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夫人(英汉对照)

雪莱夫人(英汉对照)
作者: (英)L.M.罗赛蒂|译者:陈琳
出版社: 江苏教育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雪莱夫人(英汉对照)
ISBN: 753437328X

作者简介

L.M.罗赛蒂(Lucy Madox Rossetti,1843—1894),拉斐尔画派领军人物之一福特·玛道克斯·罗赛蒂的长女,她很早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68年,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绘画,并于1869年举行了自己的第一次画展。1869年至1874年为其创作高峰期,她经常在伦敦举办个人画展,并得到惠斯勒等人的赞扬。其画作主要是水彩画和油画,主题多取自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在西方近现代绘画史上,她作为罗赛蒂家族的一员,对西方画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持有激进的政治和文化观点,是当时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890年,她出版了为玛丽·雪莱写的传记。

内容简介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和葛德文的女儿,雪莱的妻子:无疑,这算得 上是尊贵的身世,因为上述这些人都曾关注过人类的进步与人类智慧的发展 ,并且为之尽心尽力。但是,对于玛丽个人而言,这样的出身是否真的为身 为女儿、妻子的她提供了高贵的身份,还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玛丽出生 在一个社会、政治大动乱的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一出生,她就不得不面 对对于一个婴儿来讲再痛苦不过的创伤——丧母之痛——她失去了自己那品 德高尚的母亲。我们可以想象出这个幼童所受的教育形式:葛德文先生突然 发现,自己要对玛丽和她另外两个年龄相仿的姐妹负责。于是,玛丽就在心 不在焉又有些神经质的父亲、值得尊敬但头脑简单的继母的照看下成长,继 母是父亲找来照顾孩子们的。浩如烟海的对玛丽而言太过玄妙的哲学书籍一 下子涌现在她面前。还有玛丽那素未谋面的母亲的大量作品,以及她从未听 过的母亲的坎坷的经历,都将被玛丽阅读,一遍一遍地阅读。我们可以想象 一下,年少的玛丽每天在她父亲和父亲的朋友中间耳濡目染这些作品、著述 ,会受到多么强烈的影响啊,那些世俗的道德规范与此相比实在是不堪一击 。于是,这奇特的教育方式为玛丽接受那些真正具有先进、高贵思想的人奠 定了基础,于是,当激情产生时,她也决不会采取那些合乎规范的做法,而 雪莱恰恰正是在适当的时刻出现的。雪莱是以玛丽的父亲及她父亲的哲学的 全心全意崇拜者的姿态出现的,然后,迅速地,他就被这个家庭三个未经世 事的少女亲密地接纳了。 想象一下这四个富于幻想的年轻人在一起会是怎样的景象啊!雪莱,半 疯半癫,充满了少年的狂想和对人性重生的模糊幻想。任何一点点诱惑都会 让他感觉自己可以从结婚仪式中解放出来。何等深谋远虑的家长才会欢迎这 样一个来访者呢?有必要为此后的一系列后果而惊诧,并讨论其中的是是非 非吗?这些参与者在此后如戏的人生中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他们的所作 所为是否真的符合杰出人物的准则呢?这一切依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人生和故事都不可能凭空而生,因此,对于我们的女主人公,我们更要 追根溯源,至少对她的父母要有所了解。即使从她身处的那个人才辈出的时 代来看,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依旧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同时她也是一位 深深被世人误解的女性。她于1759年4月出生在伦敦或者伦敦近郊的某个地 方,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她的父亲,是斯毕陀菲尔德镇一个制造商的儿 子,有点小钱;她母亲有爱尔兰血统。他们有六个孩子,玛丽排行第二。像 许多天才一样,玛丽家庭的不幸造就了她。玛丽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 放荡的男人,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似乎都不可能牵挽住他那躁动的心,所以 ,自然而然地他有一些家庭暴力倾向。玛丽的母亲,并不是十分了解玛丽的 性格,而且丈夫因酗酒而虐待她和孩子们的暴行深深地困扰着她,使得她对 玛丽非常地严厉。 这就是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的童年,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早 早地就对不公正、错误地对待妇女产生强烈的愤慨了。在那个时代,妇女面 对家庭暴力一向束手无策。想象一下,因为没有法律的约束,她的父亲无所 顾忌地虐待孩子,而玛丽则用尽全力来保护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她怎么能不 憎恶这种由男人制定的法律呢?在当时,这种暴行的受害者几乎没人能站出 来揭露这一切。 由于频繁地搬家,可怜的小玛丽几乎没有时间发展友谊,但因为有那么 多弟弟妹妹,她其实根本没时间独处,实际上,也许她其实正需要一份孤单 和宁静。玛丽渐渐长大,而她父亲的脾气也一天比一天恶劣,当他酗酒虐待 妻子的时候,玛丽经常勇敢地插手保护母亲,并会在母亲的门外守候过夜。 玛丽度过了童年,进入了少女时代,但当时她几乎因为长期的苦难而麻木。 多亏后来她幸运地遇见了克莱尔先生和他的妻子。克莱尔先生是一位牧师, 他对无依无靠的小玛丽非常好,而且很快地,他就发现玛丽有一些未被开发 的相当好的潜质。玛丽和他们共度了许多时光,而且,正是这对夫妇介绍她 认识了范尼·布拉德,就是那位和玛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影响了玛丽一 生的女士。范尼唤醒了玛丽智慧的潜能,而且,在她的帮助下,天资聪慧的 玛丽体会到了那种能将苦难化为诗歌和工作动力时的泉水般欢跃的感受,此 后她再也不会将其忘怀。 玛丽从范尼这里了解到,她家同样也是一个因父亲放荡而险些被毁灭的 家庭,多亏有乐观的范尼努力工作、作画,辛苦地将弟弟妹妹抚养成人,这 个家庭才得以维持。这是多么光明而又激动人心的例子啊,它鼓舞着玛丽, 支撑着她走出那无穷无尽的、恼人的家庭烦恼的阴影。于是,16岁时,玛丽 决心去工作,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自己,一方面也是为了能承担起有可能落在 自己肩头的家庭重担。她那不安分的父亲随时都有可能再一次外出游荡。考 虑再三,玛丽决定给一位女士做女伴,这算得上是她艰辛的早年生活中比较 轻松的一段时间。虽然后来那位女士以前的女伴们都绝望地离开了她,玛丽 还是坚持陪伴了她两年,直到后来母亲生病才回到家中。生活的艰辛摧毁了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夫人的健康,死亡对于她而言,可以说是获取她渴 望已久的休息,没有悲伤,没有辛劳,死前她劝告女儿们要忍耐。失去了母 亲,女儿们再也不能和那样的父亲共同生活。年仅18岁的玛丽,又一次开始 独立在这个艰难的社会谋生,当然,她身边有最好的朋友范尼·布拉德。玛 丽的一个姐妹给她的一个兄弟做了管家;伊莱扎结婚了,但这次婚姻并没有 改善她的生活,又是一个不幸的结合而已,而且,这次婚姻强化了玛丽悲观 的婚姻观。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