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兴衰(秦汉兴亡备忘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刘邦:从泗上亭长到汉家皇帝 六国灭,秦一统。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特别是百 家争鸣,为大一统的秦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列 国诸侯的典章制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还有才华 横溢、不安于现状的各种人物。但是,秦始皇帝君臣 未能利用,强制性地在全国推行秦制,焚书坑儒,秦 人占据帝国要职。结果,秦朝二世而亡,丰邑中阳里 农家子弟刘邦,建立了他的大汉皇朝。 觊觎帝位、盗贼横行:秦朝统治下的“山东” 秦王嬴政纪年第二十六年(前221),秦将王贲 麾兵长驱直入齐国,齐王田建纳降。列国纷争时代至 此结束,秦一统天下。 秦本西陲小邦,春秋时代开始那年(前770)才 列为诸侯。当时燕、晋、齐、鲁等已经立国二百六七 十年。然而,秦后来居上,最终成为天下共主。秦王 嬴政志得意满,诏令公卿百官: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 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说:古 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 贵,臣等昧死上名号曰“泰皇”。嬴政自以为“德过 三皇,功兼五帝”,自定名号为“皇帝”,他为“始 皇帝”,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 万世。皇帝自称“朕”,群臣言事称“今上”;命曰 “制”,令曰“诏”,印曰“玺”。 这些名号是一种创新。但是,除了皇帝的一系列 名号之外,其他创新甚少,秦始皇帝君臣统治、管理 统一帝国的基本制度,仍然是原秦国其中主要是商鞅 变法以来确立的基本制度。在他们看来,全国一统只 是版图扩大而已。因此,他们统治、管理统一帝国的 措施,就是把秦国的制度强制推行到新占领的地区。 东方六国的典章制度,秦始皇君臣摒弃不用。这 不仅错失了吐故纳新的大好时机,且引起东方六国遗 民的强烈不满。 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秦与东方六国的 思想文化又发生了一场激烈冲突。 这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齐聚咸阳宫,向他们的 皇上祝贺新春。大臣周青臣祝酒,歌颂秦始皇帝的功 德,说自上古以来无人能及云云。博士淳于越当庭指 斥周青臣面谀,又抨击了废分封、行郡县等制度,告 诫说凡事要师古,否则难以长久。丞相李斯借题发挥 ,说正是这帮读书人以古非今,惑乱百姓,并最终提 议焚书。于是,新春酒宴变成了一场政治论争。始皇 帝最后批准了李斯的方案,诏令: 1。天下凡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方面以外的 书籍,一律送官府集中烧毁,博士官的藏书可以不烧 。 2。令下三十日不烧,判四年徒刑。 3。敢偶语《诗》、《书》,处死;以古非今, 灭族。 4。若有想学习者,可以拜官吏为师,但只准学 习法令。 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四百六十多名 读书人被活埋在骊山脚下。 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治国安邦的思想学说,这本 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秦始皇帝君臣却毫不珍惜地 将其抛弃。 六国诸侯还留下了大批人才,秦始皇帝君臣也未 重用。传世文献及出土简牍中记载的三公九卿及郡县 守令,都是原秦国人或在秦统一前投靠秦国之人, 只有一些刀笔小吏起用了六国遗民。亡国的六国 贵胄,不甘心做秦始皇帝的顺民;六国遗民更渴望功 名富贵,春秋特别是战国以来的社会动乱所造就的乱 世英雄心态,在他们身上犹有深刻的印痕。对此,《 史记》中记载了几个个案,《汉书》所记略同。 个案一: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张良。 张良祖上是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 宣惠王、襄王三朝宰相;父亲张平,又相韩釐王、桓 惠王,故史称张良祖上“五世相韩”。为了写《史记 ·留侯世家》,司马迁到处寻访、凭吊张良遗迹,在 他心目中,张良应是一位身材魁伟、相貌奇特的大汉 ,待见到了张良的画像,才知道他是一个纤弱单薄、 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司马迁不由地生出几多感叹。 当张良步入社会时,韩国已被秦吞灭,秦王嬴政 成了秦始皇帝。张良从一位贵公子沦为黔首,荣华富 贵变成了美好的回忆。他对故国充满了感情,对秦朝 和秦始皇帝充满了仇恨,矢志复仇。他倾家荡产,筹 措刺杀秦始皇帝的活动经费;弟病死,他连葬礼都不 举办,全力投入复仇刺秦活动中。他从一个自称“仓 海君”的隐士那里物色了一个大力士,给他铸造了一 个重一百二十斤(合今六十余斤)的大铁锥。一切准 备就绪,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张良动手了 ,他在秦始皇帝出巡路过的博浪沙(今河南郑州北) 设下埋伏,大力士手持大铁锥,藏在树丛中。秦始皇 帝的车驾来了,大力士把大铁锥掷了出去。铁锥误中 秦始皇帝身后的副车,始皇帝大难不死,惊怒之余, 下令在全国搜捕刺客。张良被迫改名换姓,隐居于下 邳(今江苏邳县南)。 个案二: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项羽 。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在秦国大将王翦 的围攻下,楚国名将项燕兵败自杀,项氏家族从此败 落,项燕之子项梁与侄儿项羽相依为命。 项羽年少时,项梁教他学写字,刚学了几个字, 就没了兴趣,说要学剑,结果又半途而废。项梁大怒 ,训斥了他几句,他说会写字只能记姓名而已;剑不 过一人敌,也不值得学,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项梁 乃教他兵法,项羽大喜,略知一二,又浅尝辄止。不 久,项梁与人有隙,一怒之下将那人杀了,只得带着 项羽避仇于吴中。项梁精明强干,很快成为当地很有 号召力的人物。他把子弟朋友按军队方式进行编制, 教他们如何用兵作战。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帝巡行会 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准许当地吏民百姓观 看皇帝威仪,项梁与项羽也前去围观,望着渐渐远去 的秦始皇帝,项羽自言自语地说:“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项羽本纪》。直吓得项梁忙掩其口,说: “毋妄言,族矣!” 个案三: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韩信。 父亲死后,韩信和母亲相依为命,家中一贫如洗 。韩信长得高大魁梧,本可凭力气挣碗饭吃,他却什 么活都不会干,也不想干。想到衙门谋个差事,也未 能如愿。不过,人们一般不敢惹他,因为他身上总是 带着一把利剑。 老母去世,没有安葬的地方,他在村外一处荒岗 上挖了个坟坑,埋葬了母亲。此举令乡邻惊讶不已, 韩信却对人说,那是一片风水宝地,周围可以安置万 户。直到六七十年后,司马迁写《史记·淮阴侯列传 》,去淮阴调查韩信的逸闻旧事,淮阴人还向他渲染 此事。 安葬了老母,那个只能熬点稀粥之类的釜灶,再 也不曾冒过炊烟。肚子饿了,韩信就去街坊邻居家蹭 一顿。他常去的是下乡南昌亭长家。时间一长,亭长 的妻子烦了。一天,天刚亮,亭长的妻子就赶紧做饭 ,端给还在床上懒被窝的丈夫,催他快吃,想让韩信 扑个空。谁知,韩信这天偏偏早来了一步,正好碰上 !亭长妻子顿时拉下脸来,也不给韩信盛饭;亭长埋 头吃饭,一声也不吭。韩信一看,愤然摔门而去。 饥肠辘辘的韩信做了个鱼钩,跑到淮河岸边,垂 钓起来。一群妇女正在洗衣,见他衣衫褴褛,竟还有 这份闲情逸致,一问才知是被饥饿逼到这般境地。一 位老妇可怜他,领他回家,让他吃了一顿饱饭。这位 好心的老妇,史称“漂母”。从此以后,到了吃饭的 时候,韩信就找上门来,漂母也不嫌弃。一日,填饱 了肚子后,韩信对天发誓,说日后定当重重地报答漂 母的恩德,漂母一听,指着他的鼻子就骂:大丈夫连 口饭都挣不到!我可怜你,才给你口饭吃,哪个指望 你来报答?韩信羞得满面通红而去。 街市上一帮市井无赖拦住了他,一人指着韩信嘲 笑说:别看他虽然长得人高马大的,腰上还挂把破剑 ,实际上是个胆小鬼。说完,他叉开两腿,对韩信说 :你若是不怕死,就拿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 钻过去。韩信两眼死死盯着他,脸胀得通红。过了一 会儿,他恢复了平静,低头弯腰,从那人胯下爬了过 去。围观者大笑,说他真是个孬种。 个案四:阳武(今河南兰考东北)人陈平。 阳武县户牖乡库上里有户姓陈的人家,家境贫寒 ,仅有三十亩薄田——那时,五口之家一般有田百亩 。陈家兄弟两人,弟名陈平,老大的名字失载,《史 记·陈丞相世家》称其为“陈伯”。陈伯已婚娶,陈 平还年少,父母都已去世。陈平渴望出人头地,但家 中既无钱又无势,他知道唯有靠自己的才干去博取功 名。为此,他到处拜师求学,地里的活儿全由哥嫂忙 碌。哥哥心甘情愿,当嫂子的却心中愤愤不平,觉得 太便宜了陈平。陈平长得白白胖胖的,有人问陈平: 你家那么穷,吃什么长得这么胖?早就恼恨陈平的嫂 嫂抢过话头说:也吃糠咽菜,有叔如此,不如没有。 陈伯闻言大怒,休了妻子。 等到陈平成年,该婚娶了,有钱人家都不肯把女 儿嫁给他,陈平也不愿娶贫穷人家的女子,婚事久久 不能解决。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富翁,他的孙女五次 嫁人,丈夫不久辄死,于是无人再敢娶她。陈平看中 了张家的钱财,欲娶她。一次乡里死人,陈平去帮人 办丧事挣点钱。张负去吊唁,见到陈平,很赏识他的 相貌和才干,陈平便乘机和他套近乎。丧事结束,陈 平回家时,张负悄悄跟在后面,看见陈家坐落在靠近 城墙的一座偏僻脏乱的小巷里,房屋无门,遮着张破 席子,但门外却有很多停车的轨迹——当时,只有官 宦和富人才能乘车。张负回到家里,对儿子张仲说想 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不同意,说陈平家穷,又不干 活,全县的人都讥笑他游手好闲,怎么偏偏嫁给他? 张负说哪有像陈平这样的人才而长久贫贱的?张仲不 敢再说什么。陈平家贫,张负就借给他钱,让他按礼 行聘;又给他钱买酒肉,操办婚事。陈平娶了张家孙 女以后,用度一天比一天宽裕,交往的人也越来越多 。 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负责分肉,分得极为公 平,父老们都赞美他,陈平长叹一声说:若让我主宰 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 个案五:阳城(今河南方城)人陈胜。 贾谊《过秦论》说陈胜乃“瓮牖绳枢之子”,也 就是说,他家用瓦瓮做窗户,房门用草绳绑着,“瓮 牖绳枢”形容极其贫穷。陈胜无以谋生,与他人一同 给地主扛活种地。一天,他们正在耘田,陈胜扔下锄 头,站在田垄上默默不语。忽然,他抬起头,对伙伴 们说:“苟富贵,无相忘。”伙伴们都笑了,说你一 个给人种地的,哪里来的什么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 ,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 涉世家》。 从上面五个个案中,我们看到的民间社会状况是 :从亡国的贵族之后到“瓮牖绳枢之子”,不安于现 状、不肯老死乡里者大有人在,他们怀才不遇,有博 取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甚者觊觎皇位。 谈及秦末的反秦运动,人们往往强调秦的暴政。 《汉书·食货志上》说: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 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 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 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和口赋两大项。“收泰半 之赋”即征收土地收获物的三分之二。除了田租,还 有口赋,即人头税。《汉书·食货志上》说秦时“田 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可见秦朝的田 租、口赋很重。 更为繁重的负担是徭役: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 匈奴,筑长城;屠睢率五十万人戍守五岭;《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为秦始皇帝修建骊山陵的刑徒“七十 余万”,《汉旧仪》说“七十二万”。仅以上三项, 动用的人力就达一百五十万。 关于秦朝人口,有不同的估计。郭沫若主编的《 中国史稿》第二册推测为二千万人郭沫若主编《中国 史稿》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此 后论及这一问题者,多采信之。葛剑雄认为这个估计 偏低,他的研究结论是:秦灭六国之初,全国人口有 四千万左右葛剑雄《关于秦代人口数量的新估计》, 载《葛剑雄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6—25页。。且按葛先生考证的四千万人口计, 服役的人口多达百分之五。 秦朝的徭役往往被夸大,如阿房宫被视为秦始皇 帝暴政的另一个缩影。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贾山,在 其《至言》中描述阿房宫说: 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 四马骛驰,旌旗不桡。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阿房宫更加宏 伟壮丽: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 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 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 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唐代大文学家杜牧《阿房宫赋》将阿房宫推向极 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复压三百余 里,隔离天日…… 但是,考古发现证明这些记载不实。自2002年至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 护考古所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阿房宫遗址及 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结果表明:阿房宫 只有一个前殿遗址;这个前殿遗址只是一个夯土台基 ,东西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宽四百二十六米,现 存高十二米。在夯土台基之上,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 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杨永林《秦阿房宫遗址 考古工作全面完成》,《光明日报》2007年12月9日 第1版。。 秦朝推行严刑峻法。修建骊山陵的七十多万人全 是刑徒。秦朝徒刑有城旦舂四年,加刑至五年、六年 ;鬼薪,三年;司寇,二年。徒刑往往附加髡刑,剃 光头发;耐刑,仅剃鬓发和胡须;黥,脸上刺字。英 布就是受了黥刑的骊山徒,故又叫“黥布”。从考古 发现来看,当年的骊山徒脖子和脚上都戴着刑具。仅 在骊山陵服刑的就如此之多,由此可见秦朝严刑峻法 之一斑,故有“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之说《汉书· 刑法志》。赭衣,即罪犯穿的红褐色衣服。 在时人心目中,秦末农民起义乃“山东豪俊”的 反秦复国。当反秦复国活动在“山东六国”风起云涌 之时,秦国故地却未见反抗活动。这进一步证明,秦 之暴政并非秦末反秦运动的根本原因。P2-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