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5.00
折扣购买: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上下)
ISBN: 9787308127325
合肥张家的故事要从一个女人开始,一个本该姓 张,却没有姓张的女人。〔1〕她叫陆英,来自扬州 。 陆英出身大家,生下来就住在扬州繁华的东关街 一处叫冬荣园的大园子里。她所嫁的张家孩子,祖父 正是官至直隶总督的淮军二号人物张树声(一号人物 是李鸿章)。 1917年,三十二岁的陆英生完第八个孩子后,又 怀孕了。她带着两个仆人,一路风尘地从上海赶到苏 州,为全家十几口人及随从的佣人、干干〔2〕、厨 师、门房等寻找一处居所。对于几个孩子的成长环境 ,她的条件近乎“苛刻”。 经过一番选择对比后,陆英选中了靠近苏州古胥 门的一处大宅院——寿宁弄八号。那里有大花园、大 花厅、荷塘、假山、回廊以及几十间分布分明的楼房 ,宅院内树木繁多,郁郁葱葱。宅院周围是大户林立 的朱家园和有着古老历史的吉庆街,不远处的胥门是 苏州八大城门之一——它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吴国大将 伍子胥,城门外是流淌向太湖、大海的护城河。如今 ,陆英最小的儿子张寰和——他就出生在这栋古老雅 美的宅子里——只能隐约回忆起,这处宅子出过一位 大官员,是昆山姚姓。说这话时,他已是九十五岁高 龄。 1918年,陆英带着全家人离开上海,搬到苏州。 家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卧室,读书和课余休息也有 专门的区域,陆英和她的丈夫张冀牖各用各的书房。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寿宁弄八号,我们童年 的乐园,这里可能是以前一个大官宦人家的宅子,可 我们哪里顾得上去考证宅子的历史,去打听这里曾发 生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我们甚至没有耐心去细数 那些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房子。我们三姊妹的闺房 在第三进房子的楼上,开窗就可以看到后花园。”〔 3〕张允和,在张家四姐妹中排行老二,是四人中最 早结婚的一位,性格积极主动,为人心直口快。搬进 寿宁弄那一年,她虚岁十岁。这里缺席的四妹张充和 ,此时正在合肥老家,与收养她的叔祖母生活在一起 。 1920年春天,七岁的四妹张充和回到了自己家里 ,张允和说“我们三个大姐姐欢喜得要命”。 “一九二零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年,在我 的记忆中是一个又甜又嫩的童年。那年我十一岁,我 们有姐妹兄弟九人,父母双全。第二年,我们的母亲 就去世了。很奇怪,前面四个都是女孩,后面五个都 是男孩。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一岁。孩子们都在双 亲的爱护教导下,健康地成长。”〔4〕这一年,也 是陆英最开心的一年,她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帖帖,经 济丰裕、生活便当、佣人惬意、孩子开心。这一年她 还发起了“教保姆认字”的热潮,孩子们负责教授各 自的干干。这个细节,也成为孩子们永远的快乐记忆 。 但这甜蜜、美好的日子仅仅维持了一年,这个家 庭的绝对主心骨陆英就突然去世。那一天是1921年10 月16日,阴历九月十六,陆英时年仅三十六岁。去世 前,她怀着已经九个月的第十个孩子,后引产,但几 天后这个女婴即夭折。陆英之死,基本锁定为拔牙感 染所致。当时她从苏州去上海看了牙疾,医生为她拔 了牙,但回到苏州后,发现感染趋于恶化,毒素侵入 了血液。后来,张允和回忆:“母亲是在生第十四胎 后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死的,不知是不是现在人们说 的败血病。”但同时,张家的孩子也怀疑,母亲是为 繁重的家务拖累而死。 陆英比丈夫张冀牖大四岁,结婚时张冀牖刚满十 七岁。十一年前,他们从老家合肥搬迁到上海时,除 了夫妻二人及三个孩子外,还有张冀牖同父异母的妹 妹、五位年老的孀妇和几个堂兄弟姐妹,另外还有三 个女儿各自的奶妈、保姆,一大群仆人和无数行李。 〔5〕 母亲去世后,伤心的孩子们记住了很多与大大( 合肥方言,意为“妈妈”)有关的事情,其中就包括 母亲教的歌谣,有的是关于老家扬州的,如《西厢记 》: 碧云天气正逢秋,老夫人房中问丫头,小姐绣鞋 因何失,两耳珠环是谁偷,汗巾是谁丢?红娘见说纷 纷泪:“老夫人息怒听情由,那日不该带小姐还香愿 ,孙飞虎一见生情由……” 又有《杨八姐游春》: 杨八姐,去游春,皇帝要她做夫人。做夫人,她 也肯,她要十样宝和珍。一要猪头开饭店。二要金银 镶衣襟。三要三匹红绫缎,南京扯到北京城。四要珍 珠穿面盆。五要金盆……六要天上小星一对。七要七 盏九莲灯……九要仙鹤来下礼。十要凤凰来接人。皇 上一听纷纷怒,为人莫娶杨八姐,万贯家财要不成。 〔6〕 张家孩子们尽可能地记住发生在寿宁弄大宅院的 所有故事。张允和到了晚年还记得寿宁弄里的紫玉兰 和白玉兰的不同香味,她捡拾起后让厨师炸了当零食 吃,“像茨菰片一样,又脆又香”。还有家庭课堂外 那棵“荷包杏子”,香甜而悠远。 张寰和回忆,早期时,母亲曾想将寿宁弄宅院买 下来,因为觉住得比较便当,毕竟打算长期落脚在苏 州,而且孩子们也都喜欢上了这个宅院。但陆英的这 个打算因故夭折了。这处宅院的东山墙是一个防火墙 ,黑黢黢的,很高大,紧邻外面的一家大当铺。据风 水师说,这样的结构和方位是不吉利的,于是陆英就 放弃了购买,“后来想想其实也是一种迷信,那么好 的宅院,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让张寰和更为惋惜的还有一事。大概是母亲去世 前一年,母亲带着他在寿宁弄宅院的假山上拍照,当 时他很小,不大愿意配合拍照,母亲就随手拿了一片 大树叶子,吸引着他往前看,“她站在我身后,还用 双手拎着我的耳朵,好让我站好了对着镜头,就这样 拍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一直被保留着,但在“文 革”的“破四旧”中被无情撕毁了。这唯一的一张与 大大的合影,让老人无限感慨,一直铭记于心。 从此以后,陆英的照片,面世的仅有一张。这一 张照片在张家孩子们写回忆录时,广为传播。陆英那 张穿着西式礼服的老照片,端庄秀美,仪态大方,风 情内敛,不但没能满足人们对这位神秘女子的了解, 反倒更加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她是传统的,是大家闺 秀,但她又是前卫的、开明的;她是淑慧的,是贤妻 良母,但她又是雷厉风行的,有心智,手也快。临死 前,她镇定地安排着孩子们的未来和剩余财产的去向 ,这项工作让张家孩子受益到成年。 2012年,陆英的老家扬州出版了一套《扬州美人 》的纪念邮票,以她形象绘画的一幅图片列在其中, 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典雅美。 令人惊喜的是,就在张家人以为陆英的图片仅留 下一张时,一张她早期带着两个女儿回娘家的图片, 见诸媒体。经过张寰和的鉴证,那站在扬州冬荣园的 女子,身穿传统立领斜襟盘扣宽袖绣花上衣,神态安 逸、静美、坦然,正是大大陆英。 这张明显区别先前那张西式装束的照片,似乎注 定了:她的故事将会继续。 注释 〔1〕晚清女子嫁人都要随夫姓,如张陆氏。 〔2〕“干干”是合肥方言中对保姆的称呼。张 家孩子说,奶妈哺乳,保姆不哺乳,就是干带,故称 之。 〔3〕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写:《张家旧事》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4〕张允和:《王觉悟闹学》,载张允和著: 《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湖北长江出版 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5〕金安平著,凌云岚、杨早译:《合肥四姊 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页。 〔6〕张允和:《我的母亲》,载张允和著:《 曲终人不散——张允和自述文录》,湖北长江出版集 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第一章 淮军将领张家崛起 长毛子带来了机遇 扬州女子陆英嫁到合肥张家不是偶然。陆英祖籍 不在扬州,在安徽合肥。她的身世紧密地与晚清政坛 的圈子联系着。在某一年,她的父亲陆静溪从合肥迁 居到扬州,因为他做了盐官。这座以盐商著称的城市 曾吸引皇帝多次前来巡游,继而留下了晚清别具风格 的盐商文化,包括饮食、休闲、园林、女性等。 时值晚清,扬州陆家深知张氏家族的鼎盛。陆英 的未婚夫叫张武龄,他的祖父张树声,曾官居直隶总 督,那是很多为官者一辈子的渴望和梦想。合肥与扬 州之间,交通以水路为主,有五六百公里的样子,这 样的距离不禁令人生疑:张家为何舍近求远为长房孙 子择偶? 一条比较符合逻辑的线索就是,张树声的夫人姓 陆,是合肥本地人,如果她和扬州陆家是一宗的话, 就是“亲上加亲”。但截至目前,此说还没有可信的 证据支撑,张家后人在面对求证时也难以给出答案。 现在张家保存的张华奎书信,从内容中倒是有些端倪 ,张华奎携家眷从合肥出发去四川任职,在途中致信 给堂兄,其中提及“……三婶母赴扬办理七妹喜事系 伯纪弟与胡瑞五同往,静溪在扬亦可就近照料,似可 无虞也”。致信时张华奎刚刚收养了从别房过继来的 儿子张武龄(张冀牖),这一年是光绪十五年(1889 )。信中提到的“扬州静溪”想必即是陆静溪了。如 果这条线索成立,也就解开了张陆两家舍近求远的姻 亲之谜。 但还有一条线索值得关注,有文章〔1〕称:陆 静溪的夫人系李鸿章侄女,即李鸿章四弟李蕴章之女 。而张树声早年与李鸿章戎马相伴、生死相交,他的 一个儿子就迎娶了李蕴章的女儿识修,并收养了后来 的张家四兰之一张充和。如此一来,张家再次迎娶陆 家的女儿,更是“亲上加亲”的好姻缘。 扬州学者韦明铧曾就此事做过调查,记述陆家母 亲是李蕴章女儿,并且陆家的住宅冬荣园正是买自合 肥张家。〔2〕这样一来,似乎张家与陆家结亲更是 理所当然了。只是这一线索也遭到了质疑,大致意思 是李蕴章四女儿嫁给了张树声的儿子张华轸,后来还 收养了张充和,“或许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这名李鸿 章的侄女,才以讹传讹地被误认为是陆英的嫡母”, “笔者查阅有关李蕴章家族的相关资料,李蕴章共有 八个女儿,除了第三个女儿早夭外,其他的七名女婿 中没有姓陆的,他们的相关信息也与扬州陆英的父亲 陆静溪不符”。〔3〕 这桩悬案留待以后慢慢解析,不管如何,张树声 的兴起及张家的崛起,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李鸿章的 乡情观念。 秀才张荫谷 记得第一次去张家拜访的时候,遇到张武龄第五 子张寰和夫人周孝华(淮军将领周盛传的后裔)说到 太平军时,用的词是“长毛子”。就连张家的女婿周 有光先生(张允和夫君)也在著作中称呼太平军为“ 长毛”,说他家因为与“长毛”打仗家道中落,而张 家则“家道上升”。这些似乎多少显示了这个家族当 年与太平军的关系。 张树声,字振轩,又字振仙,廪生出身,安徽肥 西聚星乡人,《清史稿》和《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均 有专页介绍。合肥当地有首民谣《十杯酒》〔4〕在 提到李鸿章的同时也提到了张树声,足见两人的地位 关系。张允和回忆说:“当时合肥有五大家族,周、 李、刘、蒯、张,张家敬陪末座,也算得是望族。合 肥西乡的田大多是张家的,东乡的田大多是李(李鸿 章)家的。刘家后来来到上海办金融,很开明。张家 和刘、李两家都有姻亲。”〔5〕 张树声的父亲张荫谷是一位秀才。“三举不第, 重闱待养。遂弃诗书,督家政,孝友任恤,推之族姻 里闾,敬爱如一家”。这是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 同治十二年(1873)撰写的《张公荫谷墓表》中的语 句。该文大致介绍了张荫谷的生平和张树声的发迹史 。 明朝时期,张荫谷祖上从江西迁居到安徽庐州合 肥县。据《张公荫谷墓表》称:“至公曾祖讳从周, 居周公山。山介大潜、紫蓬二山间,巍然众望。人遂 称周公山张氏,族浸以大。”在张家后人的文字叙述 和言谈中,周公山、紫蓬山、大潜山都不是生疏的字 眼,他们牢牢记住了自己的出身,以及门风的来源。 天下太平时,张荫谷成为乡民公推的德高望重者 ,常常出面主持公道,为人极讲法度规矩。他膝下有 九子,以张树声最为突出。张树声继承父志,中秀才 后,等待继续应考。张荫谷对儿子的教育有文有武, 要求严格,让他们不敢懈怠。而他自己以身作则,堪 称“慎独”,“生而端毅,刻励为学,无子弟之过。 仁心义质,与年相长”,“公状貌凝重,有坚卓不摇 之概”。李鸿章此语或许有些美誉,但从后来一系列 事迹看,如果张荫谷没有良好的德行,是很难服众的 ,尤其是在乱世之中。 太平军未起事时,长江一带已经有乱的迹象,其 时盗贼增多,土匪猖獗,“叛乱分子”已经出现,法 律渐渐失去了威力。有一次,“寿州(今安徽省六安 市寿县境内)盗起,突入掠公(张荫谷)乡。公急聚 乡人,部以兵法击之走”。当时张荫谷不禁叹息一声 :“天下其将乱乎?” 于是,张荫谷开始广纳各路豪杰,将一些习武之 人统统网罗过来,与儿子们往来切磋。他不仅对这些 人好生招待,还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们要为人正直,见 义勇为。当时很多乡人摸不清他的用意,然“已而粤 西贼起,蔓延江淮,遂窃踞庐州,捻贼又乘间纵横出 没,公乡屹立贼薮中凡七八年”。“粤西贼”即太平 起义军,“捻贼”即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苏 、山东、河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两 者起事后,不断蔓延。合肥位处南北中间地带,属“ 绝对军事要地”,是太平军和捻军必攻之地。但是秀 才张荫谷带领乡民在双重夹击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屹 立七八年,堪称奇迹。 后来,义军实施招降计,对当地大户和官军威逼 利诱。张荫谷早就有所警惕,他拿出所有家当,招纳 贫户,组织团练,扩充武装队伍,既是自卫,也是对 官军的声援。后来他直接命长子张树声、次子张树珊 率领精锐,“从剿无、巢、英、霍、太、潜(以上均 为安徽各大城市)诸邑。所向有功”。有一次,张树 声兄弟率队在庐江白石山阻击来自巢湖的太平军,效 果明显,受到了官府的关注并得到嘉奖。当时,地方 官军常常觉得自卫吃力,甚至经常有本地的最高负责 人和各种叛乱力量自行签订协议,乡团势力的作用已 经显露出来。张荫谷远见“兵祸且亟”,更坚定了组 织团练的决心。他在召集乡人保卫自己的同时,开始 建造一种原始而特殊的军事设施:堡寨,后人称为“ 圩子”。堡寨最早筑于周公山下殷家畈,“峙粮储器 ,阻河以为险,从而归者万余家,耕种各以时宜”。 张荫谷的举动带来了蝴蝶效应。周围乡镇的大族大户 相率筑堡,其中有刘铭传、潘鼎新、周盛波、周盛传 、董凤高等,他们后来都成为统辖一方的文官武将, 刘铭传一直升到直隶提督。 当然,这些地方人士并非个个出身磊落,如刘铭 传早期的形象被描写为“无赖、私枭”,他是在家中 遭受剧变后,无奈加入清军的。“铭军”刘铭传为乡 民,“盛军”周盛波、周盛传均为乡民,张树声为廪 生,张树珊、张树屏亦为乡民。〔6〕周盛传后人周 孝华曾经说过,当时几位加入团练的首领,基本上都 念书不多,恐怕只有张家是秀才出身,因此大家都愿 意跟着张家起事。由此,众首领“诣公(张荫谷)奉 公约。公虚怀酬答,命诸子结为昆弟。忧乐共之”。 至此,张荫谷的凝聚力已经形成。 这是一场历史巧合吗?秀才张荫谷筑堡扩军的时 候,清政府也开始重视地方团练势力,咸丰皇帝亲自 批准了组织地方团练的奏折,在执行人中就有李文安 、李鸿章父子。李鸿章考取进士后,被授职务是翰林 院编修(正七品),被重用希望不大。 1854年二月,李鸿章父、刑部郎中李文安经户部 右侍郎王茂荫保荐,回乡办团练。李部团练,除李文 安、李鸿章父子所带乡兵外,其余如张树声、张树珊 兄弟相率加入。而且张氏兄弟在庐江白石山一战,还 让李文安得以享受功劳,记名知府,并得以号令四乡 团练。但李文安在1855年七月暴病身亡,由此各部团 练纷纷回乡自卫。但以张荫谷为首的西乡团练已经受 到官府注目,前后有合肥知县马新贻、庐州知府李元 华等拉拢招请,并授以职位,如在被淮军招募前,张 树声为同知,刘铭传、周氏兄弟为千总。〔7〕 官府对西乡团练的关注是有背景原因的。当时团 练分为官团和民团,当太平军兵分多路直捣庐州时, 势如破竹,首克庐州。当时的官团由于缺乏组织和作 战经验,再加上清军失去了战斗力,相互“示弱”, 就连当初受李鸿章怂恿,上奏咸丰帝办团练的吕贤基 (时任工部左侍郎)也投水自尽了。当时官团主要集 中在合肥东乡和北乡,太平军与捻军呼应进军庐州, 恰恰是在西乡遭到了顽强抵抗,西乡“尝连摧粤贼陈 玉成,捻贼张落刑大队数万,斩首无算。皆贼中号称 巨猾善战者也。由是义声威望冠江淮南北,贼噤舌相 戒‘勿犯三山’。三山者,以公(张荫谷)居周公山 ,左则大潜山刘君(刘铭传),右则紫蓬山周君(周 盛波)也”(李鸿章《张公荫谷墓表》)。由此足见 张荫谷的军事才能和协调能力。 眼见清军不断溃败,一些官团和民团也有了新的 打算,各立山头,竞相称大,都想着趁机做大做强自 己,以此得势获利,甚至有人形容官团与民团的关系 是:“寇至则相助,寇去则相攻,视为故常。”〔8 〕就连民团之间也互相倾轧、斗争。有的明着是团练 ,实际行谋反之意。生逢乱世,有谁愿意坐以待毙呢 ?当时凤台县就出了一个大人物。“凤台苗沛霖假团 练为名,树党自固,浸成逆谋。淮北地方千余里,相 推奉为职志。”这是李鸿章在《张公荫谷墓表》中对 苗沛霖的记述。 苗沛霖这个人物在晚清颇具代表性。清咸丰三年 (1853),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淮河流域贫 苦农民纷纷响应,结捻起义。地主豪绅为保安全,集 资筹粮,大办团练以抗义军。苗沛霖认为有机可乘, 狂喜道:“此大丈夫得志之秋也。”他奔走乡里,向 豪绅地主献策:“徒团不足恃,必筑寨、积粟、治兵 可自保。”由于他地位微贱,开始无人理睬。咸丰四 年至五年(1854─1855)蒙城、凤台、颍上一带的团 练遭到捻军的沉重打击后,地主豪绅才采纳苗沛霖“ 筑寨、积粟、治兵”的意见,推举苗沛霖为“练长” 操办团练。 苗沛霖很善于练兵和打仗,他撕衫为旗,只用一 年时间筹粮筹款,筑寨练兵,就修成了苗家圩(当地 人称为“紫禁城”),把苗练训练成“出则布阵,入 则为营,编以队伍,齐以金鼓,束以号令”的队伍, 就连他的妻妾也能骑马射箭,出击战斗。他率队对抗 捻军,多次打了胜仗,受到了钦差大臣胜保的欣赏和 奏封,负责操办淮北团练。苗沛霖连破二十八个寨堡 ,杀害了捻军首领葛仓龙。但是苗练的军纪作风很是 糟糕,淮北民歌唱道:“涡河水向东流,俺跟苗贼结 冤仇;俺的婆子他霸占,俺的爹娘刀割头。”但因苗 沛霖攻捻有功,他的地盘不断扩增,战功不断累积。 此后他却左右摇摆于义军和官军之间,直至诱杀了英 王陈玉成,才再获清廷重用。但在后期,他频频受到 弹劾,兵力锐减至两千人,后来举兵反清,被僧格林 沁部杀死。 苗沛霖以一介乡民,能够获千余里辖地,被各地 乡绅拥戴,自有其道理。但在当时,距其不远的张荫 谷并不看好他:“公(张荫谷)独斥其罪,戒乡人毋 相连染。而沛霖卒坐逆诛,惜公不及见矣!”张荫谷 直斥苗沛霖谋反罪责,并告诫乡人不要与之接触,或 是受到他的蛊惑,这个人早晚是要受到惩罚的。只是 在苗沛霖被杀时,张荫谷已经不在人世了。苗沛霖死 于1863年12月,对于他的死,有人评价是:心比天高 ,目比寸短!至于张荫谷,李鸿章说他是在特殊时期 ,攻坚克难累死的:“遭值时艰,奋起为乡社保障。 扶良化枭,口喑心瘁,遂以积劳告终”,“距嘉庆癸 亥年十月三日生,年五十有八”。张荫谷死于咸丰庚 申年(1860)九月十三日。 张荫谷去世时,“远近百里,相聚哭赴。以为公 尝活我,而又恨天不假年,不使公重睹承平,稍抒忠 愤于万一也”!当时对太平军的镇压仍未结束,他的 逝去,意味着守圩自卫的任务落到了长子张树声的身 上。 从张荫谷一族看,“公祖讳世科,太学生。考讳 杰。皆有名德。妣李氏。……公暨配孙氏、鲁氏、李 氏……”(李鸿章《张公荫谷墓表》) 张家祖上即 出过太学生这样最高级的生员,到了荫谷、树声一代 又都是秀才承传,读书这一根主线始终是绷着的。另 外,在张家的配偶中一再有李氏出现,似应有与李鸿 章家族结姻的可能。在张老圩子时代,张、周、刘等 家族结亲已有先例。后来张树声其中一个儿子张华轸 ,娶了李鸿章四弟李蕴章的女儿。 从李鸿章撰写的张荫谷事迹看,最早时,庐州被 攻陷后,他随父亲李文安奉皇命回乡组织团练,当时 张荫谷即遣张树声、张树珊兄弟相随左右,为初战告 捷出了不少力,由此在李鸿章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有不少资料显示,张荫谷建筑圩子保卫地方时,曾 与李文安有过交情和合作,李鸿章因此更加认识到这 股可利用的力量。到了同治年间,皇帝接受大臣上奏 ,命李鸿章组织淮军,李鸿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树 声兄弟,此时张荫谷已经去世一年多了。身负大任的 李鸿章一身官服,再返家乡,缓步走进了张老圩子。 长子张树声 有段时间央视播放纪录片《淮,敞开的门》时, 有人在剧中扮演张树声,张家后人说:“演员太胖了 ,靖达公(张树声谥号)应该是身材魁梧,但整天忙 忙碌碌,不可能有那么胖的。” 张树声在李鸿章的淮军阵营中,被公认为是“二 号人物”,但却几乎不见其争强好胜之迹,有的只是 低调、退让和勤勉。金松岑在《淮军诸将领传》中提 及,淮军诸将在李鸿章的影响和骄纵下,“皆果势进 取,或不相绌下,独树声退让逡逡,与诸将帅折节交 欢”〔9〕。 张树声一生只有一妻一妾:“刘至少有八个小妾 ,而张只有一个丑妾,就这一个,还是他晚年时一位 有钱的朋友赠送给他的。”〔10〕 张树声的妻子姓陆,据说其家与张树声的孙媳妇 陆英为一个家族。两个姓陆的女人,都颇受张家敬佩 。“张树声的妻子是张家历史上另一个强人。当太平 军第一次打到肥西张家祖屋附近时,这个女人勇敢地 直面敌人。张家的男性全部跑到附近的山中躲藏起来 ,因为如果留下来,他们必死无疑。”〔11〕金安平 的故事是从张树声曾孙女张充和处听来的,大意是, 太平军进村镇后,一般都会杀死所有男性士绅,但会 放过女人。这显然是比较笼统的说法,但在当时的地 主、绅士以及统治阶级眼中,“长毛子”都是杀人不 眨眼的魔鬼,张家长期率军抵抗“长毛子”,自然担 心他们的报复。此时的张家青壮人士要么外出参战, 要么避走他处,张树声将最小的弟弟(说只有五岁) 托付给了妻子。“长毛子”搜遍大院,不见男性,就 用矛到处乱戳,五岁的弟弟被戳伤了脖子,但不能出 声。危险解除后,陆氏命人杀鸡取皮,贴在弟弟的伤 口上,弟弟才得以活命。 在淮军阵营里,李鸿章最为看重张树声,后来他 在回乡丁忧时,首推张树声替其担任直隶总督重职。 同时看重张树声才气的,还有湘军创办人、时任两江 总督的曾国藩。咸丰末年(也有说是1861年底),“ 李鸿章返乡募兵,张树声、刘铭传等投李。在安庆府 衙,张、刘及周盛波、吴长庆、潘鼎新、唐殿魁等候 曾国藩接见”〔12〕。据说曾国藩故意躲在屏风后面 暗中观察他们,观察时间有两个小时、四个小时之说 ,其他年轻军官均等得焦躁不安,唯有两个人表现很 突出。其中一个是麻子脸,面红耳赤,气势汹汹,好 像要打人,一副威武不屈的样子,曾国藩对李鸿章说 :“脸上有麻者帅才也!”而另外一个高个子则一直 从容站着,平静如水,曾国藩则说“此人可成大事也 ”!高个子正是张树声。曾国藩以“识才”著称,著 有《冰鉴》一书,看人自有独到之处。 不过,张树声兄弟在张老圩子作战勇猛,连打胜 仗,但在与同乡强人交往时,他们则学会了适时隐忍 。同是肥西团练的叶志超(后升任直隶提督),早期 时曾夺张树声表妹:“淮军自团勇起,寇至则相助, 寇去则相攻,视为故常。叶曙青军门时为解(肥西人 解先亮)家将,每战勇冠其曹。一日途遇一女,羡甚 。解慰之曰:‘汝战若再捷,吾为汝致此。’乃夺而 与之。既而知女与张靖达(张树声)昆仲为中表妹, 公然不惧,惟不通往来而已。军门既通显,复为姻娅 如初。”〔13〕叶志超早期性狂不羁,但后来还是投 到了张树声的旗下。 张树声作为长子,始终保持着儒学子弟的特征, 看似静默,实则狂潮;看似传统,实则创新。他不放 过一次机会,且主动出击,譬如争取成为淮军的先头 部队;他不肯守旧,就算是面对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 ,他也要倡言西学,改革旧制,他的办学精神一直延 续到孙子辈;他继承了父辈的优良血统,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并希望把他所能中和到的东西传承下 去,他的儿子张华奎赴西部任职时,隐约还能看到他 务实做事的影子。 李鸿章组军 在诸多淮军将领中,张树声被誉为文武全才,他 也是第一个由武登文迈向政治舞台的淮军将领。史书 称张树声“好为深沉之思”,他留下的著作有《张靖 达公(树声)奏议》、《庐阳三贤集》、《敦怀堂洋 务丛钞》(编辑)等。其中的《张靖达公(树声)奏 议》,几乎囊括了他一生的执政思路。 当张老圩子的守备任务传到张树声手里时,他在 谋求突围的同时是否也有过犹豫?地方志记载了一个 小故事,说张树声与刘铭传在早期(1858年)曾有过 彷徨,眼见“长毛子”其势汹汹,清军节节败退,不 少圩子纷纷投奔,他们就联络了几路强人,商量是否 该走一条更舒服便捷的路子。但是聚会时,一阵狂风 吹断了本当用来悬挂造反旗子的旗杆。此时,参加聚 会的一个老塾师说这是个不祥之兆,结果回家后,他 们第二天就又开始了与“长毛子”的拼杀,一杀就杀 到了底。〔14〕 在李鸿章一生的辉煌中,回乡办团练及筹建淮军 绝对是其人生一大转折点,这其中张树声则担当了联 络和召集的大任,并在此时初现协调能力。关于这个 细节,历史记录不一。 张树声崭露头角是从团练开始的,《安徽省志》 载:咸丰五年,张树珊、张树声率练勇攻巢湖,破巢 县太平军营垒。咸丰六年,随清军克无为州,张树珊 提任千总,随后又向潜山、太湖进军,同太平军主力 遭遇。张树珊率五百练勇,选敢死队由皖河堤绿树丛 爬入太平军营中,大呼练勇至,太平军营顿时混乱, 张乘机率众突围。咸丰九年,克霍山,两解六安之围 ,擢升都司,赐花翎。咸丰十年,张树声、张树珊奉 曾国藩之命,攻下芜湖并镇守此城,张树声授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