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思维
作者简介
"曾仕强 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是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曾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教育培训界独领风骚,被著名国学专家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把世界划分成东方和西方,是近代西方人轻视东方的一种“创 举”。中国人喜欢说四海一家,因为东方和西方不容易也不必加以划 分。勉强分辨东西文化的差异,完全是出于研究、分析、比较的便 利。划分的目的,不在分高低,不在比好坏,既然天下一家,就应 该知己知彼,互相了解。文化是生态环境与生活经验互相影响的结 果,各有各的花样。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话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注重环境保护的人士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把它毁坏了,就 没有了。而且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彼此密切相关,任何人的破坏 举动,都会使其他的人遭殃。以前一家人祸福与共,现在则是全世界 的人祸福同当。 重视文化交流的人士指出,信息发达,交通便利,我们只有一个 地球,应该同心协力建造共同生活的“地球村”,和平共存,彼此尊 重,过上和谐、幸福的日子。 研究地球科学的人觉得,人类已经在这一个地球上生存了三万五千 年之久,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却始终弄不清楚它的真面目,因此希望大 家一起用心,来了解地球,爱护地球。 本书的着眼点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个地球,为什么同样 是居住在这一个地球上的人,却有这么多有分歧的观点?几乎任何事 情,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说不清。 近年来流行抗争,好像无事不可争,而又无事不必争。我们只有 一个地球,为什么会每一个角落都纷争不断?人类爱好和平,却纷争 不断,必然有缘故,一定有理由,因此要从根本上探讨纷乱的根源。 西方人从西方观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大家都是地球上的居民。为什么长久以来, 彼此打来打去?不论是为了土地、财富,还是为了宗教、意识形态, 说起来,就是意见不同才大打出手。 意见为什么不同呢?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尔(R. Descartes) 在他所著《方法论》中明确地指出: “人们的意见之所以会有不同,并不是因为各人的理想有好有坏, 或者想象力有优有劣,而是因为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法及观察的处所 各不相同。”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只要立场不同,很可能意见就不一致。东方人和 西方人各站在地球的一端,立场不一样,所以对于事物的看法便不相同。 东西方的划分实在十分困难。既然无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就 只好用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把非东方的称为西方。站在中国人的立 场,西方在右手边,而东方在左手边,因为中国人喜欢坐北向南,常 说天南地北,所以如此。而西方人却和我们相反。 西方人发现,一切生物原本都发端于一个基本细胞。基本细胞分 裂为二,二分裂为四, 四分裂为八,这样持续分裂下去,由简而繁,才 构成宇宙万物。 “一分为二, 二分为四, 四分为八……”是西方人观察地球所得的 结论。 东方人从东方审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柏拉图(Plato)的学生,也是他的修正 者和完善者。亚氏丢掉幻想,一切都靠实实在在的观察。西方人运用 科学方法来观察事实,可以说是受到了亚氏的影响。 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这会不会引起印度和日本的不满?我们姑且 不去管它。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这时候“舍我其谁”,应该是相当合 理的。 中国人从东方审视地球,用的不完全是观察法。我们喜欢在观察 之外加上深切的体会。就方法论而言,体会法是不被西方学术界认可 的,一般西方人也弄不清楚什么叫作体会法,但是中国人却时常用它, 而且对它十分亲切。体会的前提,是认为自然界和自己的生命为一体, 别人和自己也可以相通;将心比心,比较容易体会外界或他人的感知。 体会不是完全靠思索,要有活动才可能体会。每隔一段时间,换一种 角度,若是结果依然如此,便可以证明自己的体会相当正确。 老子所关心的是:怎样消解纷争,以获得安宁。他审视地球,终 于体会出宇宙的生成法则,是“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德 经》,四十二章)。“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好像是东方人审视地 球获得的代表性答案。 一样事实,两种看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这一事实,东西方却出现两种不同的 看法: 西方的看法是“一分为二, 二分为四, 四分为八……”; 东方的观点则是“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初看起来,东西方的结论并无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一致。有人 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的看法相同,因为世间只有一种真 正的道理。 细想起来,东西方的答案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有人 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彼此看法不同,因为“公说公有理,婆 说婆有理”。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 的尺度,人认为是就为是,人认为非的便是非。”问题是这句话所指的 “人”究竟是谁?如果是普遍性的,指整个人类,就相当客观;若是个 人性的,指个体的人,那就十分主观。 “一分为二”和“一生二”,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一变成二”,真 正探究“一怎么能变二”,那就各有各的道理了。 东西方都极力追究“一何以生二”,因为它是“一分为二”或“一 生二”的根本问题,非设法解答不可。 意识形态显有差异 马绍伯先生穷毕生之力,探究“一何以能生二”,因为这个问题 获得解决,其他“二何以能生四”“四何以能生八”或者“二何以生 三”“三何以生万物”,也都迎刃而解,用不着费心了。 他在自己所著书中明确指出: “一何以能生二,主要由于一是由二构成的。中国的太极图像,即 充分表明此点。” 但是,他又说:“中国古人由一去看二,总是看见二,虽然相克, 却也相生,就是我们常说的相辅相成。”这种观点,他认为是“一内 涵二”。 “一内涵二”和“二构成一”都是“一何以能生二”的答案,如图 1–1 所示。 马先生认为:“二构成一”,“一内涵二”。就“二”看,是两种现 象;就“一”看,则是两种现象皆发于同一主体。 西方人比较倾向于“以个体的对立看事物”,站在“二”的立场来 看一,所以比较偏向于“二构成一”。因为“二构成一”,当然一可以 分裂为二。 东方人比较倾向于“从整体的和谐看事物”,站在“一”的立场来 看二,所以比较偏向于“一内涵二”。因为“一内涵二”,自然一可以 生二。 我们用“比较”两字,意思是“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完 全如此”。 产生中西不同观点 钱穆先生在《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一书中, 用“分别性”与“和合性”来说明人性。他说:“人生有他的分别,就 图1-1 意识形态显然有差异 ???? ???? ???? ???? 有他的和合。所以,分别性与和合性其实只是一个性。先天的自然是 男女分别的,后天的人文则是男女和合的。” 然而,“中国人的天性”,“是和合的分数比较多过分别的”;西方 人好分,与中国人的好合,充分表现在双方的历史上。钱先生认为, “今天我们东方人可以说很是羡慕西方人,然而离婚的比数东方人总是 追不上西方。我们感觉到离婚是一件大事,或许西方人并不感觉这样。 否则他们的离婚数字就不会永远超过我们。” 西方人“分大于合”,东方人“合大于分”,如图1–2 所示。 ??? 分?>?合? 合?>?分? ??? 图1-2 中西观点不同 这种“分大于合”和“合大于分”的差异性,造成双方不同的观点。 达尔文(Charles Darwin)从二看一,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不适者淘汰”。中国的相关学者则从一看二,认为人类应该以互助 为原则,发扬服务的精神,帮助不如自己的人。 西方哲学从二看一,为了“唯心”“唯物”而争论不休。中国的相 关学者从一看二,简单概括为:“两者本合为一。” 西方人重分析,做学问分门别类,各有专精。中国人则好像只有 一门学问,叫作“人生哲学”。 点睛之笔 我们常常觉得:社会好像愈来愈不安宁,各种纠纷和冲突令人困 惑和不安。这种纷乱的现象,真正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我们最好冷静 思考,把它弄个明白。 一般人思考问题,不喜欢追根究底,稍微有一点眉目就停下来了。 这样,顶多获得枝枝节节的解答,无法得到根本的答案。我们要做到 头脑清楚,观念正确,应该追根究底,找出根本的解答,才能够正本 清源,看清问题的本质。 东西方不容易划分,实在也没有必要区分。今天东西方交流频繁, 已经形成东方中有西方思想,西方中也有东方思想的局面。做东西方 的比较,只是为了寻找源头,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非强调东西方应该 各自固守本位,而不异中求同。 世界应该维持多元化,才能够长久多彩多姿。我们不愿意看到西 方或东方文化变成全世界唯一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必须在和合中保持 分别,同时在分别中保持和合。各民族一方面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不要设法消灭它,或者把它隔绝起来,让它自然消失掉;另一方面也 应该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让它能够继旧开新,从原有的基础中发展 出新的,以求发扬光大。" "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你如何做好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你如何为人处世?只有洞悉中式思维的特点,才能掌握与中国人打交道的诀窍。 在《中式思维》一书中,曾仕强教授详细讲解中式思维,让你对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信条、立场、标准等有更深入与真切的了解,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减少内耗,有豁然开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