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土家/乡土中国
作者简介
李玉祥,1962年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视觉艺术硕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皈有《老房子》系列图集等专著,并担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乡土中国》系列图书的特约摄影师。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刊载。
内容简介
从鹗西情结到武陵因缘 行脚国中春复秋, *无佳处胜施州; 少年曾饮清江水, 长忆深恩到白头。 这是1984年3月,我第二次重返鄂西写的一首《 答施州父老》。诗殊**,但乃应《鄂西报》老记者 吴韦先生之问,道出我的真情。 “少年曾饮清江水”之*,要追溯到一周甲子之 前。1938年10月,*本大*压境,逼近武汉。当时政 府决策,将武汉及周围平原地带的中等以上学校迁往 山区,主要是鄂西武陵山区。这就使得将近三万湖北 子弟,拜别故里,踏上征程。10月5*深夜,我所乘 的“江顺”号客轮启航离汉口。我坐在船左舷帮带着 的一艘巨大的“虿船”上,全船满载五六千乘客,速 度很慢,凌晨方过大*山,对武汉故乡作*后一瞥。 此时船上或慷慨悲歌,或吞声饮泣;**的沉哀和复 仇的愤怒并上心头:不灭倭寇,报仇雪恨,有如此江 ! 10月10*,是辛亥武昌起义纪念*,一个惨淡的 “国庆”,我们抵达宜昌。10月25*,武汉终于沦陷 —这是金人椎心泣血的*子,我们武汉学生像记得自 己出生*一样永远记得这个*子。后话先说:六十年 后的这**,我们湖北联合中学建始中学分校的同学 聚会一堂,把这**作为我们的“校庆”来庆祝,重 温抗战歌曲,同样慷慨激昂,我们毕竟是胜利者。 武汉沦陷之后,聚集在宜昌的学生分批渡江,走 旱路各奔学校所在地。在此之前,我们每听说鄂西山 区地理如何险恶,人民如何贫困,但已义无反顾,只 能怀着一颗忐忑悲凉的心,苍茫就道。 万万没有料到,鄂西竞像一位慈母,向我们敞开 了她的胸怀。这位慈母尽管衰老、瘦弱甚至干瘪,但 毕竟是一位慈母。鄂西的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如此纯 朴善良,怀着怜爱,迎接我们这些仿佛久违的憔悴子 弟。我们感到返回了*早的故乡,重温远古的旧梦。 这里山川壮丽,品物丰繁,处处隐现着这位慈母青春 的身影——她并不老,她早晚会再现风华。 我在宣恩读毕初中,在建始读毕高中,此后天南 地北,人事鞅掌,没有机会重返鄂西。但是梦魂萦绕 ,不离鄂西,直到1983年4月,得到鄂西博物馆老馆 长林奇先生的邀请,有了**重返鄂西的机会。林奇 先生为我借用一部吉普车,送我遍历鄂西各县,直到 来凤“出境”,还托来凤县把我一直送到当时还属“ *昧初开”的张家界,使我越出湖北省界,享*几乎 全部武陵土家的温馨。 也就在这**重返鄂西盘桓途中,我得重返建始 三里坝,在那里我曾完成高中学业。这是一次令同学 少年羡慕有加,令我自己悲欣交集的机会。当林奇先 生见我再次告别三里坝,泪流满面,举起照相机连续 胡乱拍摄时,不胜惊愕,当然也立即理解。林先生不 是鄂西人,但为鄂西的文博事业,献出了宝贵年华, 他是一位知音,不难产生共鸣。我填了一首寄友人的 《破阵子》,首先请他斧正: 慷慨从君击楫, 嘤鸣念我垂髫; 和曲欣逢巴予近, 寻诗不计夜郎遥; 结友尽英豪。 杖履而今重到, 梦魂已是千遭; 云影拂岩开锦绣, 松风叩壑奏箫韶; 爱濯清江涛。 林先生立即吟起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当然是辛弃疾的好,我们同声为之击 节。 即使是这**次,我也满载而归。对鄂西,我解 除了四十年的思念,却又平添无量数的情怀。例如利 川“卧龙吞江”——其旱洞由林奇先生命名为“腾龙 洞”,我得身历,深深为其雄伟幽深的气势所倾倒, 认定其必为***洞穴,而热心向外界宣传介绍。腾 龙洞名噪一世,我也叨光得到鄂西父老的“认同”。 此后十几年,我多次到鄂西,都蒙鄂西父老盛意相待 ,不把我当外人。这也引起旧*鄂西同游少年的羡慕 ,认为我简直生就了“鄂西情结”,即使语带调侃, 也令我颔首欣然。 让我魂牵梦萦的已经不止于鄂西,而是整个武陵 土家地区。除黔东北少数县份外,我的足迹已遍及武 陵。我的“鄂西情结”早已扩大成为“武陵因缘”。 武陵是一个鲜为人知,难于描画的神秘国度,陶潜《 桃花源记》里面的古武陵人曾叮嘱造次来访的渔夫: “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不自量,要向外人道出个中 奥藏,就必须时时浸沉在深度回忆中,提取当年的新 鲜感,同时“纵余目以流观”,作力所能及的横向比 较,看能否存什一于千百,勉强勾画出一些轮廓。 P1-4
《乡土中国》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张良皋编著的《武陵土家》为该系列之一,介绍了武陵地区传统的地域文化,包括自然风光、城池、市镇、关卡、祠堂、寺观、会馆、墓葬、土家民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