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现场 (译文纪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宫下洋一 18岁只身赴美,就读西弗吉尼亚大学外语学院。毕业后,进入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研究生院,获国际学硕士学位、新闻学硕士学位。掌握法语、西班牙语、英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等多门语言。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中心,在世界各地取材。代表作有《寻找卵子:探访世界不育、生殖医疗现场》(获小学馆非虚构文学大奖优秀奖)等。\\\\\\\"
内容简介
“道丽思,准备好了吗? ” “嗯……” 突然,英国老妇人的蓝 眼睛里,滚落出大滴的泪 珠。她用已经被右手握得 皱巴巴的纸巾擦拭着眼角 ,颤抖着用尽全身的力气 喃喃地说道: “呜呜,对不起。我明明 早料到会这样……” 老妇人仰卧在倾斜成30 度左右的床上,女医生普 莱西柯一边微笑说“不要紧 哦”,一边开始提问。 “请告诉我您的姓名和出 生年月日。” “道丽思·赫兹(化名) ,1934年4月12日。” “您为什么会来这里?” “去年,发现得了癌症。 我不希望今后在检查和吃 药中度日。” “您不想检查,是因为迄 今为止已经尽最大努力生 活过了吗?” “是的,我的人生非常棒 !我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人 生。我曾经想过,如果生 活不能随愿了,那个时候 就是我人生的节点了。” “我给您扎吊针,把流量 调节器固定在您的手腕上 ,您知道打开开关会发生 什么事情吗?” “知道,我会死的。” “道丽思,做好心理准备 后,随时都可以打开哦。” 此时,老妇人想到了什 么呢?是人生的落幕?还 是与10年前逝去的丈夫在 天国的再会?她微微地吸 了一口气,亲手打开开关 ,轻轻地闭上了眼睛。 普莱西柯对老妇人小声 说道: “已经没事了。再过一会 儿就轻松了。” 15秒、16秒、17秒…… 20秒过去后,老妇人半张 着嘴,躺在枕头上的头部 无力地垂向了右侧,仿佛 在电视机前打起了盹一样 。 2016年1月28日上午9点 26分。瑞士西北部巴塞尔 的某个小公寓里,普莱西 柯的协助自杀结束了。 我坐在离老妇人3米远 的沙发上,目睹了整个过 程。我停下笔,合上记录 本,最后关掉录音笔的电 源,抬起了莫名沉重的腰 部,试着向已经咽气了的 老妇人靠近了几步。 我探向她的面庞,几分 钟前她还笑容满面地讲述 着西班牙旅游的趣闻。她 完全停止了呼吸。她不是 痛苦地完成了自然死亡, 而是,刚刚,在这里,亲 手往自己的血液里下毒, 在“别人的守护中自杀了”。 ——这是在我默默坐在 沙发上的时候发生的吗? 我不应该劝说她不要这样 做吗? 她去世之后,我 被一种身临犯罪现场的心 情所包围。最终,我什么 也没能为她做。在如同见 死不救的状态下,我呆立 在老妇人的身旁,唯有献 上祈祷,扮演着为自己“赎 罪”的角色。 道丽思·赫兹,享年81岁 。她已是永远逝去之人了 。 说到我参与道丽思临终 的契机,不得不追溯到我 与普莱西柯的相识。2015 年11月,我开始准备探访 世界各地的安乐死与协助 自杀的现场时,最早接触 的是瑞士的大型协助自杀 机构。我试着向世界上很 多名人为了迎接死亡而前 去的“DIGNITAS(尊严)” 和瑞士国内最大的“EXIT( 解脱)”等两个机构发送了 采访申请书。可是,两周 过去了,也没有回音。我 急忙上网反复搜索,看看 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协会或 机构。于是我了解到有一 个叫“LIFE CIRCLE(生命 循环)”的机构,虽然规模 不大,但运营和组织形态 最接近“EXIT”。“LIFE CIRCLE”的负责人是58岁 的家庭医生艾丽卡·普莱西 柯。她很快回信,向我提 出了一个条件:请读完我 写的书,再来采访。 P1-3 \\\\\\\"【编辑推荐】: 医学是为延长人类寿命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以“死”为目的的医学的历史则不过数十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安乐死”逐渐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安乐死是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合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抱着这些疑惑,记者宫下洋一踏上关于安乐死的采访之旅。 人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会考虑放弃生命?人的自由是否包括“放弃自由的自由”?生与死是一体两面,“人为何活着”与“人为何想死”紧密相连,这样的终极话题,永远没有唯一的答案,我们也永远不会停止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安乐死现场》提供了思考的多向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