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1.50
折扣购买: 我心爱的雷龙(一本写给大人的恐龙书)
ISBN: 9787115429766
李锐媛 uptodate项目医学编辑。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长期从事医学翻译工作。近年来涉猎古生物学领域,与邢立达合作翻译过多本恐龙及其他生物学科普书籍。 布赖恩·斯威特克(BrianSwitek)他从小就是个恐龙迷,现在仍未走出“恐龙期”,并设法把玩泥巴和做獠牙怪兽践踏远古泥浆的白*梦变成了正当职业。为此,他举家搬到了恐龙化石丰富的犹他州,并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在撰写博客、专栏和图书之余,作为志愿者参与恐龙挖掘和研究活动。这是他的第二本书,他的**部作品是《书之于石》(Written in stone)。 邢立达,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1982年生于广东潮州,高中时期创建中国大陆**恐龙网站。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取得古生物学硕士学位,师从**古生物学家Philip J.currle院士,目前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读博士学位,已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一批古生物科普书籍,并多次在***各频道为公众介绍古生物知识。
**章 远古的巨龙 “雷龙”在我心中永远与众不同,对*年轻时的 我来说尤其如此。这种住在沼泽里、走路慢吞吞的庞 然大物代表了恐龙应有的一切——巨大、有鳞,*重 要的是,它们那么古怪,只可能存在于原始时代。虽 然已经灭*了1.5亿年,但“雷龙”在我的想象中依 然生机勃勃。当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时,我就一 心想见见这种巨大的植食动物。在幼儿园的蜡笔涂鸦 里,我给全家福里添了一只“雷龙”*物,而且画得 **合理。我明白我们肯定养不起一只24米长的恐龙 ,所以我的小“雷龙”差不多和大丹犬一样大。它大 得足以让我骑在背上,但也不至于吃穷爸爸妈妈。 用绘儿乐彩笔复活恐龙**无法满足我的恐龙狂 热。父母**次开车带我和兄弟姐妹去迪士尼乐园时 ,我急不可耐地催促他们快去埃克森公司赞助的能量 宇宙看诱人的电动“雷龙”、剑龙和各种恐龙。结果 他们还来不及从车里拿出行李就把我们塞进了驶往恐 龙世界的游览车。米奇和米妮算什么。嚎叫着、摇晃 着身子的机器恐龙才是我*惦记的东西。虽然后来我 为自己被困在了平凡又无聊透顶的新泽西州中部而懊 恼,但这片郊区至少还有一个好处。对小恐龙粉丝来 说,还有什么地方能比附近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棒 ?它就在河对面的纽约市里。我在那里**次见到了 我的恐龙挚爱。 1988年,爸爸妈妈带着小小的我参观了四楼的恐 龙展厅,现在这个地方已经面目全非。白色的墙壁、 高高的天花板和充足的照明让暴龙、埃德蒙顿龙、三 角龙以及其他**恐龙和周遭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上 世纪90年代中期的翻修工程给这里带来了这种开阔轻 快的气氛,这是为了让史前明星们跟上新发现的步伐 。翻修过的展厅按照演化顺序排列,印证着自恐龙于 19世纪为博物学家发现以来经历了多少变化。美国自 然史博物馆的恐龙姿态警觉,骨骼头颅和尾巴蓄势待 发,仿佛是在为了寻找食物、朋友或敌人而扫视着已 经消失的土地。 我二十出头的时候想什么时候去参观博物馆都行 ,于是我抓紧一切机会徜徉于骨骼之间,想象着它们 生出血肉的模样。我在展厅里漫步,那里的地板已被 一群群展开**次恐龙发现之旅的孩子们踩出了磨痕 。那时我*是思念多年前邂逅的侏罗纪恐龙展厅,它 昏暗又尘灰满面。我在80年代看到的旧*恐龙都错得 离谱,*后都成了被扔进科学垃圾堆的尴尬怪胎。但 这并没有让我初遇它们的记忆黯然失色。那时候,我 在展厅可怕的昏暗光线之中用想象力为骨头披上了生 命的薄纱。比起死气沉沉的古生物学遗迹,那些骨骼 *像等待着筋腱连接和有鳞兽皮披裹的骨骼支架。我 那幼小心灵所看见的并非死去的恐龙,而是能再次迈 步的骨骼架构。 **次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时候,我整个人都 沉浸在这个念头里,连爸爸妈妈也在那里都差点忘记 了。我站在史前生物的骨骼之下,深深着迷。我根本 没法把眼睛从博物馆的“雷龙”身上挪开。它低垂着 脖子,上面连着傻乎乎的圆钝头骨,里面长满了汤匙 一样的牙齿。我身处蜥脚类女皇的庭院之中,这些脖 子修长、身躯沉重的恐龙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庞大的 生物。毕竟正如教科书所说,硕大的体型赋予了它“ 雷龙”这个意为“雷霆蜥蜴”的名字。它的行走之音 必定让侏罗纪的大地滚过阵阵惊雷。我膜拜骨架的时 候就想象着那种声响。它做出仿佛就要走下展台的姿 态,它会屈身穿过出口,缓步走向中央公园西大道沿 途的植物。在那一刻让人心潮起伏的静谧中,我敢发 誓自己听到了恐龙呼吸的缥缈余音。这个挤满了史前 骨骸的地方肯定存在着鬼魂。 当然了,暴龙和其他恐龙的骨架也令人印象深刻 。但它们不像“雷龙”一样令我牵肠挂肚。我情不自 禁地想着如果我一眼瞥见雷龙在门前的街道上漫步, 去我邻居家的*坪上采食多汁的橡树叶,那会是一副 怎样的情景啊。我在学校的美术课作业里画了慢吞吞 的“雷龙”。我在车道的雨水沟里即兴创造了一个泥 塘,让蜥脚类恐龙的塑料模型在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我还做着远方沼泽里依然有“雷龙”在晒*光浴的白 *梦,它们正享*着逃脱灭*的好时光。 随后噩耗传来。 “雷龙”一开始就没这回事。我*爱的恐龙不是 真的,它不过是误解催生的大杂烩,科学赋予了它生 命,然后又将之夺走。这种恐龙真正的名字是迷惑龙 ,一种在古生物学家眼里和我的“雷龙”截然不同的 恐龙。迷惑龙不是湿淋淋的海藻和睡莲采掘者。实际 上,它们是整洁的动物,高举着脖子和鞭子似的长尾 巴活跃在侏罗纪的泛滥平原之上。而我所知道的“雷 龙”,那沐浴在侏罗纪沼泽里的笨拙巨兽,居然从没 真正存在过。有关它的一切——生活方式、头骨和名 字(这是*让人遗憾的部分)——都是人类从远古骨骼 里臆想出来的东西,它们其实代表着别的恐龙。而我 一直以来都被蒙在鼓里!我所见到的恐龙是博物馆中 的石化僵尸。尽管科学家数十年前就了结了它的生命 ,但它依然徘徊不去。P7-9