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课程设计与开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智慧型课程概述
【学习目标】
1. 掌握智慧型课程的概念内涵。
2. 了解智慧型课程的形态演化。
3. 掌握智慧型课程的构成要素。
4. 掌握智慧型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流程。
5. 了解智慧型课程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
【内容结构】
智慧教育强调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教育系统的生态重构及创新型智慧人才的培养。 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智慧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从数字教育转向智慧教育已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促进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与之匹配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
智慧教育的制高点在于智慧型课程。因此,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实现师生流动和教育资源的跨区域传播与共享,已成为“互联网+教育”必须探讨、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基于此,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发展的智慧型课程应运而生。本章将重点对智慧型课程的概念内涵、形态演化、构成要素、理论基础、创新发展等进行深层剖析。
1.1 智慧型课程的概念内涵
1.1.1 在线开放课程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建设一批以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作为影响教育信息技术发展风向标的《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也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技术在未来一年内的重要进展。在线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课程形态。
1. 精品视频公开课
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10月,《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目前,教育部对公开课进行了整体规划,制订建设标准;高等学校结合本校特色自主建设,严格审查,并组织师生对课程进行评价,择优申报;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遴选,遴选出的课程采用“建设一批、推出一批”的方式,在共享系统上和确定的公共门户网站上同步推出。目前,建设并完成的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和其合作网站,如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社会免费开放。
截至2021年3月10日,“爱课程”网站共推出992门视频公开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创新创业课。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开课已成为社会化的学习平台,但目前公开课多存在授课方式单一、画面缺乏感染力、学习支持服务弱、课程更新慢等问题。为了维持公开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地方和高校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不断完善公开课的教学方式、制作水平、支持服务,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名师课堂,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2. 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2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以下简称“共享课”)。共享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高校教师、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为服务主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是覆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服务学习型社会。
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教育部组织专家根据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统筹设计、优化课程布局。高等学校按照共享课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实现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鼓励省(自治区、直辖市)、校按照共享课的建设定位,加强省、校级课程建设,通过逐级遴选,形成国家、省、校多级,本科、高职和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保障课程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1年3月10日,“爱课程”网站共推出2882门资源共享课,涵盖本科、高职高专、教师教育和网络教育四个层级,其中本科教育1764门课程,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就业创业课;高职高专759门课程,涵盖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和法律等;教师教育199门课程,涵盖幼儿教师培养、小学教师培养、中学教师培养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课程;网络教育160门课程,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就业创业课。
3. MOOC
MOOC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课程,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具有课程数量多、受众规模大、可扩张性、开放性、交互性和社会性等特点。2012年MOOC元年开启之后,MOOC迅速在全球升温,先是美国顶尖大学及其教授相继创办了Udacity、Coursera、edX等数个MOOC平台,成为MOOC的领头羊,吸引了许多国家的顶尖大学投身其中;然后是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争先恐后地创建自己的MOOC平台;我国的清华大学发布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中文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以抢占在线教育发展的先机。
MOOC平台提供了微视频、文档资源、测试与评价功能,师生可以实现在线同步或异步交流讨论,实现了“资源学习—师生讨论—知识测验—课程评价”四位一体的完整学习过程。MOOC易于使用,学习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访问,免费注册加入课程论坛、虚拟教室等模块;MOOC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学习;MOOC提供了一种以自学为主的开放式和非正规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完全掌握学习的控制权,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度,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但建构一门MOOC课程需要扎实的领域知识以及优秀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学习者分散在各个地区,年龄、风格和习惯差异较大,兼顾和协调各种学习者群体将面临诸多障碍,而知识背景和文化的差异,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因此建设一门成功的MOOC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016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指出,已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开发了MOOC平台,MOOC的课程数量、规模和类型都在扩大,MOOC行业逐步细分为高等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等。MOOC三大平台的Coursera已和全球28个国家的143所大学达成合作关系,提供了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生命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1905门课程;edX平台提供了650门课程,58万名学生在平台上拿到了学位;Udacity以面向职业需求的培训为主,主打课程是机器学习、iOS和Android开发、Web开发、数据分析等。但Udacity已放弃与高校合作,Coursera也开始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国内MOOC行业由高校牵头,互联网公司、在线教育企业开设平台,国外平台相继进驻。例如,网易云课堂立足实用性,与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学堂在线、超星、智慧树等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国内资源最丰富的MOOC平台“爱课程”网站,不断推出中国大学MOOC、国职教MOOC、中国大学先修课、教师教育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类型,涵盖计算机、经济管理、心理学、外语、文学历史、艺术设计、工学、理学、生命科学、哲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大学先修课、创新创业等领域。国内以MOOC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教育模式逐步呈现新特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出台政策文件,MOOC联盟发展迅速。如“陕西省高等教育MOOC中心”、“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Fujian Open Online Courses Education Alliance,FOOC)、“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浙江联盟平台(摩课书院moocollege)等;云南、四川发布了MOOC平台;江苏、江西、河南、贵州、安徽、河北等省分别启动了“十三五”期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MOOC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企业参与,引发了国内外在线教育市场的热潮。MOOC不断推出课程证书、微学位证书,如edX将MicroMasters文凭扩展到不同的大学;利兹大学积极发展“学分累积制MOOCs”(credit-bearing MOOCs),允许学习者选择完成大学正式学习部分的个别单元,不需要学习全部课程;Udacity推出了多款“微学位”;FutureLearn推出了新证书。国内“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有2000所学校受益,400多万大学生通过联盟共享课程获得了学分;“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有104所大学加盟,覆盖师生250余万。这表明在课程资源、考核评价、学位学分认证方面,MOOC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伴随着MOOC平台、上线课程和学生注册数的巨量增长,数量的急剧增加引发了质量危机,以FutureLearn为例,该平台许多课程的教学理念仍沿袭传统风格,基于认知主义的学习方式依然在唱主角,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习惯并未得到发挥和拓展。MOOC的燎原之势,不能掩饰其模式没有真正生根、发芽的本质。MOOC学习缺乏可持续性,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差、文化背景差异大,低保留率和学业完成率是MOOC发展备受关注的问题,其有效学习者(获得证书的和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较活跃的)平均占比为9.76% ;其中Coursera平台开课前“爽约者”占所有注册者的45%,课程结束时则高达80%。《2016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也指出,MOOC主要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内多数高校尚未开展MOOC课程和平台建设,已有的用户对MOOC资源利用不够,完成率低。
4. SPOC
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其中,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的,small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人;private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