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出口贸易的历史变迁与竞争力研究

景德镇陶瓷出口贸易的历史变迁与竞争力研究
作者: 韩静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5.40
折扣购买: 景德镇陶瓷出口贸易的历史变迁与竞争力研究
ISBN: 9787577202761

作者简介

韩静(1982-),浙江萧山人。200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8-2019年于浙江大学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和陶瓷贸易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一、供给视角下贸易理论与陶瓷贸易 1.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重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嘉图(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提出,贸易双方在生产商品时生产技术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进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差异。因此,各国应发挥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但是在现实中,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只能揭示部分商品贸易产生的的原因,因而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分析国际贸易的成因成为国际经济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各国比较优势的主要产生于资源禀赋和生产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国应该按照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来进行生产,发挥本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生产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 田子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年]。 陶瓷贸易的产生,尤其是瓷器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资源禀赋和生产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众所周知,陶器是石器时代的产物,世界广大地区都有陶器的文化遗址,然而却并非所有产陶区都能生产瓷器。陶瓷向瓷器的转变需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技术演变,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这些技术演变的国家,因而开始悠久的陶瓷外销历史。传统贸易理论从相对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的差别方面分析了不同经济之间的产业间陶瓷贸易,但对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差异很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产业内陶瓷贸易的解释力很弱。 2.规模经济理论 1987年保罗·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抽象出来作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决定因素,标志着传统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的转变。而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的存在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自此,国际贸易形成了两种不同弄的国际分工渠道:一种如要素禀赋理论所揭示的,由于资源或技术的差异而展开国际分工,如清中期以前的中国陶瓷贸易;另一种是由于规模经济所引致的相对比较优势而展开的国际分工,如当代的中国陶瓷贸易。前者更有效地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现象,而后者解释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呈现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厂商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成本优势,而这种成本优势可以通过内部规模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获得。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增加,分摊到单位成本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平均成本会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整个行业规模扩大,企业的集聚效应降低了市场的交易费用,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下降。从现实情形看,陶瓷贸易中也也存在着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3.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同一产业部门间进行的以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产品交换行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主流是生产要素比例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进行的产业内双向贸易。针对这一现象,1975年,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从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入手,系统提出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后,学者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了各种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如新张伯伦模型、兰卡斯特模型、布兰德模型、克鲁格曼模型等,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该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 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石。格鲁贝尔(Grubel)和劳埃德(Lloyd)指出,异质性产品是指同类产品,但在实物形态上存在差异,如质量,性能,规格,商标,牌号,设计,款式等不同,甚至每一种产品在其中每一方面存在细微差别。从消费者偏好来看,消费者有多样化的偏好,即相较于消费一种商品,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多样化产品。产品的异质性正好可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层次、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需求。而陶瓷产品正是如此,即便是同一款白瓷,在不同的产地由于烧制工艺和原料选择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如德化白瓷胎骨细柔坚致,胎釉质感美妙,色泽温润明亮,形体晶莹剔透,凝脂似玉,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而景德镇的白瓷由于瓷胎含铁量高,烧制后呈现的不是纯粹的白,而是青白色,有白如玉的美称。此外,不同产区的陶瓷,其制造工艺和设计理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呈现出陶瓷成品也各不相同。陶瓷产品的异质性正是陶瓷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 4.企业异质性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都在给定代表性同质化企业的简单理想假定基础上进行延伸分析,但现实情形是,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生产率差异,资本密集度差异以及技能差异(Yeaple,2005),这些异质性最终导致各企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Melitz(2003)指出,由于存在固定贸易成本,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进入国际市场。在多样化的消费偏好、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等假设条件下,企业通过自我选择效应来实现产业内“达尔文进化的过程”,出口只发生在少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中。 出口企业在多方面不同于非出口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基于企业层面生产和贸易数据的微观经验研究发现,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大不相同,较之后者,前者表现出生产规模更大,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更高,技术和资本更为密集等各种显著特征。Bernard and Jensen(2003)通过美国样本最早开始对该问题的经验分析,此后,Helpman,Melitz and Yeaple(2004)以及Bernard etal.(2003)对美国企业的考察,发现1992年美国所有制造企业中,企业规模的标准偏差是1.67,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偏差是0.75。HMY(2004)显示美国最大的1996家企业中出口企业比不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出39%。上述这些产业内各企业间生产规模、生产率等各方面特征的显著差异被称之为企业的异质性。Wagner(2007)则认为,从实证的角度,除了生产规模和生产率有差异之外,企业的异质性还应体现在企业历史、人力资本、资本密集度、所有权等各个方面[ 赵永亮,朱英杰.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经济学家,2011.09.]。 从景德镇陶瓷产业来看,从事陶瓷生产的企业6、7000家,但不是所有的陶瓷生产企业都涉足出口贸易,只有不到1%的企业涉及陶瓷产品出口及转口贸易事宜。与非陶瓷出口企业相比,陶瓷出口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更大,自动化率、劳动生产率普遍更高,具有明显的技术和资本特征。 本书深入研究了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口贸易的乘数作用,复兴千年古镇,将景德镇建设成为促进全球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和高端陶瓷文化贸易出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