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原售价: 79.60
折扣价: 51.00
折扣购买: 不可思议的大自然剖面图(全2册)
ISBN: 2023031600798
作者:亚历克斯·伍尔夫 著作方式:著 作者简介: 亚历克斯·伍尔夫,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创作了200多部作品,涵盖自然科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其代表作有《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刘慈欣主编)《太喜欢思考了!》等,且屡获殊荣,包含著名的英国科学教育协会金奖、福尔柯克红皮书奖等。
神奇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通常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它们约覆盖了地球表面71% 的区域,面积约 3.6 亿平方千米。但是,海洋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了解的并不多。事实上,我们对海底的了解甚至还不如我们对于火星表面的了解。 科学家按深度将海洋分为五层。最靠近海洋表面的是真光层,下面是暮光区,接下来是午夜层,然后是海渊,最下面的是海沟。每一层的自然条件不同,比如,光照情况不同,水温高低不一,水压大小各异,动物的食物来源也不一样。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在不同层生活的生物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 潮间带是一片海岸区域,涨潮时在水下,退潮时才显露出来。因此,潮间带的动物既要学会在海水中生活,又要适应在空气中和阳光下生存,还要承受汹涌的海浪的拍打。不过,这些动物们经过不断进化,早已适应了这样严酷的生存条件。 赭色海星:潮水退去后,赭色海星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此时它们依然能够存活,最长可达 8 小时。赭色海星以贻贝、螺和藤壶为食,被称为基石物种,因为这种动物能影响许多其他物种,有助于维持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 贻贝:贻贝生活在潮间带的狭窄地带。如果距大海太远,贻贝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如果距大海太近,它们又很容易成为海星的猎物。因此,位于海岸区域的潮间带成了贻贝理想的住所。为了不被太阳活活晒死,贻贝成群聚集生长—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尽量不让阳光透射进来。 热带雨林: 翻开这本书,开启一趟精彩的热带雨林之旅,从雨林的顶层到底层,一层一层去探索吧!观察栖息在各层的奇妙动物,了解它们是怎么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活的。 亚马孙雨林的露生层是众多鸟儿的家园。在露生层生活的鸟儿能够自由自在地在森林上空盘旋,它们会俯冲而下捕捉猎物或攫取植物为食。 在露生层,鸟巢的位置高,不易遭受到从下面爬上来的食肉动物的攻击。角雕和白尾 雕是这一层的顶级捕食者。 白尾 (kuáng)雕:这种猛禽喜欢在露生层捕食,这一层树木较少,不会影响白尾 雕展翅高飞。它们在空中盘旋,扫视周围的环境,伺机向猎物发动攻击。白尾雕以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为食,鸟类和昆虫也是它们的食物。 林下层的植物大多叶子很大,正因为如此,从茂密的林冠层中透出的少许阳光和滴下的少许雨水,都能被它们充分吸收。气生植物依附在树木上生长,从空气中汲取养分。藤蔓植物则缠绕着附着的树木,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向林冠层。 香蕉树:林下层是香蕉的乐土。它不高,但生长速度很快。它的叶子很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面上有许多纹路,像一条条管道将雨露输送到根部。香蕉的根系发达,根须四处伸展,能延伸 5.5 米的范围,从土壤中汲取大量的养分。 可可:在林下层,可可茁壮成长,可可脆弱的种子能避免阳光的暴晒和狂风的肆虐。可可结出的果荚,会吸引一种蠓前来安家,而为可可授粉的任务,也主要是这种蠓完成的。把可可的种子烘干后再研磨成粉末,就可以用来做巧克力了。 1、一套书览尽震撼的海洋、雨林奇观。全书共60幅大自然生态图景,约200种珍稀物种;带你深潜万米海底世界,穿越百米热带雨林,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2、独特“从顶端到底部”圈层结构,以“刻度尺”度量生存范围,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海底和雨林世界。独特的圈层纵切面,直观清晰展现生态层次关系;每个对页右侧为一个刻度尺,图示动植物处纵向空间范围,所有页面展开可成为一个大自然的“身高尺”,一目了然地看到栖息在不同空间的物种。 3、领域专家权威审校,确保每个细节的准确性。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牛翠娟,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马清温,分别为本套书作审读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