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国菜(第二版)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国菜(第二版)
作者: 戴爱群 张婕娜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国菜(第二版)
ISBN: 9787807682899

作者简介

戴爱群,美食家,著有《春韭秋菘——一个美食家的寻味笔记》《春韭秋菘二集——四十年饮食生活杂记》,与人合著有 《先生馔——梁实秋唐鲁孙的民国食单》《左持螯,右持杯——蟹馔与漆艺的对话》。 张婕娜,曾经的媒体人,资深美食编辑。 王同,资深职业摄影师,从明星到静物广告,拍摄题材广泛。

内容简介

拔丝山药 我孤陋寡闻,除了中餐、日餐,没见过其他国家的厨师以山药入馔的。 中国人吃山药的历史很早,由于薯、芋等块根、块茎类植物容易种植,产量高,烹饪简便(抛入火中烘烤即可) ,富含淀粉,曾是早期人类的重要主食。山药古称薯蓣,又称山芋、玉延、薯药、山薯、白苕,别名多,与两次改名有关:第一次为避唐代宗李豫讳,改称薯药;后因宋英宗名赵曙,又改称山药。后世有些帝王头脑清楚,给儿子起名专用生僻字眼,以免影响百姓生活——连吃个山药都不得安宁,还不知道背地里怎样骂昏君呢。 山药的妙处一是色白如雪,而且熟后半透明,玉白脂润;二是富含黏液,口感幼滑。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特别适合做甜菜——咸着吃也不犯法,只是埋没了它的长处,显得平淡无奇而已。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特有的甜食,料理“糖活”的技巧也五彩缤纷,像鲁菜这样热食的“拔丝”却独一无二。在鲁菜名厨手里,可以拔丝的食材多得很——山药、红薯、土豆、苹果、樱桃、莲子、橘瓣、葡萄、豆沙,甚至冰淇淋、肥猪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白糖曾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妇女“坐月子”的营养品不过是鸡蛋、红糖,农村老太太一辈子就是爱喝个白糖水,上海地区家里来了贵客要上一碗加糖的酒酿水泼蛋,富贵如《红楼梦》里大观园的薛宝钗送林黛玉燕窝附带一包白糖,曹雪芹也要大书特书, “拔丝”之类的甜菜受到重视和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时兴减肥,一般餐厅的菜单上也就难觅“拔丝”的踪迹,何况它对厨师而言还有一点难度呢? 拔丝山药最早见诸清人薛宝辰著《素食说略》 ,做法与今人无大异,唯强调要用冰糖, “以白糖炒之,则无丝也” ,如今却多用绵白糖,不知何故?薛著又云: “京师庖人喜为之” ,说明这种烹饪技法清末已经在北京风行了。 品鉴解读,颇具文人之趣; 关键技术环节,点出菜肴的成败细节; 厨师心得,凸显出多年的功力; 葱烧海参、九转大肠、芙蓉蟹粉、生炒甲鱼、三元牛头、堂灼螺片、黄焖鱼肚、竹笋腌鲜、冰糖湘莲、太极芋泥、石耳炖石鸡、西湖醋鱼……摄影师游走大江南北创作的美食作品,诱人馋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