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典亮世界丛书

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典亮世界丛书
作者: 编者:姚新中//秦彤阳|责编:洪琼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51.00
折扣购买: 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典亮世界丛书
ISBN: 9787010239620

作者简介

姚新中,1957年2月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1988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获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到英国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起在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 Cardiff and Lampeter)任教,2002年晋升为宗教与伦理学教授。1994 、1998年分别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聘为客座研究员。1999-2002年任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 Lampeter)神学与宗教学系系主任。2002年,被湖南师范大学聘为特聘教授,2003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芙蓉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008年10月起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9月23日,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比较伦理学,宗教社会学,儒学,中国宗教。 1996年以来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

内容简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1〕之。 ——《论语》〔2〕 注释 〔1〕共:同“拱”,拱卫 、围绕,引申为尊崇、归依 、以其为中心。 〔2〕《论语》初成于战 国时期,是由后人根据孔子 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 门言行汇编而成,并逐渐形 成了不同的传承体系,如《 古论语》《鲁论语》《齐论 语》等。西汉末年张禹以《 鲁论语》为主,融合了《齐 论语》,并经东汉末年郑玄 注释整理,遂成为传承至今 的定本。《论语》以语录体 为主,兼有对话体与叙事体 ,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形象 生动、辞约义博、思想深邃 。《论语》集中展现了孔子 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 育思想,其中诸如“仁”“礼” “学”等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 为后世儒学和文明传承奠定 了基调。作为儒家学派的创 始经典,《论语》对两千多 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心 理的塑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为世界文化贡献 了古老而弥新的中国智慧。 译文 为政者修德以治天下, 如同天上的北辰,安居其所 ,众星围绕其位而运行。 解析 观象授时,辨方正位, 是古人认识世界、认识时间 和空间的主要途径。中国古 天文学认为北极星恒明不动 ,可以之来正四时、辨方位 ,从而形成一个北辰位于天 中,众星以其为轴心旋转而 构成的宇宙图景。孔子相信 天道与人道互通,天象变化 、群星移动必然是人间世事 的原型或范本,因此把宇宙 学上的“众星拱北”图示,创 造性地映射在政治事务治理 之中。他把为政者比作北辰 ,而把民众比作拱卫北辰的 群星。为政者要践行理想的 政治,就要修德明义,得到 老百姓的拥戴,实现政治清 明、秩序井然。孔子认为德 之源在天,修德性是领受天 命的前提,因此,为政者必 须注重修德,才能如天上北 辰受众星拱卫那样,得到广 大民众的自然拥戴。 “为政以德”在今天不仅 仅依然具有国家治理的引领 价值,而且对处理国际关系 也具有指导意义。中华民族 向来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 力服人。面对全新的国际舞 台,坚持“为政以德”,凸显 大国担当,占据道德制高点 ,既不粗暴干涉他国内政, 也不以重利拉帮结伙,无形 中就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世界各 国真诚地参与到新型国际政 治秩序的建设中来,共同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1〕之以政,齐〔2 〕之以刑,民免〔3〕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 注释 〔1〕道:同“导”,引导 ,引申为领导、治理。 〔2〕齐:齐一、齐整, 这里指整治。 〔3〕免:避免,这里指 免于刑罚。 译文 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 ,用酷刑峻法来整治民众, 老百姓因为要免受惩治而不 得不尊法守道,但并没有培 养起羞恶之心;相反,如果 以高尚道德来引导社会,以 清明礼法来治理国家,则人 人不仅懂得羞耻并且自律、 自洁、自好。 解析 在孔子的治国理念中,“ 德”居于核心地位。他认为 以德治国是最佳方略,与之 相配的治国手段是礼法,而 以政(政令、命令)治国则 不够理想,与之相配的治国 手段是刑罚。这样的治国理 念与孔子对于周初礼乐文明 秩序的向往相关,包含着他 对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天下 无道的谴责。他看到了当时 法家所倡导的仅仅以严刑峻 法治国的弊端,肯定道德、 德性在国家治理中的中心地 位和重要作用,但也隐含着 忽视政令、否定法规在治国 理政中工具价值的倾向。因 此,我们应该从历史和文化 的视角对这一思想进行全面 的解读和分析。 首先,孔子的“为政以德 ”具有政治理想主义色彩。 孔子眼中的理想政治模式是 “三代之治”“南面而王”,如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论语·卫灵公》)。 国家不动刀枪而民自治,这 当然是一种理想。但这样的 治理要在现实中实现,则需 要众多的前提和条件。而且 ,有关“三代”时期的史料记 载并不详实,崇尚所谓的“ 三代之治”必然会导向乌托 邦式的治理模式。 其次,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与他对什么是“善治”“良 治”的理解有关。孔子对国 家治理是否良好的评价标准 主要取决于民德的状况,而 不是简单的“国富兵强”(《 韩非子·定法》):坏的治 理是“民免而无耻”,而好的 治理则可以使民“有耻且格” 。 再次,法度、政令是保 持民德、官德的底线,刑罚 从负面上维系着社会的运行 。从根本上说,“法”与“德” 并非对立的关系。孔子比较 了以德治国和以政治国的优 劣,认为“德治”优于“刑治” 、“导引”先于“命令”,因为 前者带来的是民德丰厚,而 后者所能产生的只是一时安 稳。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说他 在这一论断中否定了现代意 义上的“法治”,而应该理解 为他所主张的是“德”“法”并 举,以“德”为主,以“政”为 辅。 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