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风气(鲁迅文学奖获奖散文典藏书系)

先前的风气(鲁迅文学奖获奖散文典藏书系)
作者: 穆涛|责编:胡金媛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先前的风气(鲁迅文学奖获奖散文典藏书系)
ISBN: 9787570226047

作者简介

穆涛,1963年8月生于河北廊坊,1993年4月由河北省文联《长城》杂志调到西安《美文》杂志,1998年起任《美文》副主编,主持常务编刊工作。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贴专家。《先前的风气》一书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和\"2014年中国好书\"。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内容简介

信史的沟与壑 从道德一词的瘦身说起 按旧说法,书分四类,“经、史、子、集”。以前 的读书人主要读经史,经史是课本,子集是辅助教材, 是课外读物。经史也有分别,经是基础讲义,史是专业 课程,先习人事,再练世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 士”,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经是常道,世事变迁,但人 的基本东西不会变,且会持久鲜亮。读经就是卫道,找 天地人的大道理。读史是找德,德是什么?“德者得也 ”,行到有功便是德。“天之大德曰生”,繁衍后代是 最大的德行。但德也是有局限的,比如那个“好”字的 结构,女有子为好,妇人得了儿子才是好。还有明人陈 眉公的那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德的旧观念 。笼统地说,德是高尚行为的结果,在一个朝代里,哪 些行为是高尚的?哪些行为是卑劣的?不是这个朝代里的 人可以定论的,有权有势也不行,皇帝说了也不算,这 就是史的价值所在。道和德这两个字最初是分开来讲的 ,不是一个词。到了唐朝,因为一部书,才把这两个字 黏合在一起,唐朝尊崇道教,把《老子》一书奉为《道 德经》,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达到顶峰。李隆基是很会 恋爱的皇帝,也很智慧地热爱老子,他把《道德经》视 为治理国家的理论根基,不仅随身读,还御笔注疏。他 的智慧之处在“取之于真,不崇其教”。他喜欢老子的 三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 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为所欲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李隆基一度 是有为的贤明皇帝,他创造了“开元盛世”,政治清明 ,百姓殷实富足。但到了晚年,又背离了老子这三句话 ,才有“安史之乱”爆发,强大的唐朝由此走向下坡路 ,渐行渐衰。 道德一词进入现代汉语,被彻底瘦身了,专门指人 的修养,传统文化里的有机成分被拧干,仅剩下一个皱 巴巴的皮囊,除了一点点液体,什么也装不进去了。 历史的学名叫“春秋” 历史的学名叫“春秋”,这是圣人的譬喻,“仲尼 厄而作《春秋》”。孔子为什么把历史叫“春秋”,而 不叫冬夏?我琢磨出这么几层意思。 一、当时是小国政治年代,叫诸侯国,只是比今天 的县稍宽敞些,人口也稀疏。据行家估算,当时全国仅 二千万人口,比今天的台湾人口还要少四分之一。但是 国家数量多,西周时期最多将近八百个,仅山东就有四 十多个,周室东迁后,《左传》有记载的仍超过一百二 十个。小国寡民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过日子,如危地里 的庄稼,春种秋收,得一茬是一茬,说不出可持续发展 的松心话。如果当年也是今天的一统天下,有九百六十 万平方公里的地大物博,凭孔圣人的智慧,不会叫春秋 的,会换另外的视角,可能会叫天空,或海洋什么的。 二、冬夏两季表层的东西多,春秋两季深层的变化 多,不确定因素多。物如此,人和社会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