展现自己的脆弱并一步步去信任某个人是需要时间的,它意味着要放下对被拒绝或被评判的恐惧,在他人面前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有关心理防御的各种案例分析,你会了解来访者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他们通常会因害怕“受伤”而将折磨自己的一两种阴性症状和某种心理机制隐藏起来,且不为外人所知。你也将了解到心理治疗师如何与来访者共情、如何纠偏,帮助他们卸下这些防御性的包袱。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将回顾心理治疗师采取的理论基础与步骤,以便深入了解这些心有抵触的群体。我的治疗体系是综合的,以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为主。通过这一机制,我们将关注一些新方法,比如监测潜意识的表现以及对心理防御的应对。 我本人最初接受的心理治疗,要追溯到当年在牛津大学攻读心理动力咨询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时。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课程主任丢下“重磅炸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就读期间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后才可以毕业。此前的学习生涯中我可从没遇到过这样的要求,当即我就惶惶不安。虽然我正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但我可不愿意坐在一个陌生人的面前吐露心声,聊一些我怀疑自己或许存在但丝毫没有意愿去面对的问题。后来在上心理动力学课程时,我才知道,阻抗是心理治疗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都会阻抗,为的是自我保护,以免遭受某种我们担心会吞噬掉自己的意识的影响。这种阻抗是无意识的,它的作用原理就像摩擦阻力——跟你想要抵达的方向正好相反。阻抗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产物,它深藏在个性之中,难以克服,但我们最抵抗的问题恰恰是我们最需要解 决的问题。 17 岁时,我向父母宣布:“我要去罗马尼亚学习。”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想学习心理学的意愿。此外,斯图尔特· 萨瑟兰(Stuart Sutherland)的《崩溃》(Breakdown)一书也让我下定决心。我在萨塞克斯大学就读实验心理学本科时,萨瑟兰正是我的导师。当时,我把去罗马尼亚看作一种人生挑战和冒险。父母最终同意让我去那里学习。于是,紧锣密鼓学习了 6 个月的罗马尼亚语之后,我申请进入了位于特兰西瓦尼亚的克卢日大学医学院。三年后,我决定前往英国学习。在这几年中,在精神病院工作的经历触目惊心,也让我的内心萌生了某种情绪。我见证了精神病患者的人格如何被瓦解,目睹了拥挤的孤儿院中的孩子如何忍受饥饿和疾病,也亲身感受到这些孩子眼神中的痛苦、绝望、悲伤和脆弱。 刚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时,我很抗拒;但随着咨询的进行,我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内在秘密全盘托出。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关于一个 8 岁的小女孩,她大冬天从精神病院逃走,想去找她的父母。女孩患有抑郁症,6 岁时被父母抛弃在荒野,之后便被送到了福利院。冰天雪地的寒冬,她在外面撑不了太久,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她。我记得,寻找她的大队人马最后空手而归,一无所获。一个月后,他们发现了她,她已经冻死了。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我学医时被安排实习的一家孤儿院,那里的孩子只会无声地哭泣。我记得当时孤儿院有一个房间,里面摆满了婴儿床,大概有 30 张左右,每张床上都有一名几个月到 2 岁之间的婴儿。当我走进房间,屋里的寂静让我震惊了:整个房间非常宁静,鸦雀无声。记得有一次在治疗中,我谈起这段痛苦的经历,我的心理治疗师说:“啼哭是生命的言语。”当一个孩子哭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会有人过来的,有人是爱我的。”但孤儿院的那些孩子中没有一个在哭,也没有一个在睡觉。他们有的坐在婴儿床里,但大部分孩子都仰面躺着,只是呆呆地盯着天花板,活似一具具空空的躯壳。这个片段永远铭刻在了我心里。曾几何时,这些孩子也会没日没夜地大哭大闹,但久而久之,他们意识到不可能有人过来查看自己的,于是就不哭不闹了。这种被抛弃感,我自幼就经历过。儿时,父亲抛弃了我,将我甩给母亲以及后来的继父一起生活。因此,这段记忆是我接受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一大痛点。 我的个人治疗让我得以有一个平台,去探索和挖掘这些人生经历,并搞清楚内在创伤背后的原因。我成长于一个暴躁易怒的家庭,至少是不太正常的家庭。可以说,现在的我之所以善于倾听,正是源于饱受虐待的童年,它使我长久以来背负着一种恐惧感。多年以后,我才在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坦然接受了这一点。当然,跟许多人一样,一开始我并不相信心理治疗师能对我有什么帮助,毕竟多年以来,我都是自己照顾自己的。但通过心理治疗,我意识到自己是在饱受虐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熬过了艰难的两年治疗之后,我觉得自己已经蓄势待发,可以继续好好生活了。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人们在没有接受心理治疗的情况下会产生阻抗,这也源于我们自身的防御体系,自身的个性。跟任何一种防御一样,阻抗能保护我们免受伤害。按照心理动力学理论,阻抗是指来访者试图阻止或抑制那些触发焦虑的记忆或解读侵入到自我意识。 我最初学习的是一种名为认知行为疗法(CBT ,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的心理治疗方法,通常被简称为“CBT”。认知行为疗法强调通过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和自我辩护体系、反思行为和观念来改变心理问题。相比之下,心理动力学疗法往往强调通过审视核心感受和潜意识的过程来进行经验性、关系性和防御性系统的调整。心理动力学疗法起源于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他关于精神分析的理念。简单地说,心理动力学疗法强调早期童年经历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持续影响成年之后的我们。而认知行为疗法更关注目前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过去的问题。 我起初学习过综合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后来在牛津大学又接受了心理动力学从业者的培训,这种复合经历让我获益颇深。牛津大学每个月都会举办一个主题周末,包括技能、生理、性、病理学、创意、可视化、童年经历,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利用痛苦、危机和失败。这就像在我自己身上进行了一场成长和发展的实验,让我得以深刻理解如何才能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疗愈。虽然牛津大学有着很高的学术标准与要求,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全情投入和参与。心理治疗师无法期待来访者抵达那些他们自己都未曾抵达过的地方——这是我认同的哲学观。但我也知道,今天有许多培训机构,包括我之前工作过的教育机构,都没有硬性要求心理治疗师也必须接受个人治疗。 童年创伤和成年后的挣扎是我自己接受心理治疗的侧重点。现在,我会引导来访者要学会原谅自己(和他人),接纳真实的自我,并拥抱自己的弱点,因为正是弱点造就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正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心理治疗,否则我就无法获得这种宝贵的智慧。我遇到了一位心理咨询师,然后拥有了一段改变人生的经历。之后我变得更好了,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释放真实的自我。我所有的应对工具和武器都源于内心,因为心理咨询师教导我,我只需向内就能找到它们。我做到了。我永远感谢他在那段黑暗的艰难时期给予我的温暖与耐心指导,让我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走在阳光之下,从容、镇定,不再为人生的起伏所困惑。这段旅程波澜壮阔,令我终生难忘。 从认知行为疗法转到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学习,源于我自己的观察,因为我发现,尽管认知行为疗法专注的是来访者心理症状的缓解策略,但它并没有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份和关系模式。此外,我很难相信,掌握了一个简单的技能工具箱,就可以真正解决涉及一个人生产中的根本问题,帮助他找到深层次心理问题。但心理动力学疗法探索的正是这类问题,在开始进行心理动力学疗法标志性的情感探索工作时,转移注意力、忍耐痛苦、自我安抚等能力充其量只是一套不错的工具。在本书中,你会发现这两种疗法被交替使用,因为我是一名整合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所运用的方法就是把特定疗法的不同要素结合起来。 1.心理治疗从业者的必读之作。斯泰利奥斯·基奥塞斯以其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深刻的见解,为读者带来了一部心理治疗领域的权威之作。书中的案例分析和治疗技巧对于心理治疗从业者来说,是宝贵的学习和参考资源。 2.情感治愈指南。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情感困扰或寻求自我成长的人来说,本书提供了情绪管理的实用指南,帮助读者学会如何释放和处理情绪,避免情绪对身体和心理的负面影响。。 3.受众群体广泛,实用性超强。无论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学生、还是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价值和启发。书中的案例和建议为读者提供了实际可行的生活实践指南,鼓励读者积极采取行动,实现自我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