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理财记/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的数十个国家,用游历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 已出版历史作品“密码三部曲”、《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丝绸之路大历史》、《失落的世界》,历史游记《三千佛塔烟云下》《印度,漂浮的次大陆》《穿越蒙古国》《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等。译有甲骨文丛书的《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内容简介
战争是残酷的,在大多数战争中,即便是战胜者也会因为战争消耗而精疲力竭。但蒙古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不仅不会减员,反而会随着战争的进行,如滚雪球一般获得越来越充足的人员和物资,形成碾压性的优势。 与人们的印象相反,成吉思汗不是只会杀戮的莽夫,而是一个管理天才。正是他超凡的组织能力,让蒙古军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补充。 杀戮并非蒙古人战略的全部,相反,他们更加注重以战养战,从战俘中获得人员、技术和资金支持。 蒙古人是在对定居民族的战争中从一开始就想要获得疆域而不仅仅是掠夺的少有的游牧民族。 惩罚肇事者 1219年(元太祖十四年,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一起终将震惊世界的事件正在酝酿之中:一支来自东方寒冷之地的游牧大军在准备他们的第一次西征。 此前,这个游牧民族的首领成吉思汗(铁木真)向西方派遣了一支商队,但这支商队在一个叫作讹答剌的城市,被城市长官哈只儿汗(也称“亦纳勒术”、“哈只儿·只兰秃”,本名“牙罕·脱黑迪”)全部杀害。由于讹答剌属于当时中亚地区的一个新兴帝国花剌子模,于是,这次远征既有惩罚讹答剌,也有进攻更加庞大的花剌子模帝国的用意。这次战争也就决定这两个分别崛起于东西方的新兴帝国,谁能成为时代霸主。为了准备这次远征,成吉思汗在这一年的夏天率领他的四个儿子和大将速不台等人从蒙古内陆的克鲁伦河畔出发,越过位于现在中国和蒙古国分界线的阿尔泰山,前往今额尔齐斯河地区休整。到了秋天,大军从赛里木湖以南的地区顺着亦列河(今伊犁河)谷进入花剌子模境内。其中大将哲别担任前哨,速不台为后援,另一员大将脱忽察儿担任速不台的后援。 他们首先到了花剌子模帝国东部的讹答剌城,也就是屠杀蒙古商队的城市,这座城市位于锡尔河谷地。在这里,成吉思汗将其军队分成四路。他的嫡长子术赤率领数万人,沿着锡尔河向北进攻锡尔河下游的毡的和巴尔赤邗。他的嫡次子察合台和嫡三子窝阔台则主持进攻讹答剌城,并由高昌回鹘的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协助。还有一部分人马顺着锡尔河向南上行,进攻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入口处的苦盏和费纳客忒。成吉思汗本人则带着嫡幼子拖雷越过锡尔河,亲征花剌子模国的两个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整个中亚最重要的城市):不花剌(今布哈拉)和撒麻耳干(今撒马尔罕)。在这些目标都实现之后,最后四路大军将会合起来,进攻花剌子模国的都城——位于咸海以南的玉龙杰赤。 虽然地理不是本书的主要关注点,但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个战略,我们不妨对花剌子模国的地理状况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在世界上,有许多文明是借助河流发展起来的,而如果一个文明区域内有两条重要河流,那么这两条河中间的地区,往往会成为该文明的核心区域。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现在伊拉克的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其次,就是位于中亚的河中地区,也就是古代的粟特地区。河中(粟特),顾名思义,就是两条河流中间,其西面和南面是阿姆河(也称“乌浒水”“奥克苏斯河”“质浑河”“缚刍水”),而东面和北面则是锡尔河(也叫“药杀水”)。两条河起源于古代中国和中亚交界处的乱山之中,最后汇合于北方的咸海。在两条河中间,就是河中(粟特)地区之所在。 河中是中亚文明的核心区域,这里最著名的城市有两个,分别是撒麻耳干(靠东)和不花剌(靠西)。在这两座城市的西北方向,阿姆河下游的两岸,还有一个区域被称为花剌子模地区,也就是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所在地。玉龙杰赤可以被视为河中地区的自然延伸,其重要性仅次于撒麻耳干和不花剌,但比起前两城更偏远一些,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直到发迹于此的花剌子模帝国崛起,才由于其都城的身份,第一次在政治地位上超越了撒麻耳干。 不过,虽然花剌子模帝国以玉龙杰赤为都城,但帝国的经济中心实际上依然在河中地区的撒麻耳干和不花剌。 成吉思汗从东向西进攻花剌子模帝国,他的第一接触目标是杀害了其商队的讹答剌。但这座城市只是位于锡尔河流域的一个边境城市,要想战胜花剌子模帝国,除了进攻讹答剌,还要进攻其核心区域,也就是撒麻耳干和不花剌所在的河中地区。可是,要想进攻河中地区又不被对手包抄,那么位于河中地区东界的锡尔河防线就是关键。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成吉思汗四路大军的安排:一路进攻讹答剌报仇;两路分别沿着锡尔河上下游(属于战略区域)攻城略地,解决锡尔河防线;而他本人则率军渡河,直接进攻核心区域。在核心区域和战略区域都得手之后再会师,解决更加偏远、缺乏经济影响力的都城玉龙杰赤。 在这样的战略下,我们暂且不看成吉思汗率领的主力对撒麻耳干等地的进攻,先看其他三路大军的进攻情况。 其中,窝阔台和察合台进攻的讹答剌由于是肇事地点,自然无法获得蒙古人的仁慈对待。在被围困长达五个月之后,讹答剌的一个将军哈剌察认为真正杀害蒙古人的是他的上司哈只儿汗,他没有必要为上司殉葬,于是决定率军逃走。但在出城时,哈剌察及其随从被蒙古人俘虏。他们并没有得到蒙古人的宽恕,而是全体被杀死。 哈剌察的出逃让蒙古人占领了外城,哈只儿汗率领2万人马退居内城继续战斗。这一次他们又抵抗了一个月,内城被攻克后,蒙古人屠杀了所有的守军,并将内城夷为平地。之后,蒙古人残酷处置讹答剌,所有的人要么被杀死,要么被掳走,这座引起了一场大战的城市在短期内就变成了荒城。 这场屠杀也确立了蒙古人战争中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模式。日后,从中亚到南亚,从东欧草原到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区域都流传着蒙古人屠城的记载,表明了蒙古人的残忍和不宽恕。而外部世界流传的这个传说就是从讹答剌开始的。 事实上,除了讹答剌,在术赤等人领导的沿着锡尔河而上和而下的两支军队中,也发生过残忍的屠杀事件。比如,在术赤的进攻中,速格纳黑城和额失纳思城也发生了屠杀行为。 而另一路沿着锡尔河而上的军队,蒙古人对费纳客忒城也毫不手软。这座城市抵抗了三天,第四天就投降了,但依然遭到了报复。士卒和市民被分成两队,前者全部被杀死,后者被分配给蒙古军队的首领。其中工匠、手艺人被带回蒙古本土,其余的年轻人被编入军籍。 苦盏守将帖木儿灭里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逃走。很多年后被蒙古人发现并杀害。 但是,人们在强调蒙古人的屠杀时,往往也会谈到另一点,即蒙古人并非随意杀人。很多时候,蒙古人只针对那些抵抗的城市展开屠杀,而对另一些城市采取怀柔政策。比如,前面提到的讹答剌、速格纳黑、额失纳思等遭遇灭顶之灾,大都是因为它们顽强抵抗或者杀害蒙古使者。就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屠杀行为。另一座城市毡的,因为这里的人民曾经密谋杀死蒙古使者,虽然最后没有动手,而且在术赤下令攻打城市时也没有抵抗,但就因为动过这样的心思,在被攻克后,居民们依然被赶出城市,遭受了九天九夜的劫掠。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蒙古人在进攻时对于不同的城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城市被屠戮消失,而有的城市却得以保全,这一切都是根据蒙古人的战略决定的,为的是表彰不抵抗者,惩罚抵抗者。 可是,仅仅说蒙古人鼓励投降与合作,用这单一目标来决定是否屠城,依然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他们在进攻中有着很强的经济动机,除了惩罚,他们很善于利用被征服土地上的经济资源来为自己服务。很多时候,决定城市命运的是经济。而这一点,在成吉思汗亲征的中路大军,也就是进攻不花剌和撒麻耳干的大军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知名历史作家郭建龙新作!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一本书写尽盛世王朝短短百余年的跌宕起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挖掘元朝短命之谜。 ◆通过元朝的财政变迁为引线,洞察古代中国王朝的治理智慧与挑战,诠释税收与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家命运。 ◆从军事征服到制度建设,见证一个王朝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平衡,为读者提供全新的历史视角。 ◆关于元朝历史和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