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萧统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作者: 曹道衡//傅刚|主编:匡亚明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0.52
折扣购买: 萧统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ISBN: 9787305036224

作者简介

傅刚 江苏睢宁人。1956年生。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著有《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魏晋风度》、《昭明文选研究》、《文选版本研究》等书。 曹道衡,江苏苏州人。1928年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研究会会长。著有《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台湾文津出版社)、《汉魏六朝辞赋》(上海古籍出版社)、《南北朝文学史》(与沈玉成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书。

内容简介

从梁武帝的一生看来,前后期的表现颇有不同。在他登上帝位以前,确 实是一个富有文武才艺,却又雄猜阴狠,善弄权诈的政客;也是一个热衷权 势,贪恋女色的人物。但他登上帝位不久,似乎就变成了一个道貌岸然的“ 君子”和虔诚的佛教徒。这种变化是他的内心世界确实发生了变化,还是作 为帝王,他更需要这种伪装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难简单地作出结论。 从梁武帝一贯的性格来看,他确实很会伪装。试想当齐武帝临死之时,如果 王融和萧子良不是对他十分信任,怎能把他和萧懿从守丧中调动出来,委以 “军主”之任?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他在“西邸”时期与王融关系颇深。他 有一首《答任殿中、宗记室、王中书别》诗,显然是永明年为随王咨议参军 离建康去荆州时所作,这里的“王中书”即王融。此诗既为答诗,那么王融 当时有送别之作,当即他那首《萧咨议西上夜禁》诗。再看《玉台新咏》卷 四有王融《古意二首》;卷七又有梁武帝《古意二首》,而且两者的第一首 均咏“飞鸟”或“游禽”;而且二人之作均写妇女的相思之情。可见当年交 情甚深,王融又对他的才能极为欣赏。但王融最后的失败,和梁武帝的倒戈 有很大关系。又如:《南史·梁本纪》上载,建武初年,梁武帝出镇石头时 ,“齐明性猜忌,帝避时嫌,解遣部曲,常乘折角小牛车。齐明每称帝清俭 ,勖励朝臣。”但没有多久,就如《梁书·张弘策传》所载,齐明帝尚未死 去,他已经在那里窥测形势,准备作夺取帝位的“英雄”了。就是对待萧子 恪兄弟的态度上,也说明了梁武帝的心机。他想用某种程度上的优待萧嶷后 裔,表示自己对前朝的宽厚。 在这个问题上,王鸣盛曾指出:“梁武帝本齐明帝之谋主,代为定计, 助成篡弑。后竟弑其子东昏侯宝卷,伪立其弟宝融,而又弑之篡之,并尽杀 明帝之子宝源、宝修、宝嵩、宝贞,又纳东昏侯之妃吴氏、余氏以为妃,乃 舍身奉佛,以麦为郊庙牺牲,一何可笑。”又说:“愚谓帝之信果报,正为 于心有所不能释然者,故欲奉佛以禳之”(并见《十七史商榷》卷55《沈约 劝杀巴陵王》条)。王鸣盛这些话颇为深刻,可谓击中了要害。梁武帝晚年 的佞佛,显然和他早年的所作所为有关。事实是直到近代,许多作恶多端的 军阀,晚年都奉佛,这里有一个心理上自求“赎罪”的用意。不然的话,他 身为帝王,早年亦颇纵欲(如《梁书·范云传》所载余妃事),而后来却吃素 奉佛,连祭祖宗都不用牲畜,就很费解。因为当时的佛教僧侣也不认为帝王 奉佛,一定要遵守严格的戒律。据《高僧传》卷三载,宋文帝曾自称“弟子 常欲持斋不杀,迫以身徇物,不获从志。”求那跋摩说:“夫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 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天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 ,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亦大矣,不杀亦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宋文帝听了自然很高兴。但梁武帝即位后 ,在生活上却类似“匹夫”的“克己苦躬”,而且坚持了几十年,如果没有 王鸣盛说的“于心有所不能释然者”,未必能这样。他大约是自知罪孽深重 ,所以要加倍地“克己”,才能免去“果报”。这种心态大约不全是假。 P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