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传统文化与人格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作者简介
无
内容简介
刘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是因为 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指出,“论 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 如萧何;论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 如韩信”,正是因为了解了自身的不足,才重用了 张良、萧何与韩信三位人中豪杰,这才是取得天下 的原因。相比之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 谁胜谁负,自然分明。 做“自知者”,相比于知人更难,犹如点燃一 盏灯,灯光可以照亮整个屋子,但是灯下面的地方 经常幽暗不明,这种现象俗称为“灯下黑”。人也 如灯一样,在虚荣心控制下,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缺 点与不足,或自视清高,无视他人优点;或目光短 浅,不能正视问题,以逃避的态度面对困难。可以 说,历代都出现过类似的人物;因逃避责任,最终 导致灾祸的发生。如杨修恃才傲物,放荡不羁,听 不进良言忠告,最终招致杀身之祸;崇祯皇帝刚愎 自用,至死都认为是“群臣误我”。与之相反,刘 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打天下,是源于 他的自知。自知是对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评 价过高,就会自大自满,评价低了,就容易自卑丧 气,只有称量准确,才是自知之明,对一切才能了 然于心,恰如《吕氏春秋·用众》云:“物固莫不 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所以,客观而公正地 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才是自知。 认识自己实非易事,因而,当别人指出自身的 问题时,无论是严肃的批评,还是善意的忠告,我 们都应满怀感激之情地虚心接受,勇于改过,绝不 能耿耿于怀,敷衍了事,反抗狡辩,更不能记恨在 心,寻机报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对你关怀 备至、真心相待的人,才肯指出你的不足,主动劝 说你。这些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甚至是陌生 人,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才会婉言相劝。《战国策 ·齐策一》记载了邹忌与齐威王的一段对话: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 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 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 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虽身高八尺有余且仪表俊美,但他深知自 己比不过徐公,也知道其妻、妾乃至客人均说自己 美于徐公是事出有因,由此推断出齐威王所受蒙蔽 更深。齐威王非常赞同邹忌的观点,并通过奖赏的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