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文化叫节气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立春时节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但是 ,最早的春节可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可能是 因为立春有时在农历年尾,有时在农历年初,甚至 有的年份没有立春,立春才被正月初一所取代吧! 即便如此,立春仍是我国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只 不过节日的气氛远没有春节那般热闹了。 在历史上,立春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极其 重视的节日。有史书记载:在立春的前三日,皇帝 要斋戒,到了立春当日,则要率领王公大臣到东方 的郊外去迎春,祈求丰年。为什么一定要到东方呢 ?因为立春时,人们拜祭的春神——句(gou)芒, 居住在东方。句芒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春神, 人面鸟身,坐骑是两条龙,主管着草木发芽生长。 后来,人们把芒神画得更像人了,在迎春的年画中 是两眼笑眯眯、打着赤脚放牛的牧童。多有意思呀 ! 到了民间,更有“鞭春牛”这样的迎春仪式。 人们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肚子里塞上 五谷,按照辈分长幼顺序,纷纷用鞭子抽打土牛, 当土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这时,人们一 拥而上,纷纷争抢五谷撒到自家的耕田中,期盼丰 年的到来。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春天、对农业的 重视,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祈盼,也寄托了先 民对人勤春早的信心与向往。其实,这里还有一个 好听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春神—— 句芒。相传一年的立春时节,句芒带着百姓开始翻 土犁田,准备播种。可是,干活的主力——老牛, 却躲在牛棚里睡大觉,怎么驱赶都不出来干活,人 们又舍不得真的狠心抽打它。这时,句芒灵机一动 ,让人们用泥巴糊了一头牛,然后用鞭子狠狠地抽 打泥牛。鞭子带着风声“啪啪”作响,一下子就惊 醒了老牛,吓得它赶紧起身,乖乖地跑到田里帮助 人们犁田去了。 春天,快到我的碗里来 如今,立春的许多活动已经消失了,但吃的习 俗至今还保留不少,如吃春饼。春饼最早起源于潮 州,发展到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北京、东北的春饼 最为好吃。春饼的做法并不复杂,首先用热水和面 ,然后搓成条,再揪成一块块的面疙瘩。接下来, 从中取出两块,一面刷上油,重叠在一起,擀成面 饼。最后放到平底锅中,烙出薄而有韧劲的面饼, 再配上炒韭菜、炒豆芽、摊鸡蛋、生葱、萝卜丝等 蔬菜,用面饼裹上各种配菜,卷成卷,就可以吃了 。吃的时候,要从头吃到尾,取“有头有尾”的吉 祥之意。慢慢地咬上一口春卷,面香、菜香溢满口 中。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 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清代诗 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也有一段精 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