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国学经典

传习录/国学经典
作者: (明)王阳明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传习录/国学经典
ISBN: 9787516806609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上卷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 盖先儒②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 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 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者也③。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 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 先生居夷三载④,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⑤固已超入圣 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 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 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 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 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 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 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 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 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 余杭人,是王阳明最得意,也是第一位门生。王阳明 的妹夫,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 的“爱”即徐爱的自称。②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 熹。③“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 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④居夷三载:正 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 后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 尚未开化,所以称“夷”。⑤精一之功:为精纯的功 夫的意思。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 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王阳明先生对于《大学》当中“格物”等观点, 全以郑玄作注、孔颖达作疏的《礼记·大学》为准, 即朱熹等大儒们认为是误本的那一版本。开始听说时 我感到十分惊讶并且对先生的学说抱有怀疑。后来, 我用尽心力,综合起来后进行参照对比,再向先生本 人请教。最后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像水之寒冷,又像 火之热烈。正如《中庸》中所说的,后世出现的圣人 也不会怀疑它的正确。先生的睿智与生俱来,并且他 为人和蔼、坦荡、平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知道 先生年轻时豪迈不羁,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的修习, 受过佛、道两家学说的熏陶,乍一听到他的学说,都 把它视为标新立异、荒诞不经的言论,不再深加探究 。孰知先生在贬居贵州的三年当中,经历了艰难困苦 的环境,修身静虑,精纯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进入 了绝妙的境界,归入中正之旨。 我日夜在先生门下修习,聆听他的教诲,认为先 生的学说刚接触时会感觉浅易,而越是深入研究越觉 得十分高深。表面粗疏,但认真探究就越发感到精妙 。接近时好像浅近,但深造时就觉得无穷无尽。修习 十几年来,我自己觉得还没能窥探到它的边缘。当下 的学者,有的与先生仅仅有过一面之缘,从没有听过 先生的学说,一开始就先入为主地怀着轻视、偏激的 心理,还没有仔细交谈便根据传闻草率地妄加揣度, 做下了臆断。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 跟随先生的学生们,听了先生的教诲,也是大都遗漏 得多而学到的少。就好比相马的时候,仅仅看到了马 的性别、颜色等表面情况,却漏掉了识别千里马的关 键特征。因此,我把先生平日里的教诲尽悉记录了下 来,给同学们传阅,然后共同考核订正,以免辜负先 生的谆谆教诲。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