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

僵尸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 贺祥民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僵尸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
ISBN: 9787516430385

作者简介

贺祥民,南昌工程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副教授。目前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1项,主持其他省级课题4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研究项目2项。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50余篇。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 论 一、僵尸企业的产生根源 “僵尸企业”的概念最早是由 Kane(1987)提出的。它是指由于银行或政府的外部支持而没有破产的资不抵债、陷入困境的企业。僵尸企业现象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如日本(Caballero et al.,2008)、韩国(Hoshi and Kim,2013)和美国(Hoshi and Kashyap,2010)。僵尸企业同样存在于欧盟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Storz et al.,2017)。银行掩盖不良贷款损失的不良动机被认为是“僵尸企业”出现的重要原因(Hoshi and Kashyap,2010)。另一个原因是政府的监管放松和支持(Jaskowski,2015)。在保就业压力下,为了保障社会稳定及促进经济增长,政府会放松监管,纵容银行的不端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决策,以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给予直接补贴,以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从而延续了僵尸企业生存(Huang and Zhang,2018)。 已有文献还从企业自身和对其他企业的溢出效应两个方面探讨了僵尸企业的影响。首先,僵尸企业本身占用了大量的信用资本、权益资本、劳动力等资源,而经营效率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Banerjee and Hofmann,2018)。其次,僵尸企业具有影响正常经营企业的溢出效应。在总资本有限的前提下,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金会导致非僵尸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增加(Kwon et al.,2015),从而抑制非僵尸企业的正常投资(Caballero et al.,2008)。僵尸企业往往采用降低产品价格和提高工人工资的恶意手段,严重扭曲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这将使非僵尸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威胁,并阻碍新的潜在市场进入者。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和制度背景下的外部支持可能会扭曲僵尸企业的行为,从而放大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僵尸企业往往得到了政府支持,大多数银行都是国有的,政府经常干预银行的信贷决策(谭语嫣等,2017)。例如,僵尸企业的有息负债从 2009 年的 700 亿元左右增加到 2016 年的 4000 亿元,增加了近 5 倍。此外,政府经常直接补贴僵尸企业。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数据,僵尸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已从 2009 年的 10 亿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105 亿元,2016 年累计金额已超过 446 亿元。在政府补贴和银行信贷的双重支持下,僵尸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较高水平(方明月等,2018)。 二、广泛存在的僵尸企业 什么时候一家企业就成了僵尸企业呢?僵尸企业的评价标准可以是非常宽泛的。一般来讲,企业长期缺乏盈利能力,这是一个判断僵尸企业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当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第二个标准是年龄:年轻的公司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投资项目产生回报,前期可能面临利润回报降低,甚至亏损,导致无法偿还债务。最后,低预期盈利能力是僵尸企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僵尸企业一般不仅目前盈利能力低下,预期的盈利能力也是低下的。 僵尸企业具有广泛存在性,在转型国家、发达国家和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均广泛存在,而且进入 21 世纪以来,僵尸企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在出现经济危机时,僵尸企业所占的比重更高。Banerjee 和 Hofmann(2018)利用 14 个发达经济体的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所占的比重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 2% 左右上升到 2016 年的 12% 左右,僵尸企业的累积是由于这些企业长期处于僵尸状态,而不是通过破产恢复或退出。 三、僵尸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 此前的研究发现,僵尸企业可能会削弱经济绩效(Caballero et al.,2008;Adalet McGowan et al.,2017; 谭语嫣等,2017;Wu et al.,2022)。僵尸企业缺乏生产能力,并且可能通过锁定资源而排挤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所谓的“拥堵效应”)。具体来说,一方面,它们通过竞争压低了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它们通过争夺资源,提高了这些企业的工资和融资成本。 平均而言,僵尸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同行,僵尸企业的生产率分布明显向低端转移,即向左移动,这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尤其明显。僵尸企业的增加对整个经济生产率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国家僵尸企业比率的增加对于整体经济的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Banerjee and Hofmann,2018)。 四、本书的研究意义 本书的理论意义在于:区别于以往研究主要从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治理等角度考察僵尸企业的负向作用,本书的研究将有力拓展有关僵尸企业对转型国家的负向作用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为深入考察僵尸企业的不利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原因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这对于拓展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充实僵尸企业理论及完善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均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在中国情境下促进僵尸企业处置的制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政府进一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本书的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政府评估目前僵尸企业的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及时出台各项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僵尸企业处置,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本书的结构 本书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第二章僵尸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与研究相关的理论,包括融资约束理论、要素错配理论、创业理论和就业创造理论。剩下的章节为实证研究部分,第三章为僵尸企业对工业就业增长的影响;第四章为产业多样性、僵尸企业与城市加总就业;第五章为僵尸企业、产业集聚与创造性破坏;第六章为僵尸企业对创业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第七章为僵尸企业、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创业;第八章为僵尸企业对出口绿色技术复杂度的异质性影响;第九章为产业融合、僵尸企业与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第十章为僵尸企业、空间集聚环境与企业创新持续性;第十一章为全球价值链参与是否有助于企业去僵尸化。 僵尸企业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其对工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僵尸企业的合理处置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不同于以往文献主要研究僵尸企业对创新、产业升级的影响,而是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创造性破坏、社会创业、出口绿色技术复杂度、绿色创新效率、企业创新持续性、企业就业增长的角度研究了僵尸企业对转型国家的影响。进而从银行业竞争、全球价值链参与等角度考察了僵尸企业处置及企业去僵尸化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从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僵尸企业处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行的政策建议。因此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启发性,其研究成果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提供了很好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