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文采舜华(文学及文艺理论卷)/岭南文艺百家丛书
ISBN: 9787549119509
黄遵宪出生和成长在客家之都广东梅州。在家中长辈 和客家历史人物的影响下,自小热爱民族,形成了立志报 国的宏大抱负:“自吾少时,*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 勋名之念。”在他仅57年的一生中,除了在***、维 新变法、外交事务等方面做出的执着努力和杰出贡献外, 还留下了可以代表近代中国人了解和认识*本*高水平的 《*本国志》以及收录在《人境庐诗*》与《*本杂事诗 》中的840多首“新派诗”。黄遵宪在近代诗坛改革运动的 诗人中成就*大,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极力推崇其 诗歌创作“意境无一袭前贤”的独创精神:“公度之诗, 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有志青年:奇士磊落逢荒陬 1848年,黄遵宪出生在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城东 一个五代同堂的官宦之家。祖上因典肆发家,父亲黄鸿藻 弃商从文,中举人后一直在京城和广西当官。黄遵宪是曾 祖母一手带大的。曾祖母出身进士家庭,重视教育,用客 家儿歌对黄遵宪进行启蒙。黄遵宪四岁便进入私塾读书, 很早显示出诗歌天赋,被当地人喻为“神童”。十岁时私 塾先生曾以杜甫“一览众山小”为题令其作诗,他立即破 题:“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前山。”表现了黄遵宪的艺术 天才,也体现了他从小就有的宏伟之志。 1859年、1865年太平天国两次*占嘉应府后,黄家产 业接连*到破坏,家道中落。家庭负担使黄遵宪必须参加 科举进入仕途。然而黄遵宪虽一直盛名在外,在科举考试 中却屡遭挫折。1867年春天,近20岁的黄遵宪通过院试考 入州学,成为员生。同年夏天,赴广州参加乡试落第,作 《游丰湖》一诗,反思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的弊端。21岁创 作诗《杂感》,讽刺当时诗坛对古人亦步亦趋的“六经字 所无,不敢入诗篇”的复古主义,提出了“我手写我口r古 岂能拘牵”的诗歌革新主张,被文学界尊为中国近代“诗 歌革命”的宣言书。 1870年,黄遵宪二赴广州参加乡试,依旧落选。回乡 经过香港、汕头,在香港停留时,不仅写下《香港感怀十 首》,抒发对***的悲痛,还因天津教案一事翻阅《 万国公报》和其他报纸杂志了解真相,又大量阅读介绍域 外的各种书籍,这是黄遵宪正式接触“西学”,思想发生 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1871年,黄遵宪在州学岁考中获得**名,成为廪膳 生。1873年,考取了拔贡生,同年再赴广州乡试,第三次 落榜。但凭借贡生身份,黄遵宪到北京参加乡试。1874年 春,黄遵宪赴京,父亲黄鸿藻此时在京为官,为他引见了 不少广东籍、客家籍的高官大吏。1876年,黄遵宪在烟台 时拜见了李鸿章,得到其“霸才”的称赞。9月,在北京乡 试中,黄遵宪终于考中**41名举人。由于对科举考试已经 深恶痛*,他没有进一步去考进士。当年冬天,清**派 遣翰林院侍讲、广东大埔人何如璋出使*本,何如璋** 欣赏黄遵宪的才华,奏请他为参赞随行。黄遵宪在几年的 南北行走中,眼界大开,意识到“海禁大开,外人足迹如 履户庭,非留心外交,恐难安内”,因此欣然答应,迈出 了走向世界的**步。随使*本:完成明治维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