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常见病经穴按摩疗法/现代家庭实用保健书系

图解常见病经穴按摩疗法/现代家庭实用保健书系
作者: 王少臣
出版社: 上海科普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4.30
折扣购买: 图解常见病经穴按摩疗法/现代家庭实用保健书系
ISBN: 978754275544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穴位的分类 人体上分布的穴位繁多。根据古代针灸典籍和现 代针灸文献的记载,穴位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经穴 属于十四经脉上分布的穴位,统称为“经穴”, 约有361个。 (2)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是十四经脉以外的穴位,故称为 “奇穴”,约有200多个。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其部位不定,也 无一定名称,它是病变部位的明显压痛点。古人称为 “以痛为俞”。 (4)新穴 指近年来我国医务人员通过医疗实践,不断探索 、总结而发现的 “新穴位”,这些穴位古籍未有记载,是近年才发现 的经验有效穴位, 故称为“新穴”。 3.穴位的基本特性 穴位又称经穴,在《黄帝内经》里称气穴,是经 络学说的重要部分。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性: (1)输注气血 穴位,在《黄帝内经》里的论述,说它的功能特 点是“脉气”所 发和“神气”游行出人所在。经络理论认为,脉气为 经络之气(经 气),包括对气血运行起主导作用的“宗气”和“神 气”。穴位是经络 之气散发于体表的出入部位,它与经络、脏腑、气血 均有多层次的、密 切的联系。不能把穴位视为孤立、静止的位于体表的 一个“点”,而应 视其为经络之气和脏腑气血相互贯通的具有活动变化 的穴道。在生理 上,具有输注气血的特异性功能。 (2)反映病痛 经穴与经络、脏腑之间,具有生理和病理上的多 层次联系。当 疾病发生时,具有反映疾病的特性。早在《灵枢·九 针十二原》中 就有记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 出,明知其原, 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在《灵枢-背俞》又有 论述:“按其 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些记载及后世对 阿是穴(压痛 点)的运用,都说明人体脏腑发病时,就会沿着相关 的经络传至体 表穴位,即《黄帝内经》所说“有诸内,必形诸外” 的内外相应原 理,这就说明穴位具有反映病痛的特性。近年来,临 床上运用“经 穴压诊”、“经穴望诊”、“经穴知热感度测定”、 “经穴导电量测定” 等诊断方法,都是经穴诊断的进化和发展,其机制就 是穴位反映病 症特性的具体运用。针灸临床已经证明,经络穴位( 经穴)与非经 络、非穴位的反映特性有显著的差异,说明穴位与非 穴位、一般穴 位与特定要穴、有关经络的穴位与无关经络的穴位, 在反映内脏疾 病的功能方面,是有相对特异性的。这种特异性随着 经络所属的脏 腑和穴位性能不同而有所差异。其机制是由于穴位反 映特性与经络 和脏腑之间存在多层次的、病理性的密切联系。 (3)防治疾病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和穴位都具有反映内脏疾病 的功能,而经络与 穴位又是疾病的反应部位。所以中医针灸、推拿、按 摩、气功、针刺麻 醉(简称针麻)等防病、治病方法,都是通过对穴位刺 激而收到良好 的治疗效果。这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记述: “刺之要,气至而 有效。”其之所以有效,主要是穴位具有防病治病的 功能。当发病时, 通过刺激穴位使之“得气”和“行气”,以激发经络 之气,调理脏腑气 血的功能,达到宣通气血,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补 虚泻实,使失去平 衡的病理变化,恢复成正常的生理状态,从而维护身 体的健康。针灸、 按摩等疗法,就是以刺激穴位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特定要穴 十四经脉的穴位,有些穴位是根据其特殊功能而 命名的,称为特定 穴,又称特定要穴。如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俞穴 :井穴、荥穴、俞 穴、经穴、合穴等:还有原穴、络穴、郄穴及下合穴 等。在躯干部位有 脏腑背俞穴、胸腹部募穴、八会穴和交会穴等。这些 特定要穴与脏腑、 经络、上下、内外有密切联系,互相通应,并有临床 诊断和治疗的双重 功能。本书着重讨论与经穴疗法有密切关系的特定要 穴,分别简介 于下: (1)原穴 十二经原穴,是脏腑原气流注所经过和留止的穴 位,与人体内脏腑 原气密切相联系。《难经》指出:原穴是脏腑经络之 原气驻留的部位, “原气起于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五脏六腑, 输注人十二经脉”, 其气集中的部位就是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五脏之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 知五脏之害矣”, 是指诊察十二经脉原气盛衰现象,能推断脏腑的疾病 。在临床上应用诊 察原穴处的压痛、皮下组织变异(结节、条索样物、 凹陷、隆起)、温 度异常等,可以用来诊断相关经络和内脏的疾病(图 1-18)。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