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史集刊(第5辑)](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9/20231113190708307.jpg)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65.36
折扣购买: 中国中古史集刊(第5辑)
ISBN: 9787100161800
李军,1979年6月29日生,河北省肥乡县人。200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2008年7月至今,任职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1年4月,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同年11月,被遴选为中国史学科硕士生导师。2012年,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15年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历史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的王肃 仇鹿鸣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两书成于抗战军兴期间, 虽篇幅精炼, 但奠定此后中文世界学者理解中古史的基本框架, 为治史者所必读。 其中《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 云“微仿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 首章备致详悉, 后章则多所阙 略”, 开宗明义地指出隋唐制度的三源: 一曰(北) 魏、(北) 齐,一曰梁、 陈, 三曰(西) 魏、 周, 接下来分别从礼制(附都城建筑)、 职官、 刑律、 音乐、 兵制、 财政六方面证成其说。 根据陈寅恪的看法, 承北周而来的隋虽然最终完成一统, 但西魏、 北周在隋唐制度三源中反倒是影响最小的, 更具影响的是北魏、 北齐及梁、 陈两源, 而北魏、 北齐一源的渊源有二: 河西一隅保存的汉魏旧制,二是北奔南人带来东晋南朝之礼乐制度, 其中尤重视王肃的影响。 陈寅恪抉出王肃北奔对于北魏制度建设的作用, 无疑是其孤明先发, 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 常被后学引及。 但陈寅恪提出此说的背景, 似不见有人查考, 实有值得发覆之处。 王肃, 传见于《魏书》及《北史》, 但王肃对北魏制度建设的影响并不见于《魏书》 本传, 而系李延寿编纂《北史》 时所增益,“自晋氏丧乱, 礼乐崩亡, 孝文虽厘革制度, 变更风俗, 其间朴略, 未能淳也。 肃明练旧事, 虚心受委, 朝仪国典, 咸自肃出”( 《北史》 卷 42《王肃传》,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第 1540 页。), 这一段《北史》 新增的文字成为陈寅恪立说最重要的凭依。 无疑这一关于王肃功业总括性的评述并不见于北魏国史, 李延寿增补所依据的史源虽不明确, 但大体可以推知出自南朝的史籍。 最早提及此事的是《南齐书?魏虏传》:“是年,王肃为虏制官品百司, 皆如中国。 凡九品, 品各有二”。( 《南齐书》 卷 57《魏虏传》, 中华书局 1972 年版, 第 998 页。) 此说后来在南北交聘, 使者互争短长的场合中亦被引为谈资: 太清二年,(徐陵) 兼通直散骑常侍。 使魏, 魏人授馆宴宾。 是日甚热, 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热, 当由徐常侍来。” 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 为魏始制礼仪; 今我来聘, 使卿复知寒暑。” 收大惭。 (《陈书》 卷 26《徐陵传》, 中华书局 1972 年版, 第 326 页。) 李大师、 延寿父子撰南北史, 大体据南北朝各史删润, 增益之处不多, 以《王肃传》 为例, 仅增加此一节, 甚至连史臣曰亦全搬《魏书》。(《魏书?王肃传》:“王肃流寓之人, 见知一面, 虽器业自致, 抑亦逢时, 荣任赫然,寄同旧列, 美矣。”《北史?王肃传》:“王肃流寓之士, 见知一面, 荣任赫然, 寄同旧列, 虽器业自致, 抑亦逢时之所致焉。” 其实从史臣曰来看, 北魏史臣亦未将王肃视为制礼作乐式的人物。)李大师编纂南北史的起因便是“常以宋、 齐、 梁、 陈、 齐、周、 隋天下参隔, 南方谓北为‘索虏’, 北方指南为‘岛夷’。 其史于本国详, 他国略, 往往訾美失传, 思所以改正”( 《新唐书》 卷 102《李延寿传》,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第 3985 页。), 或因此有意平衡照应南北双方的记载(如其在《北史?王肃传》 开头提及“父奂, 齐雍州刺史,《南史》 有传”, 亦存互相照应之意。), 故将此说补入《北史?王肃传》。 南北方由于处于敌对状态,《岛夷》、《魏虏》 各传保留的记载, 较之于南北朝的国史虽有直书不讳的一面, 但亦有得自传闻或夸耀本朝、 贬低对方的一面, 学者对其可信度往往去取不一。 (即便陈寅恪本人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一书中也前后尺度不一, 论述王肃的作用时, 则笃信《魏虏传》 的记载, 但在“都城建筑”部分便不取《魏虏传》, 认为洛阳模仿建康者仅宫殿本身, 而整个都市规划另有平城、 河西二因子。)既然关于王肃为魏制礼作乐的记载来自南朝史乘, 其可靠性似需做进一步的辨析。 中古史前沿成果荟萃,青年才俊力作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